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17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

高中古诗词鉴赏知识总结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续考很多年了,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开放、灵活,它已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我们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高中生必须面临的挑战。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规律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续考很多年了,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开放、灵活,它已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我们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高中生刻不容缓要面临的挑战。

    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是考试大纲的要求。

所谓浅显即只要求能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对常用表达技巧作一定赏析。

古诗词的每一位作者,都是要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

无论是含蓄还是直白,无论是隐晦还是张扬,都只能从诗作的文本义(字面意思)去理解去思考。

从近几年古典诗词鉴赏题目来看,题目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浅显”这一特点。

但考生得分却不太理想,这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之外,也与平时复习训练中对学生扣题作答指导不力有关。

虽然我们现在才是刚刚上高二,但是仅凭高三一年的总复习以致想实现高考语文的好成绩是不稳妥的,我们凡事要学会未雨绸缪,要提前为高考总复习做好准备,并且高二的学习中我们也将陆续学习相关的古诗词单元,今天我们提前学习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规律和知识,将更有利于同学们高二语文的学习。

纵观近几年古典诗词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表现了什么?

”“怎样表现的?

”“抒发什么感情?

” 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三个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规律。

课前练习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6分)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

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全诗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但又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能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形象(意象)类

题目类型:

    ××的寓意是什么?

    ××指什么?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v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解题格式:

塑造、描写了一个什么形象  + 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抒发什么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意境类

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点: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题格式:

描绘了什么图画  + 景物有何特点+  抒发了什么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表达技巧类

常见题目: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方法探究: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 哪里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抒发什么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情感主旨类

题目类型: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本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⑤结合意境提问,如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就某字某联发问,如:

×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词在诗中是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思路: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什么主旨,抒发何种情感?

注: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解题格式:

    通过什么  +  抒发什么

            (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

 

小结本课内容:

一、总结高一第一册的内容

二、古诗词的一般知识

二、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

    1、表现了什么?

意象(人、物、景、事)

    2、怎样表现的?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

    3、抒发什么感情?

 (离愁别绪,建立功业,怀才不遇,厌倦战争,渴望安宁,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忧愁哀思、思乡思人等)

四、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课后自学)

 

 

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

 

明确了高考的要求之后,我们的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田园(山水)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咏史咏怀诗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

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

《楚辞》;代表作家:

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

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三、把握意象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

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

(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

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

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文字意象论》)。

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

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

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

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

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

“秋思”。

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

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

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

汉代的《毛诗序》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

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

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

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

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

 

2、 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

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

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

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那么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⑵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

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

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

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

首先,要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美读作品。

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浙入意境。

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

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

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

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

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

高洁(4)牡丹:

富贵 美好(5)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

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

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

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

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

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

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

凄苦(7)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

人生的起伏

(2)东风:

春天美好(3)春风:

旷达 欢愉 希望(4)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

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

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

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

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

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

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

悲惨 凄恻

(2)鱼:

自由惬意(3)鸿鹄:

理想 追求(4)猿猴:

哀伤 凄厉(5)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

飘零 伤感(7)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

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

高洁 脱俗

(2)簪缨 (冠):

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

纯洁、无暇 丧事

(2)红:

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

希望 活力 和平(4)蓝:

高雅 忧郁(5)黄:

温暖 平和(6)紫:

高贵 神秘(7)黑:

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

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

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

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 (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

初现希望(10)朝阳:

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

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

愁思怀旧

  

  四、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一)抓诗眼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

人有眼,诗词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因此许多画家都很讲究点睛,把握诗歌的精魂。

  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论述最为精当,“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

”这一说法一是明确了诗眼的含义,“眼乃神光所聚”,“一动而万随”,认为眼系全篇的核心,神采之透镜。

二是将诗眼分出了类型,“有通体之限,有数句之眼”。

下面我们就从“句中之眼字”、“文中之眼句”、“文中之眼字”这三全方面来分析诗眼。

  1、句中之眼字。

元代杨载说:

“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

”(《诗法•家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

清代沈德潜曾说: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说诗• 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中,也就首先找着这个眼,然后从其平常陈朴之中,味出奇险新色之意。

 

(1)句中之眼字通常出现在动词和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处。

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里的动词“生”、“入”即为诗眼,用“生”而不用“升”,有孕育之意,有胎动之感,有将娩之势,是势在必然,又未到时刻;用“入”不用“到”,有不知不觉之意,有无处不至之态,有不可抗拒之势。

其它如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诗眼即动词“弄”,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元稹《行宫》中句“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则是用充当谓语的形容词“红”作诗眼。

(2)名词作诗眼,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应引起注意,如徐忻句“著衣轻有晕,入水淡无痕”。

这里名词“痕”是神光所聚之处,以一日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