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8915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docx

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数学初二上册第一二单元备课资料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第1节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知识基础:

第二学段(4—6年级)课标要求:

6.认识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基本概念:

①三角形的严格定义,特别是“不在同一直线上”“顺次首尾相接”。

通过“不在同一直线”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②三角形的边、内角(原教材没有严格定义),需补充“对边”、“对角”、“夹边”、“夹角”等述语。

(2)(以下按角、边展开)角(内角和为180度小学已学过,分类小学也学过)

关于三角形的分类:

①过去教材讲三角形的分类是在第二节课讲的内角和时提出来的,但当时教材对内角和定理也未用推理的方法说明,与小学一样,有重复之嫌,而新教材把定理的证明放在本章中讲证明时证明,而已学习了平行线也为证明作了知识储备;②在第一稿中出现了按边分类,但最后定稿是删去了,而课标对此未作说明,课标在第二学段落提出了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而明确提出按角、边分类则是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视作一种提升。

③可适当作此提高,让学生思考:

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锐角?

几个钝角?

几外直角?

(3)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已学过(观察、操作,没有理性的思考)

初中要提升:

①渗透推理的思想——找几何依据;②用不等式表示;③在不能确定三边大小时,需三个不等式;当能确定最大边时,归结为较小两边之和大于最大边;构成三角形——表述时强调首尾相接;④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仍需用实验的方法,不能用不等到式性质推理。

至于是否需要补充,已知两边,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这两边之和,可根据学生实际择机进行)

第2课时

知识基础:

(1)这三个概念小学未学过,即使“高”小学也没有描述概念,只是直观的

(2)在学习了线段中点、垂线、角平分线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原教材分两节课,中线、角平分线一节,高线一节,而新教材只一节课,会很紧张,特别是高线学生不易理解,教材采用操作、概括、比较、判断、运用相结全的办法进行。

教学建议:

(1)问题驱动:

教师先提出问题:

如图,给定△ABC,能否在BC边上找到一点D,使得AD将△ABC的面积平分?

若BC上有一个动点D,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线段AD的长度最短?

是否存在将∠BAC平分的线段AD?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①回忆角平分线的概念(明确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②学生动手折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③概括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概念;④比较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区别;⑤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

(3)三角形的中线:

①学生按要求画图;②概括概念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③学生再画另一边上的中线;④学生做一做1,2,发现的结论应是“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4)高线(原课标叫做高,是本节的难点)小学只是在求面积时提到,没有严格的规定(小学是从数量的角度——高)

①理解概念:

顶点到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②要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画图做一做3;③引导学生观察概括,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有什么特征?

第2节定义与命题

原八下第4章命题与证明的相关内容分拆。

定义、命题、证明放在八上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中;逆命题与逆定理放在八上第2章特殊三角形中;反证法放在八下第4章平行四边形中

第1课时

1.关于定义:

(1)通过闹出笑话,使学生认识对名词或术语下定义的必要性。

①问:

“什么是黑客?

答:

“黑客就是穿着黑色衣服的客人!

②问:

“什么是英特网?

答:

“英特网就是英国制造的特别大的网!

③教练:

“刘翔的百米成绩有进步,已达到9秒9”

领导:

“好!

继续努力,争取超过10秒!

(2)指出:

①定义不能产生歧义(科学性);②定义不能有遗漏(严谨性);③定义要言简意赅(简洁性)

2.关于命题

(1)从未课本中8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命题的含义和作用:

凡是判断某一事情正确或不正确的句子,称为命题。

(2)我们研究的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把条件写在“如果”中,把结论写在“那么…”中。

改写时需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用语言叙述出来,需把语言表达完整。

第2课时

1.命题有真命题与假命题之分

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常通过推理的方式,即根据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例2的

(1));也有一些真命题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公认为正确的;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

反例——即条件成立但结论不成立的实例。

原教材甚至修改稿时仍把反例与证明作为一节,正式定稿时删除了这一节,其实原教材中在第一节简述命题真假时已经用了说明假命题的方法,有重复之嫌,但删节了后需适当加强训练(做一做,或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课内练习1)。

2.定理与基本事实(公理)在学生体验了命题真假及判断方法后,总结真命题的两种类型,并指出定理与基本事实是我们判断推理的依据。

(学几何就是要理解并适当记忆定义、基本事实、定理)。

教师更应明确:

(9条基本事实,55个左右的几何定理)

九条基本事实:

(1)掌握基本事实: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掌握基本事实:

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3)掌握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4)掌握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掌握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6)掌握基本事实: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掌握基本事实: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掌握基本事实: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9)掌握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第3节证明

第1课时

本节课侧重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与含义,下节课侧重于证明的格式及寻找证明思路的方法(后者要随着几何事实的不断丰富,不断的加以引导与训练)

1.通过有趣的实例说明证明的必要性:

观察不可靠(眼见“为”实,眼见不实),测量(实验)有误差,举例不完整。

2.证明的含义:

可从实例出发,因为学生已有推理的体验,如上节课中例2的

(1),也可举一个平行线的推理问题。

然后总结“证明”的含义: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含义主要是以下几点:

(1)要从已知出发,特别是刚开始学习证明,必须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如“

直线AB与CD相交于O,

AOC=

BOD”。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推理过程中的想当然现象。

(2)要做到言必有据。

如“

直线AB与CD相交于O(已知),

AOC=

BOD(对顶角相等)”。

几何证明必须依据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推论)”。

目前的训练题因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何事实较少(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的性质),要利用问题相对较为简单的时机,多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含义及证明的书写步骤。

第2课时

1.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是真命题

(1)不用再出现定理的发现过程,因为小学已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且学生已对结论熟记于心。

(2)教材的目的:

一是通过证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含义,即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通过推理;二是通过证明让学生体验并总结证明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①按题意画出图形;

②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三是完成了认识三角形中对三角形的角的认识,包括对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推导和掌握,说明推论的含义。

(3)关于证明方法和思路的寻找,要渗透“执果索因”分析法寻找思路的方法,这是本节的难点,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需添辅助线。

可引导学生思考:

①平角等于多少度?

②小学我们是如何探索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

的(用剪拼的办法);③如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组成平角的三个部分,角的位置改变现在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平行线。

④让学生反思添辅助线的作用,可改变考察对象的位置,把条件集中起来。

教师强调:

一是添辅助线一般画成虚线;二是添辅助线只能符合一个条件,如这里不能写成“过点A作MN∥BC,使

MAB=

B”。

(4)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证明必须做到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

(5)为让学生体会证明文字命题是真命题的一般步骤,可把书本中的作业题3“三角形不共点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

”作为课内训练题。

2.书上例题可让学生自行完成小组交流,重点解决让学生体会添辅助线的作用是什么?

可有那些添法?

书写过程是否规范,做到言必有据。

3.要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费马和他的猜想”,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4节全等三角形

1.理解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法、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指出为便于寻找对应边、对应角我们在现阶段要求把对应顶点写成对应位置上,今后熟练了不作要求。

2.重点放在呈现各种形式的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如下,但必须恰当的加一些条件),如例1,让学生寻找对应角、对应边:

①理解公共边、公共角是对应边、对应角;②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3.例2直接用定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5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1课时

1.可以通过问题引入新课:

①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②全等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对对应角也相等,那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这样6个条件呢?

我们希望寻求简洁的判定方法。

2.通过学生已知三边长画三角形,并同桌同学叠合的操作,直接用“一般地,我们有如下的基本事实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3.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只确定三角形两边的长度,三角形是不能确定的,同时确定三角形的三边长,这个三角形就唯一确定了;

(2)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

即当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唯一确定了;(3)依据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基本事实1;(4)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学生举例。

4.运用判定方法1:

(1)例1,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学生已有的经验是通过平行线证明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是首次出现,教师应渗透“执果索因”的分析法,引导学生想:

要证这两个角相等,只须证那两个三角形全等;②已经具有那些条件了(两边对应相等),还需什么条件?

③注意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这些隐含条件。

(2)尺规作角平分线的方法及验证。

这是基本作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其用图原理。

第2课时

1.引入: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猜想。

利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时的实验操作,思考当时我们是确定了第三边长就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情形呢?

即除了增加第三边外,还可以增加什么条件?

2.用图形及符号语言表示条件,并用又叠合的办法说明全等。

并直接提出基本事实2: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例3的证明仍需让学生经历寻找条件的过程。

4.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的处理方式与原有方式有了变化。

原教材:

现教材:

其实更加强调了“操作、观察、概括、验证的过程”

5.探究活动: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请说明理由。

不一定。

包括3种情形:

①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边及一边的对角与相等的一边的邻角相等;③两边及其中相等的一边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