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328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docx

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十大学术热点

2016年高考历史考前热点冲刺复习:

2015年中国社会学术热点

一、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2.2015年1月1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四条元旦社论,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②《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③《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3.“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

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

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

”“新的低层机构”建立的标志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中央局                                                    D.广州国民政府

5.孙中山在《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说:

“现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并无国可治,只可说以党建国,待国建好,再去治他。

”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

6.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7.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据地流传一首民谣: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

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这首民谣体现了苏区干部(  )

A.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                    B.惩治腐败、崇尚廉洁

C.艰苦奋斗、建立政权                            D.从严治党、加强监督

8.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二、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

9.朱立群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

“该报告彰显了欧洲国际观念的和平与合作的性质,……追求在有效的多边主义基础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安全与合作的世界。

”“一个强大与和平的欧洲,是推动全球治理、实现国际体系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以上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A.世界一体化的意义                                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

C.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影响

10.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或政策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④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2008年8月8号,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有震撼人心的一幕:

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对以上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表述错误的是(  )

A.孔子的“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B.汉字经历了甲骨文一大小篆一隶书一楷书的演变过程

C.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

D.新文化运动倡导简体汉字

12.阅读下列材料:

极端全球主义者

新在何处

突出特征

国家政府的权力

历史轨迹

总的观点

全球时代

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全球公民社会

衰落或者削弱

全球文明

民族国家的终结

请判断以下四种观点哪种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  )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13.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

”这一举措内涵是(  )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14.曾有人指出“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新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以及错综的国内外政局,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充满了复杂性。

它一方面强调科学、推崇理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过于情绪化。

”下列各项体现了“过于情绪化”的是(  )

A.“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

B.“要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和旧文学”

C.“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任何政府皆为强权,惟个人自由不受侵犯,需为无权、无秩序之态。

15.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

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

这表明杜亚泉(  )

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16.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

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17.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

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

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是因为(  )

A.儒家思想宽容                                        B.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

C.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                    D.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四、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与作用

18.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  )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继续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9.美国援华军火数量与中国所需数量差异表(1942.1—1942.4)

品名

单位

中方需要量

美方供给量

两者相差

战车防御炮

720

60

660

七五山炮

720

44

676

步枪

2000,000

20,000

180,000

手枪

45,000

442

44,558

——资料来源:

王正华:

《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

上表反映出(  )

A.中国尚未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美日矛盾缓和导致美国对华援助减少

C.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没有实质性改变D.外援不足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利

20.读图3,图中三种言论意在强调(  )

A.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                        B.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危机

C.美苏英三国合作的必要                        D.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作用

21.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

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

C.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

D.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五、一带一路:

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22.“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  )

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

C.推动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

23.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

这体现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六、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24.2015年12月,万众瞩目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盛大举行,下面是关于世界互联网普及率的调查统计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引发信息技术全球化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差异缩小

C.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D.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媒介

25.XX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

“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

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26.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反映出互联网(  )

A.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B.导致信息不再有保密性

C.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合作                        D.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习惯

2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

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

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D.“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七、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其社会影响

28.1798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

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下列有关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B.针对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提出

C.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D.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9.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

该主张(  )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八、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

30.表一为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

时  间

法律名称

时间

法律名称

1843年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956年

《大气清洁法》

1855年

《有害物质去除法》

1963年

《水资源法》

1876年

《河流防污法》

1973年

《水法》

1926年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表一所反映的结论信息,最恰当的是(  )

A.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剧了环境污染

B.英国人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C.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英国在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

31.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说: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

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

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

那是公元1775年。

”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失序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32.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这段材料说明(  )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33.阅读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表(单位:

MTCO2百万吨二氧化碳)该表格不能说明的是(  )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B.西方国家漠视环境污染

C.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西方国家重视物质文明

34.下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

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

该图的立意是(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D.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3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36.19世纪的英国“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

”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民众道德普遍沦丧

C.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科技革命是双刃剑

37、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

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0分)

(2)从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10分)  

3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

同时,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有着有长期的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

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

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

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

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

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从历史的长河看,市场经济创造了并且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模式,中国经济的成功也是在选择市场经济之后取得的。

——李旭章《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表现。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13分)

39、(28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

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

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官办和民营工业分别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这些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8分)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

……至于具体操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组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钢铁、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湖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