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125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

汉江流域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水利航运建设

  

(一)、问题、机遇与挑战

  1、问题

  1.水源污染威胁人畜饮水安全

  汉江流域荆门段处于汉江中下游,上游地区生产污水顺水而下,直接影响流域内人畜饮水安全。

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对汉江流域荆门段水质生产如下不利的影响:

随着汉江水流量的减少,流速的降低,其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大降低;工程形成的库区与干流交流能力变小,上游污水特别是竹皮河,直排库区,加之沿江农田渍水排放,将造成库区水质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库区生活用水安全;引江济汉工程将长湖一分为二,导致长湖南北部水域不能有效互通,降低自净能力。

同时,由于汉江上游段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大量增加,将进一步加剧流域内城区的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

  2.水运作用日益下降

  沙洋县和钟祥市是汉江流域荆门段的主要区域,近年来水运作用日益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分流了大量港口货物;资金投入有限,港区内码头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水运能力日益萎缩;通行能力低,不能适应船舶货运发展的需要。

此外,兴隆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水位上涨,不能满足船舶最小作业空间的要求,航运设施急需改进。

  3.防汛制约城镇发展

  汉江由于长期江水下泄,河泓偏移,迎流顶冲,造成崩岸险情频繁发生,给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沿江老城区建设一直处于停顿状态,设施陈旧,环境日益恶化,房屋年久失修,行洪通道不畅,已经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特别是,沿江防汛设施年久失修,存在较大隐患,如遇洪水暴发时,水位上涨,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崩岸和内涝现象。

  2、机遇

  1.防洪工程加固改造全面实施

  主要包括汉江堤防及连接河道、分蓄洪区,闸站改造,城市建设,水资源调配。

丹江口大坝加高加固和大坝以下河道6级梯级开发,使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汉江中下游的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契机。

防洪标准的提升,使部分分洪区的使用标准由5—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为汉江流域荆门段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水利环境。

  2.水利灌溉状况大为改善

  兴隆枢纽工程及钟祥市碾盘山枢纽工程的实施,对汉江流域荆门段水利灌溉状况将大为改善。

汉江枯水期水位升高,使沿江灌溉涵闸和泵站的水源得以保障,可基本消除引水口加级提水的现象,将是沿江79万亩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

  3.耕地资源开发空间增加

  由于丹江口水库调节库容增大,通过相应的科学调度,下泄流量较过去更加稳定,下游河滩地频繁受淹的几率大为减少,从而使汉江流域荆门段滩地利用率大为提高,耕地资源空间可望明显增加。

  3、挑战

  1.汉江流量减少

  沙洋县马良镇以上至钟祥市丰乐镇,如碾盘山枢纽工程不能上马,水位势必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势必增加。

调水后,汉江流域荆门段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0%—30%,致使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适应南水北调后的新形势。

  2.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汉江流域荆门段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污染点和面增加。

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将减少23%左右,水体自身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将随之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

  3.生物多样性下降

  汉江干流的梯级开发改变了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系统,水中的养分和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同时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性和河流的生态系统动力学特性,对汉江流域原水生生态系统和原物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致使汉江中下游天然水体类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如合适的鱼类越冬场、肥育场所面积减少,水温降低,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等。

  4.耕地资源退化

  由于水位下降,汉江流域荆门段干流沿岸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土壤环境质量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沿岸的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减少,出现大面积裸露沙滩,形成新的沙化危害。

  5.水资源配置难度加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原有汉江水系的历史状况,使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加大。

  

(二)、水利航运建设目标

  完成碾盘山枢纽工程,保证干流沿线沙洋县、钟祥市灌溉、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航运要求;完成汉江流域荆门段所有大中小型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及病险水库加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左右;灌溉保证率达85%,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工程防洪体系健全;竹皮河等12个小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治理得到突破性发展;全面完成引江济汉工程、沿江部分涵闸改造工程及汉江堤防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实现可增加灌溉面积31.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91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水环境得到更本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得以确立,航运经济体系健全、完善,结构科学合理,汉江流域荆门段成为现代水利航运建设的典范和样板。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存在问题

  1、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国家和省控的几项污染物中,荆门市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远远高于荆门市4.09万吨的环境承载能力。

常规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任务还未完成,机动车尾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全市环境负荷高,排放强度大,污染形势比较严峻。

  2、局部区域空气污染严重

  水环境质量方面,竹皮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仅5万吨/日,不能满足沿岸城市污水处理要求,上游设计的两座小型蓄水发电站没有完成,缺少自然生态流量,竹皮河水质未从根本上改善,仍达不到Ⅳ类水质要求;钟祥护城河、沙洋西荆河等城市河流由于没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水质为劣Ⅴ类,基本丧失水质功能,汉江最大支流利河由于沿岸磷化工企业的大量发展,枯水期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长湖水质局部污染严重,达不到水质功能要求。

  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荆门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85.1%,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工业烟粉尘、扬尘、油烟、废气污染仍然比较突出,全市城区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中心城区粉尘、扬尘排放总量达6000多吨,荆门热电厂烟尘排放量达10000多吨,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

局部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比较突出的是荆门市掇刀区的麻城镇和钟祥市的胡集镇。

掇刀区共有石膏加工企业33家,其中29家在麻城镇,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由于企业大多集中在麻城镇及周边,对麻城镇局地空气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据调查,胡集地区现有大小磷化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磷化企业16家,年生产各种磷肥460万吨。

目前,胡集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超过国家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要求,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悬浮颗粒物、硫酸雾、尘氟等,已达不到《钟祥市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二类区域要求,对局部地区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固体废物状况,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除荆门城区外,其它县市垃圾处理场基本不符合卫生填埋要求,处置能力不足,处置过程中造成新的污染纠纷。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磷化工企业的大量发展,我市的磷石膏累计堆存量已达数百万吨,大部分都是简易堆存,环境隐患较大。

  3、生态环境问题

  

(1)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磷矿、石膏矿、石灰石矿和煤矿等矿山开采企业均是粗放经营,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多以出售原矿为主。

矿山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生态灾害,大量固体废物未得到合理处置,成为二次污染源,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2)水土流失。

我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82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77%,每年流失土壤约602.5万吨,相当于丧失耕作层33厘米厚的耕地1.9万亩,属严重水土流失区。

  (3)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我市禽畜规模化养殖、水库投肥养殖以及农药化肥使用产生的面源污染等引发的生态问题较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存在加重之势,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遭到严重污染。

  (4)河道污染日趋严重。

汉江流域荆门段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区,随着汉江流域周边地区农业、工业的快速发展,汉江流域地表径流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大量未经处理及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湖泊及河流,造成地表水水质恶化,同时沿岸带消失,沉水、挺水植被的自净作用同时丧失,更加重了恶化趋势。

  (5)汉江崩岸治理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原先确定的崩岸总长度随已治理完成,但老的险段已经治理,但新的险段可能又会出现。

加强汉江流域沿岸带的监测与防护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时进行崩岸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1、主要任务

  1.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

  

(1)积极创建荆门市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到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到2020年,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

  

(2)改善荆门市环境空气质量。

进一步整治中心城区大气污染,加大对水泥粉尘、道路扬尘、建筑及运输扬尘的治理力度。

取缔中心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小磷肥、低档石膏粉加工生产企业,严格环评、“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物超标企业,逐步改善胡集镇、麻城镇局地空气环境污染。

  (3)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

认真抓好漳河水库、竹皮河和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使水质逐步达到功能区划目标。

修订全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全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竹皮河根治底泥的长久持续污染染,对竹皮河全流域74公里及支流王林港\杨树港分段进行底泥清淤生态护坡治理,同时达到防洪泄洪要求。

2015年确保全流域达到Ⅳ类水质目标。

沿岸农田灌溉水质达到农灌水标准,确保农田灌溉期全流域水质95%的天数达到农灌水标准,不出现水质性减产。

2015年前后竹皮河景观宜人,水体清澈,气味清新,两岸绿化美化。

  (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

到2015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2020年到达70%。

  2.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不断削减排污总量

  

(1)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与控制,严格控制热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石化总厂化学需氧量、石油类,葛洲坝水泥厂的粉尘,鄂中化工的磷石膏产生量和排放量。

  

(2)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严禁企业无证排放。

  (3)加大限期治理力度,逐步根治环境污染。

对污染严重、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分级治理计划。

  (4)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

  (5)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和工业类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继续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3.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1)制定并完善《荆门市生态功能区划》,实行生态环境分区域管理。

  

(2)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对己经进入的有害入侵物种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消灭。

  (3)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在矿山开采破坏地区积极开展生态复垦,逐步恢复生态功能,到2015年,荆门市矿山破坏恢复率达到50%,到2020年,达到60%。

  (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优美乡镇创建活动。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扩大有机肥施用量,养殖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严格控制水库投肥养殖,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5)加强汉江流域河道污染整治。

通过控制污染源-消除现有污染-生态修复-建设生态保护带等一整套保护体系,在对河道污染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治理,改善汉江流域河道生态环境及地表水水质。

  4.推动清洁生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到2015年,全市重点污染企业要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持续清洁生产。

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

  

(2)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力。

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

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特别是对于经治理后仍不能达到规定的排污标准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关停。

  5.建立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

  

(1)制定鼓励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

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中水回用系统。

  

(2)建立绿色消费体系。

制定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采购和可持续消费。

新建城市公共设施要使用节能、节水产品,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经过清洁生产审核或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

  (3)逐步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

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纳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真实反映荆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6.强化辐射环境管理

  建立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对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放弃处置安全实行统一监管。

完善辐射安全资格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和放射源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放射源计算机登记系统,实现监管部门信息共享。

  7.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无害化治理水平

  

(1)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的建设,高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

  

(2)积极推广磷石膏、硫石膏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和防治技术,努力实现减量化、资源化。

  (3)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切实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

  (4)继续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行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

  8.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1)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

  

(2)培育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技术推广转让机制。

  (3)发展环保制造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优势的环保企业。

  四、空间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分

  一是北部低山水源生态保护区,要实施天然林保育和恢复,以保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

二是中部丘陵岗地生态经济区,发展成生态经济型,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态经济林。

三是平原湖区经济开发区,通过大量招商引资,建设速生丰产林和人居农田生态防护林建设。

贯穿这三个功能区的是汉江流域,应该以水系作为重点,加强河岸、库区湿地防护林建设。

  

(二)环境功能区划分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将漳河库区(荆门区域)400平方公里、钟祥市辖温峡、客店风景自然保护区186平方公里、大口森林公园75平方公里、郢中南湖风景区(包括显陵)20平方公里、京山县厂河镇旅游区、空山洞旅游区(洞口方圆5公里)的区域划分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其它区域划分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

一类区及其缓冲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执行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不同功能水域执行不同标准值的要求,该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的划分如下:

  

(1)漳河水域现状功能为:

全市生活集中式饮用水源;农业用水、防洪;渔业水域;工业用水、发电。

按封闭性水域水质保护,定为II类水域。

  

(2)漳河水库各干(支)渠,其他中、小型水库(塘)、长湖水域现状功能为:

沿途提供集中或分散式的饮用水源;渔业、农业用水源可提供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定为III类水域;其他水域定为IV类。

  (3)汉江水域(马良、沙洋、新城及其有关单位历史上已形成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给水取水点的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江段)定为III类水域;江段中其他水域定为IV类水域。

  (4)竹皮河、西荆河(由规划部门确定的城区范围河段)现状功能作一般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及农业用水,定为V类水域,其中,竹皮河西支流海慧沟三眼桥(龙泉公园旁)以上水域定为IV类;竹皮河马良段(杨堤村至马良镇)定为IV类水域;西荆河卷桥至出市境河段定为IV类水域。

  (5)其他水渠(沟)现状功能为集中饮用水源的,定为III类水域;其他视作IV类水域。

  (6)排污口所在水域形成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鱼类回游通道及邻近功能区水质。

  (三)空间管制

  1.禁止开发区

  

(1)污染控制。

禁止新建、扩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设置排污口,拆除已设置的排污口;做好现有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禁止与保护水源无关的交通工具下水;禁止堆放和存储各种固体废物;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蓄洪区,构建立体监测网络。

  

(2)生态保护。

在核心区内严禁任何人类活动,在缓冲区内严格限制人类活动;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其他区域。

禁止种植、放养畜禽,严格控制网箱养殖;禁止砍伐森林、矿山开采等破坏山体的活动;慎重选择一些乡镇,免除将GDP作为当地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试点实行生态补偿政策。

  2.限制开发区

  

(1)污染控制。

对各级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依法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建设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已经建成的项目严格实行达标排放;防治汉江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漳河库区富营养化趋势;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围网养殖;清理漳河库区沿岸建筑垃圾和白色垃圾,防止视觉污染和水污染;在库区构建立体监测系统。

  

(2)生态保护。

发展生态产业,禁止建设生态破坏的项目;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限期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严格限制建设用地性质的开发;严格控制人口发展;划定一定区域范围作为严控区,防止过度矿产开发活动破坏植被或水源保护地;在划定区域内禁止砍伐森林、开采矿产资源等破坏山体生态系统的活动;在划定的可开采区内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应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矿产资源开采枯竭后立即复垦或恢复植被;严格评估江河开发、水电站建设工程的生态影响;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禁人类活动,其他区域在实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可发展生态旅游业。

  限制区是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敏感区,限制区内允许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鼓励在林地和园林扩大植树造林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控制进行城镇建设、采矿、建工业企业等非农活动,严格限制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不一致的粗狂式开发建设行为。

  3.协调开发区

  

(1)污染控制。

禁止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污染源治理,实行达标排放。

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

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及废气治理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减少外排。

限期治理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

建立以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补充的燃气供应系统,提高燃气气化率,逐步实现城镇地区燃气化。

加强饮食娱乐服务行业管理,减轻油烟污染。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推进集中供热;禁止污染水体的投肥养殖,全面清理、整顿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严禁非法填湖,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主要入湖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态处理方法,降低氮磷入湖总量;严禁高毒性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大市政建设资金投入,在城镇地区分期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分散点源截污率、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率,改善水环境质量;源头管理与末端控制相结合治理城市与农业面源污染;集中规划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场,提高垃圾回收处理率。

  

(2)生态保护。

目前尚未开发、但已列为城市发展用地的区域,严格规划并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引导基本农田、林地、园地、水系与城镇绿地成为一体,生态环境建设向物种多样化、景观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过程同步进行;全面治理水土流失。

  六、生态环境建设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涉及汉江流域(荆门段)的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

对天然林和其它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

大力发展油桐、乌柏等木本生物能源林及木本食用油料林。

积极发展开发多种林下资源,发展后续产业。

落实工程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积极探索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试点示范。

  

(二)生态退耕工程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水。

以汉江流域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乡镇为建设重点。

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和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后续产业发展应以各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结合退耕还林造林,与各地农、林、牧、渔等特产规划相衔接,建设具有各地特色产业基地,主要建设项目有:

中药材、茶叶、柑桔、板栗、核桃、工业原料林、蚕桑、食用菌、禽畜、水产养殖、退耕户现有产业改造、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等项目。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以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线,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健全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并杜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流失。

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体系。

  重视提高自然保护区基础能力,形成以省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生态保护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保护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加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大力发展区域内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小区)。

  (四)沙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以汉江流域和江汉平原为重点,在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基础上,推进科学治沙,探索适应相持阶段特征的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新机制,并大力发展沙产业。

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治理沙化土地,使现有的沙化土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石漠化地区绿化工作。

  七、生态产业发展

  

(一)生态工业

  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主线,以科技、体制和管理“三个创新”为动力,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

  以实施清洁生产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关闭或改造污染重、能耗大的企业,建设具有高新技术、节能降污的新型企业,进行企业间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连接,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规划建设主导,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和配置,逐步建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生态农业

  探索适合区域内各市(县、乡、镇)自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有机食品、森林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综合利用各种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

开发平坝、低山、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土地、植被、水力资源。

  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及其利用。

保护区域内珍稀濒危及资源物种,选育优良物种,并建立种子库。

对区域内的珍稀濒危及资源物种建立基因资源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保存多种基因及DNA序列,为分子杂交和克隆提供材料,繁育新物种以及多种性状和杂交优势物种。

  三、工业组织与发展

  

(一)核心区域

  1.沙洋县

  以纺织、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着力发挥沙洋县农业生产和农业原材料供应的比较优势,重点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