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08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试卷号:

2505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说明:

资料整理于2017年7月24日;资料涵盖近十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为主。

A.宗教教

B.社会生活常识教育

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

D.道德教育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B)。

A.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C.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D.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水平

3.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是(A)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班杜拉

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5.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会平静下来。

这属于(A)。

A.陌生人焦虑

B.分离焦虑

C.母婴依恋

D.陌生人恐惧

6.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原则的要求。

A.情感支持

B.生活教育

C.正面教育

D.实践性

7.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

A.基本活动的渗透式组织

B.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

C.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二、是非判断题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

9.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弗洛姆的一个重要观点。

(×)

10.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9个月左右。

(×)

11.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

12.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

(√)

1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

14.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

15.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

16.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

(×)

17.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

18.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

19.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20.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不一定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

21.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表现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

22.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

戏物(镜子)一相倚性探究一与镜像“伙伴”游戏一自我认识出现。

(×)

三、简述题

23.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4.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四、案例分析题

26.小谦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

小谦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保姆到幼儿园接小谦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小谦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小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

答题基本思路:

(1)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小谦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好朋友”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答案一:

主题目标:

1.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知道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

2.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

3.学会帮助朋友、家人及班组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主题的架构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来设计的。

通过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活动让幼儿认认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发现自己家人、朋友等周围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

活动设计:

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

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活动准备:

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画朋友

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

说说你画的是谁?

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

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

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

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

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参考答案二:

活动设计:

《好朋友握握手》

活动目标:

1.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尝试用语言、动作等提升交往协调能力。

3.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

熟悉并会表演《拉拉勾》。

2.物质材料:

电脑、投影仪、课件《小猴找朋友》、《找朋友》音乐。

3.环境创设:

表演舞台。

活动过程:

1.玩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找朋友》,体验交朋友的快乐。

在熟悉的音乐背景下,幼儿可以与老师轻松游戏,消除了幼儿交往的胆怯心理,体验与朋友游戏的快乐。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交朋友的技能。

教师结合课件,通过讲述故事《小猴找朋友》,让幼儿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

(1)讲述后提问:

小猴子为什么前三次没有找到朋友?

妈妈是怎么对小猴说的?

第四次小猴子为什么很快找到了朋友?

(2)组织幼儿讨论:

怎样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3.游戏《猜朋友》,在合作中增进彼此友谊

游戏玩法:

一名幼儿上台说出自己好朋友的特征,如:

他是个男孩子,有好多好玩的玩具,喜欢唱歌,眼睛大大的。

其他幼儿根据描述特征猜出这位朋友是谁。

4.歌表演《拉拉勾》,幼儿学习与朋友闹矛盾的处理方法

(1)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

(2)表演后启发幼儿讨论:

如果你和朋友闹矛盾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5.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

难点:

实际的让幼儿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教育的(C)原则。

A.情感支持B.一致性

C.正面教育D.实践性

2.儿童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

这表明(D)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认知发展水平B.气质类型

C环境因素D.生理成熟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B)两大类型。

A.回避型与拒绝型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D.主动型与被动型

5.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6.儿童情感类活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中不包括(B)。

A.注重情感体验B.注重前期经验积累

C.激发儿童共情D.帮助儿童表达

7.以下不属于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特征的是(A)。

A.行为不足B.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

C.持久性的困难D.不理会现实

二、是非判断题

8.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

戏物(镜子)一相倚性探究一与镜像“伙伴”游戏一自我认识出现。

(×)

9.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

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

(√)

11.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