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共6页)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
(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经典文学,不应忽视的超级大IP胡凌虹
○1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因为题材貌似与上海主流话剧观众——青年白领略有隔膜,而不曾获得高票房,但是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最终都被其
(1)而撞击心灵。
这使得我们反思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IP;触及人性底色的作品才会获得共鸣;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更“惊动”人心。
○2IP,当下热词。
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IP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就一定大卖了吗?
残酷的市场表明:
这些IP并非万能灵丹。
不少顶着“大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诟病。
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3在这股如火如荼的IP热潮中,IP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
但是,日前在沪上演的话剧《白鹿原》,却让人再度认识到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深沉魅力——可惜,票房并不尽如人意。
今年,世界各地还刮起的“莎士比亚风”,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经典才是超级大“IP”。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曾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放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郎心似铁》、《理智与情感》等六部电影佳作,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影迷。
○4按现在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公认的超级大IP,无论是其深刻的艺术品质,还是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网络文学IP成百上千条马路了。
但现在国内是否把文学经典看成IP?
显然,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为IP
资源的电影人寥寥。
但事实上,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
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
出》、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曾被改编并搬上银幕。
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看过诸多“名著改编片”,很多人都是从看电影开始经典文学启蒙的。
相比小说,影像比较直观,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石川表示,童年时也看过很多英国BBC出品的“遗产电影”,比如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等。
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可以像BBC那样系统性
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5导演郑大圣表示,他导演的电影《蚀》五部曲就是比照着BBC做的,力图用最新近的数字影像为现代文学名著做一个精装版。
电影《蚀》改编自文学家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
小说《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蚀》挖掘到了这部经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应和着当代的年轻人及其当下生活。
影片《蚀》来自两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电影频道,另一方则是作家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于2011年3月成立了百城映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改编100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国文学名作改编系列电影”。
除了老牌出版业在探索一条以传统文学为根基的小众IP市场化之路外,与影视界颇有渊源的老牌杂志《收获》也开始在此领域试水,目前已与“赞赏”IP平台战略合作,欲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影视剧本工厂。
只是,单靠电影频道等平台、一些纯文学出版社、杂志社以及有理想的影视人,要扛起“文学电影”的大旗,显然势单力薄。
譬如电影《蚀》系列,五部影片总成本不足750万人民币,拍摄周期62天,后期才6个半月,最后能达到高品质,在于团队的不懈努力、超常发挥,但这只是个例。
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
○6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IP资源。
当然,要将这些“好IP”转化成“好电影”,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意义重大。
根植于民族文
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短语组合填入第○1段中的
(1)处最恰当的是
A.深刻的主题、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B.深邃的情感、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
C.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情感D.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深刻的主题
2.文章第○1段引出《白鹿原》的例子有何作用?
3.根据文章所述,我国目前影视作品面临哪些问题?
4.简述文章第○5段的作用。
5.纵观全文,关于IP的缩写含义最恰当的是
A.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Protocol)B.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
C.文学财产(literaryproperty)D.智能门户(intelligenceportal)
6.文章第○6段提到“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可以有哪些措施。
【答案】1.C2.引出身边(现实生活)的例子,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从话剧本身的品质与票房结果形成对比,自然而然引发读者(照应后文)对于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的思考
3.不少改编自热门网络IP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诟病。
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浮躁之气,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改编自文学经典的作品票房不尽如人意国内经典文学之类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或:
IP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
4.内容:
写出我国已有导演开始尝试类似BBC的“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国内扛起“文学电影”的力量势单力薄。
指出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
结构:
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文学遗产电影”的提议,通过国内成功少有个例的论述,引出下文我国发展“文学遗产电影”的优越性和挑战性。
5.C
6.挖掘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IP资源加强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注重文学作品内涵的措施如和有声阅读合作,便携式设备上的应用开发,组织阅读活动,走进社区,举行国内外文学交流活动等等。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比所给四个选项,“深沉的历史”说的是选材,“深刻的主题”是由小说内容反映出来的,“深邃的情感”则包括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的感悟,与下文“撞击心灵”衔接最为紧密的就是“深邃的情感”;另外“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情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
综合这两点可知答案为C项。
3.试题分析:
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至第四段,由第二段可筛选出“不少顶着‘大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诟病”“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第三段中可筛选出“IP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由第四段可筛选出“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把上述信息分条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4.试题分析:
第五段写了导演郑大圣比照着BBC模式拍摄电影《蚀》五部曲的过程,说明上文提到的“中国也可以像BBC那样系统性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的提议,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尝试了。
但文中也提到《蚀》的成功只是个例,指出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从而引出下文我国文学发展有很多“优质IP资源”和“面临很多的挑战”的分析。
第五段属于文章倒数第二段,内容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所以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睛: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一般的答题格式为:
某段或语句:
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本题考查的是第五段,应属于文章中间段,中间段一般有如下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等。
本文第五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解答时要答清楚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引起了下文的什么内容。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文中内容来分析。
文中多次提到“IP”,可通读全文,逐一筛选,落实其含义,最后总结。
“改编自热门网络IP”,这个“网络IP”指的是网络文学;“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IP”,这个“IP”显然是指文学财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IP资源”,这里的“IP”指的是文学财产,综合这些信息可知答案应是C项。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写给父亲的信莫言
大:
○1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再也没有给您写过信。
……我知道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家中已经吃上了用新麦子面粉蒸出的馒头了吧?
我们在这里吃的面粉,都是陈年麦子磨的,其中还添加了增白剂什么的,白得发青,不好吃,没有麦子味。
想起老家的馒头和大葱我就想家。
北京的大葱也不好吃。
北京管什么都不好吃。
北京的大蒜也不够辣。
这次闹“非典”,山东一例也没有,我坚信这是吃大蒜吃的。
昨天高密的王大炮来了,扛来了半麻袋大蒜,紫皮,独头,辣得很过瘾,“后娘的拳头独头蒜”。
他说前几天去看过您,说您身体很好,我们很高兴。
○2大,我们家那盘大石磨还有吗?
千万保存好,别被人弄了去。
将来找个石匠琢磨琢磨,支起来,买头小毛驴,拉着,磨新麦子。
石磨磨出的面粉,比机器磨磨出的好吃。
高密火车站前,有一家卖石磨火烧的,面特别硬,很好吃。
但我知道他们使用的面不是用石磨磨的。
将来咱们自己磨。
还有那柄腰刀,可别当废铁给我卖了。
我听俺爷爷说那刀是毛子扔下的,也许杀过人的。
我前几年回家,跟俺二嫂子要那把刀,她说不知道让大藏到哪里去了。
我记得咱家还有两把铁锏,很沉,就是秦琼使用的那种武器,后来就见不到了。
听说是被一个表叔拿去了,还能找回来吗?
再,您帮我安一把小锤吧,这里有核桃,我要用小锤砸核桃吃。
○3前几天父亲节,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父亲的严厉》,写得不好,但还是抄给您看看:
○4……父亲的严厉,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都是有名的。
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撒野忘形,
每当此时,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说一声:
你爹来了!
我就会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
村里的人都不解地问:
你们弟兄们怕你们的爹怎么怕成这个样子?
是啊,我们为什么怕父亲怕成了这个样子?
父亲打我们吗?
不,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
他骂我们吗?
也不,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
他既不打你们,也不骂你们,那你们为什么那样怕他呢?
是啊,我们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怕父亲。
我们弟兄们长大成人后,还经常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但谁也说不清楚。
……
(1)
○5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
与我们记忆中的他判若两人。
其实,自从有了孙子辈后,他的威风就没有了。
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
虎老了,不威人了。
我大哥在外地工作,他的孩子我父母没有帮助带,但我二哥的女儿、儿子,我的女儿,都是在他的背上长大的。
我的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见了爷爷,还要钻到怀里撒娇。
她能想像出当年的爷爷咳嗽一声,就能让爸爸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吗?
○6……
(2)但高密东北乡的许多人说,我们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全仗着我父亲的严厉。
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
(选自《读者文摘》)
注:
(1)“其实,不但我们弟兄们怕父亲,连我们的那些姑姑婶婶们也怕。
我姑姑说,她们在一起说笑时,只要听到我父亲咳嗽一声,便都噤声敛容。
用我大姑的话说就是:
你爹身上有瘆人毛。
”此段文字是第○4段第二处省略号原文省略的部分。
(2)“后来,母亲私下里对我们兄弟说:
你爹早就后悔了,说那些年搞阶级斗争,咱家是中农,是人家贫下中农的团结对象,他在外边混事,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生怕孩子在外边闯了祸,所以对你们没个好脸。
母亲当然没说父亲要我们原谅的话,但我们听出了这个意思。
”此段文字是第○6段省略号原文省略的部分。
7.试猜测注
(2)中“瘆人毛”的意思。
8.请举出一例,赏析第○1○2段的语言特色。
9.第○4段划线句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试作赏析。
10.第○5段对于父亲和孙子辈关系的叙述有何用意?
11.就信的内容来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哪些思想感情?
12.结合全文及加注的材料,试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7.一种让人见了就害怕,不怒自威那种感觉。
8.语言朴实、亲切、有趣,贴近生活。
任举一例、分析。
例:
北京管什么都不好吃。
/“后娘的拳头独头蒜”/可别当废铁给我卖了/您帮我安一把小锤吧等
9.“打寒战”,“脖子紧缩”,“盯”,“半天”等表现出我“闻父色变”,胆怯害怕的神情与撒野忘形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的威严。
10.慈祥和善的性格和以前的他形成对比,反应出父亲(内在的)亲近,和孙子辈的融洽关系。
11.对父亲的关心、关切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2.从注2的材料看出,父亲内心并不是个冷酷的人,而是迫于阶级斗争不得已而为之。
严厉的背后其实是作为父亲的不忍和对孩子深深的爱意。
不便言于口的请求原谅也表现了父亲内心中自责的心情。
可喜的是父亲的严厉带来了儿女的成才,并能得到儿女理解与感激。
从莫言求父亲做锤子的言语中可看出父子之间融洽和乐的关系。
结合自身生活例子。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瘆人毛”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瘆人”是使人害怕的意思,说父亲长了“瘆人毛”,意思就是父亲让人见的就害怕。
文中说父亲不打孩子们,也不骂孩子们,但孩子们却非常害怕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怕,注
(2)中说姑姑婶婶们也怕父亲,由此可分析出“瘆人毛”指的是父亲不怒自威的感觉。
学#
点睛: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意的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是:
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词语是“瘆人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答时结合上下文指出这个词语的含意就可以。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画线部分写的是“我”撒野之时听到父亲来了之后的反映,“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动作描写加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我”无比害怕胆怯的样子;从手法上来看,我“撒野忘形”与见到父亲时的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父亲的威严。
10.试题分析:
文章第五段写了父亲和孙辈之间的和睦和融洽相处,说父亲“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亲手带大了几个孙子孙女,即使孙女已经快大学毕业了还会在他怀里撒娇,刻画了一个极其慈祥、仁爱的老者形象,这一形象与上文所写的儿子眼中的严厉的父亲截然不同,前后形成了对比,揭示了父亲内心的亲切慈善。
11.试题分析:
本文是儿子写给父亲的信,充满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总体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再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就可以。
如“说您身体很好,我们很高兴”,表现出对父亲的关心;写父亲使老管家“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感叹“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等,表达出对父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12.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第二部分谈感想。
第一部分解答时要从原文出发,既要审读文本,又要结合所给注释材料。
从原文来看,父亲对儿女严厉,使儿女个个成才;从注释2可以看出,父亲的严厉是因为“那些年搞阶级斗争”,他“生怕孩子在外边闯了祸”而采取的无奈之举,而且父亲通过母亲之口希望得到儿女谅解。
其实儿女不仅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对父亲充满了尊敬,感情深厚,这一点从文本中儿子给父亲的信中就可看出来。
第二问谈感想,可结合自己的父亲来谈,注意言之成理。
(三)(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默写
(1)问君何能尔?
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
(《<论语>七则》)
(5)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6)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7)一夫当关,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__________。
(杨万里《竹枝歌》)
【答案】
(1).心远地自偏
(2).吾尝终日而思矣(3).起舞弄清影(4).于我如浮云(5).造化钟神秀(6).不以规矩(7).万夫莫开(8).几家欢乐几家愁
(四)(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下列小题。
宣州谢脁楼○1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1谢朓(tiǎo)楼:
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4.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15.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愁”。
B.开头两句诗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C.诗中的小谢为谢灵运,这里用以自喻。
D.最后一句中的“散发”是指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1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4.古体诗15.C
1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解析】
14.试题分析: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是古体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学%
点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涉及了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又涉及了对诗歌主题的考查,其中A项是对诗歌主题的总结,B项鉴赏诗歌开头两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D项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情感。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注释读懂全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手法,最后仔细阅读选项,逐一进行比对,就可以找出答案。
16.试题分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意思是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五)(17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1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2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
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3内者,进说辞也。
楗者,楗所谋也。
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
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4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5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6故曰:
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
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7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外内者,必明道数。
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鬼谷子》内楗)
17.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远而亲,近而疏.
(2)素.结本始(3)而牧.人民(4)混说损.益.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有远而.亲何时而.乐耶
B.货结以.采色以.孝治天下
C见疑而决之蚓无爪牙之利(加点字是“之”)
D乃通于天乃不知有汉(加点字为“乃”)
19.第○3段作者认为,内就是,楗就是。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故曰:
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
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21.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处事的主张?
请分条论述。
【答案】17.
(1)疏远
(2)平常(3)牧养(4)利弊得失18.B
19.进谏说辞;进献计策
20.所以说,在没有看清对方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定然没有好结果。
21.了解情况,依据实际确定方法,再去推行自己的主张依据道德、仁义而有先见之明,综合分析利弊得失,议论万事万物,决定去留。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在内部努力,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处理内外大事,必须先明确理论和方法,会预测未来,并善于在各种疑难处,当机立断。
在运用策略时没有失误,从而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管理百姓,要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解析】
17.试题分析:
(1)“有远而亲,近而疏”意思是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疏”的意思是“疏远”。
(2)“素结本始”的意思是平常的东西都与本原相连结,“素”的意思是“平常”。
(3)“而牧人民”的意思是牧养人民,“牧”的意思是“牧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