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030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docx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作为独立科目与通用技术共同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肯定,课程地位在中学教育中得到了确认。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深刻领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标准》提出五个基本理论: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这是对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

㈠提高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基础。

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标准》强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

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资源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体验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㈢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㈤注重交流合作

拓展“课堂”主体,延伸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广泛的、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共同发展。

㈥强调信息文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本体与信息文化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

㈦实践三维目标

《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理解课程结构

㈠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

㈡课程模块说明

1.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2.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法与程序设计”以算法和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从实际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构建相应的算法,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问题的解决。

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思想和方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常用的算法,建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归纳算法思想与程序设计方法的一般规律。

3.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应用”以作品开发的方法为主线,通过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过程。

4.网络技术基础

“网络技术应用”以网络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能、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逐层开展,围绕任务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数据管理技术的特点,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应用的重要性,理解发展数据库技术的必要性。

6.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初步”从适应于高中学生知识的角度入手,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摩或实际操作,体验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专家系统、问题求解”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初步掌握知识的分类及知识表达的基本方法,了解人工智能语言的相关概念;感受使用“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把握内容标准

《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的形式,并附以“例子”。

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具体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

内容标准使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各学习水平进行了清晰的界定,通过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性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㈠知识体系重构

与现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比,新课程标准“非零起点”,内容有较大的扩充和深化,压缩淘汰了“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一批“零起点”内容,新增“人工智能初步”,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㈡提升信息素养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信息素养基础而设置的,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作为构建体系的主要线索,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㈢文化思想的挖掘

必修模块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4个学习主题中涉及到的各类技术内容,重点不是定位在提高各类应用工具基本操作能力,而是落点到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内容标准指出:

“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这一条目仅仅要求学生在使用某数据库应用系统过程中体验,感受利用数据库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形成感性认识,而不是单纯的从技术上要求掌握。

㈣技术思想的挖掘

选修课程模块内容标准强调超越简单的技能操作,深刻理解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精髓,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㈤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各个模块从目标到内容都渗透了关于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例如内容标准提出: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要求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具体环节,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过程、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的规划、设计、制作。

四、课程教学实施

㈠课程模块开设建议

《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兴趣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学分。

总学分为2+2+(X)。

由于受资源条件的限制,目前我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状况不统一,所以提供以下三种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计划方案,供各学校开课时参考。

1.各模块开设方案

(1)方案一

年级

模块安排

课时安排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2)方案二:

年级

模块安排

课时安排

高一

第一学段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二学段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三学段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四学段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3)方案三:

年级

模块安排

课时安排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1: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2.方案说明

⑴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个学段分为9周。

⑵为了保证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各模块课程教学不应少于36课时,并保证有足够的上机课时。

方案中“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加“*”,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开设。

⑶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各模块的周学课时数不得少于两节,可以安排两节连课。

⑷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必修课程。

必修模块课程统一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

⑸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选用方案一。

由于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与高中一年级数学内容相衔接,安排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一年级第二期、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最少开设选修模块中的两个,并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模块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力争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⑹针对学生基础条件比较弱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选用方案二,增加必修模块的教学课时。

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选用方案三,开足全部选修课程。

㈡学生选课指导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1.为了维持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如果学生仅修4学分,建议分布在两学年里完成。

2.建议计划选修两个模块课程的同学可以使用如下选课方案:

⑴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2,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1。

⑵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4,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2。

3.建议计划选修三个模块课程的同学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