第五章修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329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五章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五章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五章修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五章修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修辞.docx

《第五章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修辞.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修辞.docx

第五章修辞

第五章修辞,第一节、第二节

 

课时

2

预备知识

语言运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什么是修辞、修辞的原则、制约修辞的因素、语体及分类、语言规范。

重点和难点

1、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的区分、制约修辞的因素。

2、语言规范、语体分类。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教学步骤:

1、复习和导入新课

1、复句的分类

2、语言的交际功能

2、主要内容

一、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

在现代汉语中,修辞是一个多义词。

分别指称“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

“修辞“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而努力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这就是修辞行为。

在一切有效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的修辞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修辞规律。

而对修辞规律进行自觉地探索,就形成了修辞理论。

任何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

修辞不仅表现在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而是贯穿在言语交际的全部过程。

现代修辞学就是努力探寻修辞行为的种种规律,努力提高修辞行为的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二、修辞的原则

(一)码本共通原则。

这是一切修辞活动所应当遵守的前提。

(二)角色认同原则。

一种有效的修辞行为,不但需要行为主体确立以什么社会角色说话和对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行为主题对交际双方的这种角色定位还应该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

(三)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就是修辞行为中假定双方都在遵守的一系列会话准则,而这一系列准则的核心就是“诚信”和“关联”。

“诚信”准则要求双方说的话都是真实的。

“关联”准则要求双方说的话与话题是有关联的。

(四)得体原则。

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

(五)收效原则。

这是言语交际中修辞层面的最高原则。

任何修辞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意图,都要寻找一定的效果,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这个修辞行为是失败的。

(六)共存原则。

任何修辞行为如果妨碍了人类的共存,妨碍了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那么,即便在某一具体的修辞行为的层面上是有效的,它也是非法的。

教学后记

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三、制约修辞的因素

制约修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修辞的各项原则,有修辞的外部因素如“角色定位”、“交际意图”等,有内部因素如“语音”、“文字”等。

(一)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的核心问题是话语权的问题,任何角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而说的话是不恰当的,而有了话语权却放弃不用也是不恰当的。

(二)交际意图。

交际意图有主要意图,又可能同时包括次要意图;有直接意图,又同时可能包括间接意图,也可能包括隐蔽的根本意图。

(三)交际环境。

又叫语境,是言语交际中生成、实现并制约言语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总和。

语境包括语流语境、现场语境、背景语境。

语流语境主要由上下文构成的语境,它是直接制约修辞的语境。

现场语境指的是修辞行为发生时,交际主体的心理活动和现场所感知的种种相关的非语言因素。

背景语境指的是修辞行为发生时交际主体的知识储存中的相关部分以及对对方相关知识的假定。

四、语言的规范

修辞行为在交际中应该是以规范的语言为基础的。

语言规范常见的问题有:

(一)语音的规范。

首要要求是执行国家语言制度中的语音制度。

具体要注意:

一是应该说中文的时候不要说外语;二是应该说普通话的时候不要说方言;三是不要读错字音、写错拼音。

(二)文字的规范。

首要要求是执行国家的文字制度。

具体有:

一是使用简化字,没有特别需要不要使用繁体字;二是使用规范的简体字;三是降低错别字;四是尽量不用方言字。

(三)词语的规范。

具体要注意:

一是不明词义而误用;二是生造词语;三是乱用外来词语。

(四)语法的规范。

常见的语法问题,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位置失调、错用关联词语等。

五、语体及其分类

语体是言语交际中由于场合、话题、方式、目的、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使用语言材料应当尽力遵守的体制化的规范性要求。

适应语体,是保证言语行为有效性的原则之一。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依据语言因素的凝固化高低区分,可把语体按以下层次区分:

(一)第一层次:

口语语体、文艺语体、书卷语体。

(二)第二层次:

口语语体分为:

谈话体、讨论体、演说体

文艺语体分为:

对白体、散文体、诗歌体

书卷语体分为:

宣传体、应用体、科学体

语体的功能:

当我们确切地了解并认可了某种语体的特点,便能自觉地根据其规定性确定自己信息交流中的思维结构。

3、总结

掌握修辞的制约因素、语体的分类和功能。

4、练习和作业

语言必须合乎规范,修辞能不能突破规范?

为什么?

5、答疑

教学后记

 

第五章第三节选词与造句

课时

2

预备知识

语言的锤炼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词语锤炼、句子成分关联、分句关联

2、语序调整、句子歧义

重点和难点

1、词语选择、句子关联

2、句子歧义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李熙宗《现代汉语语体学》

教学步骤:

1、复习和导入新课

1、制约修辞的因素

2、语体分类

2、主要内容

一、词语的选择

(一)词语选择的原则。

词语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和得体。

用词准确是保证言语表达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用词得体是保证言语接受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准确”要求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意图。

“得体”要求根据语体的规范用词,根据语言环境的规定用词,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和接受心理用词。

(二)词语意义的选择。

选择词语首先要准确认识词语的涵义。

正确把握词语的外延、内涵,才能准确地选择恰当的词语。

在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意义的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三)词语色彩的选择。

词语的意义除了理性意义以外,还包含各种附加色彩,如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地方色彩等。

词语色彩的选择要注意两点:

一是词语的色彩比词语的理性意义更容易因为社会发展及强势文本的影响而变化,二是词语色彩使用上的恰当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词语声音的选择。

词语语音的选择可以注意的是语音节奏的创造和语音形象的创造。

注意音节的配合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注意声调的协调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注意韵脚的和谐可以创造出语音的节奏。

语音形象可以运用象声词等方法来创造。

二、句子的关联

(一)句子成分间的关联。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既要注意句子主干的搭配,又要注意中心语与修饰语的搭配。

常见问题有:

1、句子成分残缺,该有的成分给遗漏了或者不完整。

2、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分句之间的关联。

分句之间的关联要注意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必要使用关联词语,怎么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的使用应该注意:

1、汉语比较讲究句子关系之间的意合性,也不一定要用关联词语。

2、在强调事物的逻辑关系的语体时该用的关联词语就不能随便省略。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3、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如果一定要省略其中一个的话,一般是省略前一个。

三、语序的调整

适当调整语序可以突出重点,可以照顾语句的连贯,还可以协调语音、划长句为短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一)词语中语素位置的调整。

词语中语素位置的调整常见于双音节或四音节的词语。

调整往往为了语音上的协调。

(二)句子中成分位置的调整。

主谓成分倒置以突出谓语;同位复指成分外提,可以是句子主干紧凑些,也可以强化复指的成分;施事成分的后置和受事成分的前移在口语中特别容易出现;偏句成分语序的变易可以把状语跟被它修饰的动词分离,也可以把定语跟被它修饰的名词分离。

(三)复句中分句位置的调整。

复句中分句的调整主要是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的调整。

四、句子的歧义

(一)歧义的类型

1、语音的歧义。

主要是由词语的同音引起的。

一些无法直接用语音表达的标点符号在口语中也会造成歧义。

2、词语的歧义。

单纯的词语歧义主要与多义词和同形词有关。

3、语法组合的歧义。

主要有三种:

一是词类不同或者结构同形造成的歧义;一是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一是层次难以切分引起的歧义。

4、语义组合的歧义。

主要有三种:

一是语义关系含糊引起的歧义,这种含糊往往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不清;一是反身代词引起的歧义;一是语气和口气表达不清引起的歧义。

(二)歧义的消除

1、依靠语音和文字条件消除歧义。

语音和文字是不同的代码,利用代码的转换可以消除一些歧义。

2、利用词语和句式条件消除歧义。

改换词语是消除歧义的常用的方式。

3、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境条件消除歧义。

言语交际中的大多数歧义都是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境条件消除的。

(三)歧义的利用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句子的歧义并非就是修辞的缺陷。

由于交际目的的不同,在许多场合下,存在一些歧义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有时,反而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歧义。

修辞学上的双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对于歧义现象的巧妙利用。

3、总结

1、掌握词语锤炼和成分关联

4、练习和作业

如何利用歧义?

5、答疑

教学后记

 

第五章第四节修辞格

课时

2

预备知识

修辞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修辞格

2、对各种修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和难点

1、各种修辞格的特点

2、正确辨析各种修辞格,熟练的运用各种修辞格。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吴士文《修辞格论析》、谭永祥《修辞新格》

教学步骤:

1、复习和导入新课

1、词语选择、句子关联

2、句子歧义的利用

2、主要内容

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双关、映衬、拈连、仿拟等修辞格侧重语义变化,是追求语言形象上的创造的策略;对偶、排比、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侧重语形的呼应变化,是追求语句组织上创造的策略。

下面一一介绍各修辞格。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

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的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

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由此衍化出暗喻、借喻、博喻、撇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

在结构上最完整: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语义上也最显豁,一般不容易与其他修辞格混淆。

例如:

那粉坊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二)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利用修饰关系构成“A的B”,利用并列关系构成“A,B”等。

例如:

“A是B”式: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A的B”式:

芜秽的心田里是误会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

“A,B”式:

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也永远背对着你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替代本体的比喻。

在形式上与借代有相似的地方。

例如:

柔嘉到底是个女人,对于自己管辖的领土比他看得重。

(四)撇喻。

表面说的是本体与喻体的不相似,但本体与喻体的这种“不相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似”之所以需要撇除,正是以对两者相似性表示认同为前提。

其结构方式为:

“A不像(不是)B”。

例如:

鸿渐的心不是雨衣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

(五)博喻。

博喻是用一连串的喻体描绘一个本体,或者用一连串相关的喻体描绘一连串相关的本体。

其结构方式为:

“A像B1,像B2,像B3……”

或者“A1像B1,A2像B2,A3像B3……”如: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来表现。

比拟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叙述对象属性,以抒发感情表示褒贬,并增加话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比拟又分为:

(一)拟人。

拟人就是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例如:

太阳的影子躺在波浪上。

(二)拟物。

拟物就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如:

学生被挂在黑板上两个小时,据说还不是最高记录。

三、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基本作用是强化事物的特征,提高言语行为的经济性。

借代分为两类:

(一)部分与整体之间一类的借代。

其中又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概括、名号代本体。

如:

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二)原因与结果一类的借代。

其中又有作者代作品、产地代产品、结果代本体等等。

如:

他买了两瓶绍兴,乐滋滋地往回走。

四、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某些事物的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

夸张可以突出对象的特征,渲染主观的感受。

运用夸张关键是要让人看到其“假定性”,知道是夸张,而不会误以为是事实。

夸张有尽量往“大”里说的,有极力往“小”里说的,还有在时间上尽量提前的等等。

如: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烹养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双关

双关是让一个词句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

它主要是利用词句的多义、语音的相同(或相近)或语境的相似构成的。

双关可以分为:

(一)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句固有的多义或临时的多义(如比喻性使用)构成的双关。

例如:

他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塌烂掉在路上,露出他们的马脚(指破绽)。

(二)语音双关

语音双关是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建立的双关。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语境双关

语境双关是利用语境条件,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对象的双关。

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就是一种语境双关。

六、映衬

映衬是把相关(或相近)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通常是两个,有时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放在一起说,相互衬托、相互对比。

映衬可以突出表达对象与相似事物的区别,从而更显鲜明,也可以是表达对象相得益彰,扩大意义空间。

映衬可以分为:

(一)反衬

衬托,又叫反衬,是主次分明的一种映衬。

就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两个(两个以上)事物主次分明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烘托主要的,让主要的更鲜明突出。

如:

历史对人的造就胜于人对历史的创造。

(二)对衬

对衬,又叫对比、对照,是把相互对照、相互对应的事物放在一起做对比的一种映衬。

例:

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作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作的传。

七、拈连

拈连就是甲乙不同的事物连着说时,临时把用在甲事物的词语趁势拈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来连用到乙事物身上。

拈连可以加强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有“移花接木”之趣。

如:

哼!

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并不“聋”啊!

八、仿拟

仿拟就是对现成的固定词组、句子、篇章甚至语体临时性地加以仿照。

仿拟可以分成两类:

(一)被仿出现的仿拟。

例如: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声,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哉,据说还可以救国。

(二)被仿不出现的仿拟。

例如:

百“文”不如一“键”。

(电脑广告)

九、对偶

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连接一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对偶要求意义关联、形式整齐、结构匀称。

对偶分为:

(一)正对

正对是由两个意思相关的对称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如:

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二)反对

反对是由两个意思彼此对立的对称句子回词组构成的对偶。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是由两个内容连贯或者有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称句子或词组构成对偶。

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十、排比

排比就是用并列的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

运用排比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而也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

例如:

这平铺着的绿,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群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十一、回环

回环就是把两个字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紧连在一起。

回环可以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以构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如: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十二、顶真

顶真,又叫“联珠”,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用前一单位末尾的词语或分句后一单位的开头来巧妙连接。

顶真可以有效地构建事物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还可以是语句的组织更加紧密和顺畅。

如: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丰田”汽车广告)

十三、反复

反复就是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

反复可以突出重点,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可以标明叙述的层次,增强条理性和节奏感。

反复分为:

(一)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就是连续重复使用同一词句。

例如:

盐早追在后面大声说:

“如何不吃饭呢?

如何不吃饭就走呢?

哪有这样的道理?

(二)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就是有规律地间隔性重复同一词句。

如:

这半年我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3、总结

1、掌握各修辞格的特点和区别。

2、掌握各修辞格的表达功能。

4、练习和作业

一个语句是否只能用一种修辞格?

5、答疑

教学后记

第六章第五节对话、第六节幽默

课时

2

预备知识

言语交际的环节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对话中称呼、提问、回答

2、幽默的定义和六条具体规律

重点和难点

1、对话中提问、回答

2、幽默六条具体规律的特点、应用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教学步骤:

1、复习和导入新课

一、修辞格的分类

二、各修辞格的特点和区别

2、主要内容

一、对话

对话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

其中,称呼、提问、回答是重要的几个问题。

(一)称呼

称呼对方、他人或自己,是对话中的基本的言语行为之一。

称呼可以表示礼貌,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不是表示礼貌,而是为了后续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提供依据。

称呼是多变的。

称呼的变化反映双方关系的变化,而双方关系的变化,也相应地会带来称呼的变化。

1、尊称

尊称就是包含尊重之义的对对方或与对方相关者的称呼。

根据适用对象、语境的不同,尊称可以分为两类:

(1)泛尊称

泛尊称指的是适用范围较广、语境限制很少、交际双方具体角色关系比较模糊的一些称呼语。

现代汉语的泛尊称主要有:

“先生”、“同志”、“师傅”、“老师”、“女士”、“小姐”、“夫人”。

(2)特指性尊称

特指性尊称指的是交际双方角色关系定位比较具体的尊称。

这类尊称在为角色关系定位时有两个坐标,一是亲属坐标,一是社会地位坐标。

亲属关系的尊称包括“实际亲属”关系尊称、“中介亲属”关系尊称、“类亲属”关系尊称。

“实际亲属”关系尊称指的是这种关系是实际存在的,如称自己父系男性长辈“爸爸”等。

“中介亲属”关系尊称指的是不直接使用彼此的亲属关系来称呼,而是用彼此有关的第三人与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其形式或表现为提高对方的辈分,或表现为拉近双方距离。

例如老人称呼孙女的舅舅可以是“大哥”,也可以是“舅舅”。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类亲属”关系尊称指的是并无亲属关系的交际双方使用亲属称谓或者用“类似长辈”涵义的称谓。

如称老年人为“爷爷”。

社会地位的尊称指的是使用社会评价比较高的职业、职务、职称以及学历来称呼对方。

职业如老师、编辑等。

2、谦称

谦称是包含谦恭之义的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者的称呼。

谦称中常用的自称有:

不肖、愚、晚等;谦称中常用的对与自己相关者的他称有:

家×,小×等。

(二)提问与预设

1、提问

提问是一种请求对方发布信息以补充自己的信息短缺的行为。

提问是一种权力,是一种类似“排球”比赛规则中的发球权的使用。

而这种权力的有效性是离不开受话者的确认的。

提问并不一定就是有疑而问。

提问这种言语这种行为,其中也可以包含各种间接的言语行为,如断言、承诺、祝愿、警告、否定或肯定等等。

2、预设

预设是一种语义逻辑上的前提。

对话中正确运用预设,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回答与话语控制

1、回答

回答是应对方的要求而输出信息的行为。

回答是一种义务,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持对话的正常进行,受话者都有履行“回答”的义务。

有效的回答是以正确辨别提问的语用意义为前提的。

对提问的回答有两个准则:

(1)预设优先准则——如果不能认同提问中的预设,那就必须优先对预设作出回答。

(2)间接言语行为优先准则——对既有直接言语行为,又包含间接谚语行为的提问,回答时应当优先考虑间接言语行为。

2、话语控制

回答又是“抢夺发球权的行为”。

回答是一种义务。

如果觉得没有义务就可以拒绝回答;如果不想单纯地尽这项义务,可以设法“重新控制发球权”。

控制会话可以消解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还给对方。

教学后记

 

课时

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扩展知识和参考文献;

二、幽默

幽默是一个多义词。

狭义的幽默,特指最富审美价值的一种智力的闪电和生活的领悟,也是一种善于自嘲又勇于讽他的人生态度及其表现。

一般的幽默,指的是有意味的可笑性。

修辞的幽默,指的就是语言上的诉诸理智的“可笑性”。

语言幽默的创造,源于语言符号超常规的组合方式与认识主体的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合。

其具体规律可分析为:

(一)岔断律

语言幽默的规律之一是:

语言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心理期待猛地扑空,随之又滑到一个并非预期然而又非毫不相干的终点,便可造成一种“恍然大悟”式的“笑”。

其形式主要有:

1、衬跌

“衬跌”是在不断有规律地列举之后,突然转向的一种语句结构方式。

它分为“衬”和“跌”前后两部分,在“衬”的部分,是列举关联的多种事物;当这种由列举而累积起来的印象在读者心理上逐渐加强时,突然一“跌”,使读者的心理期待一下子滑到出乎预料之外而终在情理之中的终点。

“笑”便由此产生。

结构公式为:

“A1、A2、……An,—A(或B)”

2、起跌

如果说“衬跌”在形式上具有顺次排比层递的特点,那么“起跌”则近似对照。

它先提出一种或是瞬间印象、或是常规、或是顺乎上文文脉的说法,随即以“不”字否定之,进而揭出一种形式上与前文不同(或相反、或相关)而方向一直的更为精确、周到、深刻的说法。

其结构公式为“A,不,—A”。

3、顿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