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032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docx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

扶贫攻坚典型案例

  案例内容:

贵州扶贫攻坚四大模式1.晴隆模式:

科技扶贫、治理石漠化的成功之路山高、坡陡、谷深的晴隆县,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人均耕地仅0.77亩,其中坡耕地占65%,是我国最贫困的县,同时也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特贫县之一。

  在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思索最多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末,《贵州日报》刊发一篇名为《贵州草养肥云南羊》的报道,对晴隆县有着肥美的牧草资源而不懂得利用提出了质疑。

  该报道深深刺痛了县畜牧局一个叫张大权的干部,也使他看到了种草养羊的希望。

  经过多方考察,张大权在2000年组建晴隆草地畜牧中心,并在世界各地引进优质牧草31种,选择出适合晴隆种植的11种牧草,通过种植人工草地改变当地的地貌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此期间,他经组织选派到新西兰进行草地畜牧业生产学习,并用10万元从新西兰引进4只波尔山羊与74只本地母羊在光照镇水洋坪进行杂交肉羊生产,开始示范发展种草养羊。

  但种草养羊示范过程并不顺利,老百姓听说要把在祖祖辈辈种庄稼的地拿出来种草,很是不理解、不支持。

  领衔实施项目的张大权只好向农户保证:

如果收成在5000元以下的,中心负责补足5000元。

  不少农户冲着5000元赔偿,干起了种草养羊这个完全陌生的活路。

  在县草地畜牧中心的帮助指导下,试点的莲城镇江满村种草养羊效果立竿见影:

到2003年,全村养羊户中,最高者收入18000元,最低的也有8400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草地畜牧中心在县内其他有条件发展种草养羊的村寨,发展大规模的科技扶贫生态畜牧业。

  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晴隆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只要适合种草养羊条件,水电路等各项投资就集中倾斜,实现投资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收获成绩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新益村村委会主任杨义学贷款养了几千只羊,眼看就要出栏,一场瘟疫到来,两天工夫羊全部死光,最后亏损了30多万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县草地畜牧中心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前,晴隆已形成一个500多人的四级培训网络。

  图表说明晴隆县形成的四级培训网络主要指:

专家对中心技术员的培训;中心技术员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农民技术员对农户的培训以及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相互学习。

  通过四级培训,达到了发展一户见效一户、发展一片成功一片的效果。

  2006年6月19~22日,国务院扶贫办在晴隆县召开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经验交流暨现场培训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将晴隆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总结为晴隆模式,并一致同意向全国推广晴隆经验。

  现场会后,晴隆模式被贵州省列入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内容进行推广。

  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晴隆调研,称赞这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好路子。

  晴隆县县委书记曾孔祥感慨地说:

晴隆模式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治理石漠化的成功之路,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表说明为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晴隆县探索建立了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和集体转产模式三种发展模式,带动了该县种草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晴隆经验的重要意义,不仅探索出了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同时还探索出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实用技术推广的整合,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也是西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其中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仅对西南种草养畜产业发展有指导意义,对整个科技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在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廖飞看来,晴隆模式的灵魂其实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其精髓就是:

因地制宜,生态治理;扶贫开发,帮扶到户;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科技先行,集成创新。

  如今,经过10年时间的积淀和提炼,种草养羊的晴隆模式又有了新的内涵与目标。

  种草养羊不光带富了农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晴隆当地的决策者也更新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并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得到启发,2009年,矿产资源丰富的晴隆县制定了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根据规划,晴隆县将逐步改变对矿产资源过分依赖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贵州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此外,为加快发展步伐,晴隆县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百万只羊基地县的意见》。

  计划到2014年,全县人工草地达50万亩,改良草地达52万亩,羊存栏达100万只。

  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资金,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带薪带职到基层创办、领办、协办草地畜牧业。

  为延长产业链,该县还引进2亿多元,建设目前全国专业化程度最强,屠宰生产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加工生产线。

  该生产线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可辐射到周边的兴仁、普安、关岭等养羊县。

  建成100万只羊基地县后,意味着每年仅在饲养环节,就可以为全县带来10亿元的收入,加上加工环节收入,拉动效应大为显现;25度以上坡耕地每年每亩可减少流沙流失量1.2吨,50万亩人工草场建成后,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秀美的新晴隆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

  晴隆县县委书记曾孔祥充满自信地说。

  截至2010年9月,晴隆县共投入科技扶贫资金447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400万元,共计投入草地畜牧业建设资金7870万元,种植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地16万亩,建成配套水窖5600口,公路75公里,优良种羊繁育基地等示范点35个。

  到2011年初,全县羊存栏达31万只,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800多户,75%以上已经脱贫致富。

  2.毕节模式:

独具统一战线特色贵州毕节地区地处乌蒙山系中段,喀斯特地貌占73%,山高谷深、生态脆弱,是联合国有关专家眼中的不适宜人类生存区域,20多年前,贵州省毕节地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84元。

  贫困、生态恶化和人口增速失控成为制约当地发展建设的三只拦路虎。

  为了帮助毕节脱贫致富,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毕节进行了考察,提出要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并针对该地区的三个难题,为试验区确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同年6月,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正式同意。

  试验区成立的第二年,还专门成立了由八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多个国家政府部门组成的专家顾问组,为毕节地区煤炭、电力、化工、农业等方面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胡锦涛总书记一直关心着毕节试验区的建设。

  2009年4月30日,胡总书记指出: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20年如一日,积极支持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央统战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十分必要。

  望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2010年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批示: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中央统战部积极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努力,把各项安排落到实处,加快支持毕节科学发展步伐。

  经过23年的改革探索,毕节试验区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自1988年以来毕节地区经济总量翻了5番,增长32.7倍,地方财政收入名列贵州省前茅,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排名末位到稳居第三的飞跃,贫困人口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0.03%,土壤侵蚀量减少一半,在石漠化地区建起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55‰。

  毕节地区正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地区向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的地区转变,从一个贫困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传统农业大区向城乡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地区转变,从一个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的地区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转变。

  总结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走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毕节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将造林绿化与特色林果发展结合、种草养畜和促进植被恢复结合、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走上了一条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里人把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

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此外,为筹集生态建设资金,毕节改变以往只有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实行合股经营、引进能人投资经营等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初步形成国家、个人、企业多元化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格局。

  二是扶贫开发独具统一战线特色。

  毕节模式是20多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贵州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贵州统一战线主动配合,毕节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实践,逐渐形成的独具统一战线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

  198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到毕节开展智力支边,各方力量会聚起来帮扶毕节。

  20多年来,统一战线肩负起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重要使命,组织200多批考察组深入毕节调研,帮助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与8个县建立定点智力支边扶贫制度;派出300多批、28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毕节帮助工作,有的还挂职指导;直接引进资金和捐赠物资6亿多元,帮助引进、联系和推动的项目100多个,涉及资金近500亿元。

  不仅如此,统战部门还为毕节培训各类干部1.8万人次,帮助新建、扩建各类学校120多所,帮助毕节顺利完成两基攻坚,支持毕节办起了毕节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在校学生达12000多人,源源不断地为毕节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通过艰苦奋斗,使毕节成功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的困扰,走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参与主体,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成功范例,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生动实践。

  三是参与式扶贫由农民做主。

  所谓参与式扶贫,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如何脱贫,做什么项目,怎么来做,不是由专家、官员来定,而是发动群众,发动村民,让他们来作选择。

  在贵州毕节试验区纳雍县一个贫困的村落,15张图片一字排开,有的画着牛,有的画着井……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项目。

  每一张图片的下面都有一个碗。

  参与投票的农民,每人发6颗玉米豆,喜欢哪个项目就往哪个碗里面放上一粒。

  最终选出来的6个项目将会付诸实施。

  许多农民都把玉米豆投给了水井。

  当年民革中央按着村民的选择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水窖工程,他们给每一户村民1000元钱,解决水泥和钢筋问题,在帮助做了13个示范井以后,让农民自己打水井,做水窖。

  如今这个村已经有近400口井。

  村民们春天不是等水、背水,而是耕地种菜。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原荣誉副主席厉以宁委员表示,过去的扶贫,我们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不是这样,我们8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参加毕节的扶贫。

  跟他们共同商量、共同讨论、研究,怎么把毕节地区的工作做得更好,让毕节的发展更快。

  而在农工民主党贵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