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043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历史(I)

 2012.4

一、单项选择题。

(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少选或选错皆不给分。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观察右面一幅漫画(图中英文意为“杜鲁门主义”),若为该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3.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

A.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

B.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影响

C.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D.进行社会改革,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5.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振兴的最主要历史意义是

A.严重地冲击着两极格局B.发展中国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

C.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6.美国解禁的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是因为日本的做法

A.导致美日关系破裂B.对外政策不再追随美国

C.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D.使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http:

///http:

///http:

///http:

///7.右图是新中国的一幅宣传画,图中的文字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

打倒苏修!

打倒各国反动派!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它最有可能出现于

A.五十年代末B.六十年代末

C.七十年代末D.八十年代末

8.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新中国以安理会五个成员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9.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最主要的依据是

A.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B.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C.美国长期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D.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10.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多极化是半个多世纪来国际形势合乎逻辑的发展,是长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累积嬗变的必然结果。

你认为,推动多极化的因素有①世界文明的多样化②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③大国外交的自主化④大国实力的均衡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12.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

13.2010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8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

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行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4.有专家认为2008年的国际格局是“群龙无首”,这一评价反映的实质是

A.美国霸主地位消失B.“一超多强”局面终结

C.多极化格局形成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5.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1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下列引文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18.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0.张军同学在探究“古代农业发展”课题过程中,选用了下面两幅图片,他是想用这两则史料的变化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2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3.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

“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作为冶铁燃料始于

A.汉B.北宋C.南宋D.明

24.下列成就中属于中国最早发明的有①制瓷②养蚕织绸③灌钢法④陶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5.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该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

A.唐B.宋C.明D.清

26.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商业经济的发展

2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28.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29.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

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3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32.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人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33.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右图是15世纪海洋上远航的帆船,据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推论有

①该船的使命可能是探索新航路

②该船反映出当时西方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

③这艘船很可能是在做环球航行

④这次远航的精神动力是基督教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5.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36.“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这句话说明了

A.哥伦布发现美洲为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体现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要求

C.哥伦布发现美洲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37.下列关于殖民扩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有掠夺财富、种族屠杀和奴隶贸易

B.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D.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8.马克思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东印度公司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

A.描述了西方殖民者对外殖民掠夺的主要方式

B.客观上说明了西方殖民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

D.这一时期西方对外掠夺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原料与市场的需求

39.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

马克思说:

“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