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68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docx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外国文学史讲义谭遂教授课件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初期(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1830年左右),欧洲文学领域一个新的文学思潮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并占了主导地位。

这便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释题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由romantic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来,而romantic这一术语源于中世纪一个法国名词Romance(“传奇”),指的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的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

romantic这个词,在法文、英文和德文中有多种含义,包括:

想象的(imaginative)、幻觉的(visionary)、离奇的(strange)、怪诞的(fantastic)、不切实际的(unpractical)、梦幻的(dreamy)等形容不同凡俗的奇境、奇人、奇事。

这个词五四时期引进我国,当时无法用一个确切的汉语来表达,就音译成“罗曼蒂克”,后改译成“浪漫”,可以说是既接近了译音又译意。

《辞源》中,“浪”称“放纵”,“漫”则为“不着边际”。

所以“浪漫”也确实包含了romantic的含义。

文学上什么叫浪漫主义呢?

在西欧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理论家施莱格尔,在1798—1800年间,他用浪漫主义标明当时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文学,并下了这样的定义:

“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写情感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

”此后,不少人对浪漫主义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然而没有一种是在文学史上得到公认的确切的结论。

“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从来就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文学创作方法与风格;

二是文学思潮和流派。

(今天讲的就是这种)

二、浪漫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2、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圣神同盟”的建立

3、民族解放运动的在欧洲各国展开

4、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5、文学的自身发展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着重表现主观理想,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

2、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

3、重视民间文学;

4、广泛采用夸张、对比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欧洲主要国家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的德国首先兴起,以后很快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到19世纪初形成高潮,影响巨大、深远。

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文学主流,基本结束,但仍在发展,它的艺术经验、表现手法继续流传直到20世纪,范围遍及全世界。

1.德国文学

德国状况。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神秘色彩浓厚,一方面坚持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厌恶现实又缅怀封建宗法制时代。

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里斯、蒂克等人,他们的创作美化封建社会,或者描写荒诞离奇的神秘幻象,或者赞美黑夜和死亡,神秘主义和宗家色彩非常浓厚。

后期浪漫派作家不满现实,也宣扬宗教,但对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取得巨大成就。

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

霍夫曼的小说创作。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1797—1856)也是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创作的。

但他不满德国浪漫主义的保守倾向,写了著名论文《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对德国文坛的统治。

2.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资本主义现实,带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开创英国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诗人”,又称“湖畔派”。

“湖畔派”指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都厌恶资本主义文明,便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山水,以此抵制丑恶资本主义的现实,故称“湖畔派”或“湖畔诗人”。

湖畔派诗人中声望最高的是华兹华斯。

他的代表作是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

华兹华斯为这部诗集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明了浪漫主义的美学纲领。

认为“诗是人和自然的形象”,“所有好的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诗歌创作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题材和改革诗歌语言的问题。

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华兹华斯被认为是继莎士比弥尔顿之后英国最杰出的诗人。

他和骚塞曾被英国王室封为桂冠诗人。

进入19世纪,随着民主运动的高涨,青年诗人拜伦和雪莱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他们的创作与“湖畔派”的倾向不同,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有社会批判精神,而在艺术上则完成了湖畔诗人开始的诗歌改革。

雪莱(1792—1822)写过抒情诗、长诗、诗剧等多种体裁的诗歌作品。

主要有《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起义》(1817)等。

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该剧取材希腊神话,又增加了一些虚构的象征性形象,并且把结局写成力士英雄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暴君宙斯被推翻,使这个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

普罗米修斯怀着对人类的挚爱,对光明未来的信心,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斗争,终于迎来了宙斯的垮台,人类解放的新时代。

在这位伟大英雄身上,凝聚着诗人的理想和激情。

特别是最后一幕,人类欢庆解放,人间重获自由、平等和正义,沐浴在爱的光辉之中,谱写了一曲光明和希望的颂歌。

这部诗剧发表时,正是神圣同盟镇压革命,重建欧洲封建统治的黑暗年代,雪莱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宣告暴君的倒台,理想社会的必然来临。

这部诗剧规模宏伟,气势磅礴。

诗人让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广阔的宇宙之中,神话人物、精灵、奇异花木,山岩清泉,构成一幅幅绚丽的画面,许多象征性描写,表现了现实内容和深刻的哲理,加之浓郁的抒情,显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

雪莱还写了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抒情短诗,即使是描写自然景物,也具有政治抒情性,寄托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成为英国抒情诗的杰作。

如著名的抒情诗《西风颂》,诗人以自然现象比喻社会斗争,以西风象征革命力量,它横扫落叶,摧枯拉朽,同时又播种新生的种子。

诗中最后一句: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天怎能遥远?

”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预言美好世界必将来临,发人深思。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所以恩格斯称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的诗,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富于鼓动性。

最大的特点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洋溢着乐观精神。

拜伦(1788—1824)是英国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旗帜。

他的诗反映了人民反抗暴政,渴求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愿望。

拜伦上大学时,就发表了诗集,显露了他的讽刺才华。

1809年大学毕业以后,出访欧洲大陆。

2年后将这次游历的见闻感受写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一举成名。

1816年第二次离开英国,1817年又完成长诗第三、四章。

这部长诗是拜伦两次有力欧洲的诗体记录,也是一篇评论当时欧洲重大历史事件的抒情叙事长诗。

长诗出现两个主人公形象:

叙事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

叙事主人公哈洛尔德是一个孤独、冷漠的漂泊者。

抒情主人公即拜伦自己,是一位热情奔放,具有反抗精神的观察家和评论家,是民主战士的形象体现。

全诗表现出反暴政、反侵略,渴望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主题。

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有对异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出色描写,这种抒情叙事正是拜伦开创的一种浪漫主义诗歌的新形式。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浪漫主义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声誉遍及欧洲。

在这组诗中,拜伦塑造了一系列叛逆者主人公形象,文学史上称之为“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主人公形象,他们才华出众,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的强权统治进行宁死不屈的斗争,但又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个人的自由或复仇,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只能以失败或死亡告终。

“拜伦式英雄”表现了拜伦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反映了拜伦的忧郁、孤独和精神上的苦闷。

“拜伦式英雄”的典型代表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东方叙事诗”同样以抒情为基调,以急促而富于爆发性情节突出主人公非凡的叛逆性格,加之绚丽的色彩、自由的形式。

神秘的异国情调,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816年,英国社会借口拜伦离婚,对他进行诽谤,迫使他第二次出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英国。

在瑞士,他结识了雪莱。

雪莱的乐观主义曾给拜伦以积极影响。

1816年秋,拜伦移居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革命党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他从民族解放斗争中汲取力量逐步摆脱了孤独和忧郁,创作也进入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写下了著名的诗剧《该隐》(1821)、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开始创作代表作《唐璜》。

《该隐》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把该隐塑造成觉醒的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叛逆者,但他反上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千千万万,万万千千的人”,反映了拜伦参加意大利革命后思想的发展。

《审判的幻景》是针对“湖畔诗人”骚塞的同名诗篇写的政治讽刺诗。

突出表现了拜伦卓越的讽刺才能。

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失败后,拜伦又把目光转向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

1823年7月,他中断了《唐璜》的创作,离开意大利,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武装斗争。

他变卖了在英国的家产,为希腊革命筹款买武器,还成为希腊革命军一支部队的司令。

由于工作辛劳,不幸染病,1824年在希腊军中逝世。

终年36岁。

他去世后,希腊独立政府和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

《唐璜》(1818—1823)是拜伦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诗体小说,原计划写24章,只完成16章。

作品的叙事中心是传说中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的风流冒险。

拜伦借用了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来揭露讽刺欧洲“神圣同盟”各国,描绘出一幅当代欧洲社会生活的讽刺画卷。

唐璜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而作品中随着唐璜的经历,拜伦常常插入自己对当代欧洲社会的各种议论,把历史和现实交错在一起,锋芒指向“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对时政的评论,表示与反动势力不共戴天,决不妥协的态度,并号召各国人民起来斗争。

长诗内容极其丰富,有巨大的揭露力量。

在艺术上,这部诗体小说写的是奇人、奇事、奇境,既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变幻多姿的场景,异域情调,热情奔放的抒情,又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的描绘,进行分析议论,这又反映出拜伦创作是发展。

拜伦的诗歌充满激情和辛辣的社会讽刺。

他在反动文人眼中曾被成为“恶魔”诗人,但在各国人民心中,却受到崇拜。

他既是诗人,又是战士,这正是他令人景仰,使人振奋的伟大之处。

这一时期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有济慈和司各特。

济慈(1795—1821)创作活动只有5年,但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具有唯美倾向。

司各特(1771—1832)是诗人,而它的主要成就是历史小说,即用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创作小说。

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他的历史小说善于把主人公的命运同历史运动结合起来,具有传奇色彩,浪漫情调,对欧洲小说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法国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早期代表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两人的政治倾向不同。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带有贵族倾向。

他的二部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鼓吹复兴基督教,改变现实。

《阿达拉》以18世纪北美丛林为背景,描写爱情和宗教的矛盾,夸大宗教的力量。

《勒内》,以自白的方式,描写贵族青年勒内的漂泊命运,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归宿。

二部作品都充满了宿命论和神秘色彩,风格矫饰。

斯达塔尔夫人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

她的贡献主要在文学理论方面。

她最先提出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否定古典主义用一成不变的标准衡量各时代的文学,弘扬浪漫主义。

她的文艺观集中体现在《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两部著作中,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起了倡导作用,对后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她的重要文学创作是小说《黛尔芬》(1802),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贵族妇女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教迫害和上流社会的虚伪。

这一时期,在诗歌领域还出现了一批浪漫主义诗人,影响较大的是拉马丁(1790—1869)和维尼(1797—1863)。

他们的诗歌都突出反映了贵族的没落情绪。

二十年代中期,随着反对波旁王朝的民主运动的高涨,法国浪漫主义在同古典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发展起来。

一批具有进步倾向的青年作家走上文坛,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青年雨果是这场运动的领袖领袖。

重要作家还有缪塞、大仲马等。

三十年代以后,法国文坛的主流是现实主义,但浪漫主义文学还在发展,以上作家都创作了重要作品。

在19世纪初期法国文学中,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1780—1857)的诗歌创作占有特殊的地位。

4、俄国文学

19世纪初,俄国还是一个极其落后、封闭的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国家。

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暴露了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腐败,唤起了民族自强和爱国意识。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俄国掀起了人民解放运动。

1825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由于脱离人民,缺乏经验,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但唤醒了人民,揭开了俄国解放运动的序幕。

19世纪初,俄国文坛受西方影响,曾相继出现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到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向往民主自由,富有战斗精神,为19世纪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诗人茹可夫斯基(1783—1852),他思想保守,创造上没有摆脱因袭西方的痕迹。

他的诗大多取材民间传说,在形式和技巧以及语言和韵律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对俄国诗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解放运动的酝酿,涌现了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反对暴政,颂扬自由的浪漫主义诗歌。

主要代表有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和普希金(1797—1837),他们的创作和俄国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注意从民间创作吸取营养,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渗透革命激情,代表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寓言作家克雷诺夫(1795—1826),他富有民族风格的寓言讽刺专制暴政,同情人民的疾苦,成为俄国文学的重要成就。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不久,现实主义文学很快取得文坛的主导地位,许多作家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其中普希金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创始人。

他以各种体裁的文学成就,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使俄国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并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雨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他才情横溢,成就遍及各种文学样式,不仅是大诗人、戏剧家、小说家,而且是文论家,政论演说家,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声誉遍及全世界。

 

雨果一生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占19世纪六分之五时间,这期间就欧洲文学史来说,前后有两个重要的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但雨果主要以浪漫主义创作为主。

在雨果生活的年代里,法国是欧洲最活跃、动荡剧烈的国家,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发展时期:

他出生在拿破仑时代:

1799——1815

波旁复辟王朝时期走上文坛:

1815——1830

然后经历了七月王朝:

1830——1848,

第二共和国:

1848——1852,

第二帝国:

1852——1870,

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去世:

1870——1940

一、生平和创作

童年的生活。

二十年代投入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克伦威尔>·序》(1827)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浪漫主义美学原则:

美丑对照。

《欧那尼》(1829)演出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

雨果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30)。

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

爱斯梅拉尔达,克洛德副主教、喀西莫多。

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抒情诗和戏剧创作。

40年代被入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1852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国外,过了19年流亡生活。

流亡时期诗歌创作,三部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

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1874)的人道主义思想总结。

二、《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一部诗史性的社会小说,也是雨果一生创作的代表作。

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绘了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全书分五部,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遭遇构成全书的主要情节

小说突出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并寄予深切、真挚的同情。

作者在小说的自序中,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角度,提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点明小说的主题。

冉阿让、芳汀、和柯赛特的遭遇就是这三个问题的具体反映。

冉阿让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工人,失业和饥饿迫使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不公正地受了19年苦役。

残酷的刑罚使他变成一个凶恶的人,疯狂地报复社会。

只是在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以德报怨精神的感化下,他才决定一心为善。

就是他凭自己的努力,当上市长进入上层社会,还一再受到官府的追捕。

这个世道实在是不公道。

更可悲的是,当他向即将同柯赛特结婚的马吕斯透露自己的身份时,竟遭到马吕斯的鄙视。

当时社会对穷人施以不平等的道德观念。

天真纯洁的女工芳汀被人玩弄遗弃后,为了养活女儿,被逼得卖掉头发和牙齿,又沦为妓女,最后被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夺走了生存的权利。

小女孩柯赛特,小小年纪便受尽了客店老板的虐待,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过着非人的生活。

小说通过他们的不幸,形象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间的悲惨世界,集中暴露了社会法律的暴虐和荒谬,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罪恶和不合理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小说还满腔热情地描绘和赞颂了1832年共和党的起义,实质上肯定了革命的正义性,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民主进步思想,也是作品思想意义和价值所在。

小说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

雨果把社会的罪恶归于社会缺乏仁慈、仁爱和忍耐等抽象的道德问题,而不是社会制度本身。

因此,小说在揭露资本主义溃疡的同时,极力宣扬仁爱万能,道德感化,并以此作为拯救社会的药方。

小说的基本线索是:

米里哀主教用仁慈、博爱、宽大为怀感化冉阿让,冉阿让又以同样的方式感化警长沙威。

以此说明法律的无能。

在小说中雨果认为,世上存在两种法律,一种是靠刑罚惩治的法律,这是低级的法律,一种是用道德感化,这才是高级的法律。

低级的法律只能加重社会的罪恶,而高级的法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罪恶。

所以在《巴黎圣母院》中,他揭露封建法律的不人道,在《悲惨世界》中,他揭露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正,在《九三年》中,他又反对革命的法律。

他把社会问题,看成是单纯的道德问题。

小说的艺术特点:

1、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现实主义也占很大的分量。

2、情节的戏剧化。

3、政论性。

4、语言高昂、热情。

 

第三节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创始人,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各种文

中体裁的文学创作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

被成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一、生平简介和主要创作。

早期诗歌《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

《茨冈》(1824)是“南方诗篇”的代表作。

《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驿站长》(1830)是《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一篇。

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小说中的主人公维林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是普希金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第一部经典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展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城乡社会生活,塑造了当时进步贵族的典型形象,并揭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小说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进步贵族青年。

奥涅金的人生道路,展现了他复杂、矛盾的性格。

这种性格是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造成的。

他虽出身贵族,但接受了西欧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影响,厌恶上流社会,以怀疑的态度对待现实,探索理想的人生道路。

这种精神境界和品质,显然高于一般贵族青年。

由于旧的精神崩溃,新的思想还没有建立,他不知道应寻求什么样的生活,因而苦闷,彷徨,对一切都感到冷漠。

这种精神状态正是一代贵族青年觉醒的表现。

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寄生生活,特别是脱离社会、脱离民族传统的残缺不全的教育,造成他致命的弱点:

远离人民。

因此他无力同他憎恶的贵族社会决裂,摆脱不了贵族的偏见。

他追求理想,又没有明确的目标,想有所作为,又缺乏必要的毅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他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最终只能在有限的逃避中,陷入无限的焦躁、困惑和痛苦之中,成为一个在他所在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

所谓“多余的人”就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受过资产阶级的启蒙,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又无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一事无成。

奥涅金就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随后俄国作家又塑造了不同年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多余的人”系列形象。

构成19世纪俄国文学中独特的景观。

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揭示了当时进步贵族的致命弱点,谴责了农奴制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戕害,提出了进步贵族与人们的关系问题。

达吉雅娜是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理想光彩的女性形象,也是对奥涅金形象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她精神和谐和个性的健全,显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力量。

在他身上普希金强调与自然和人民的精神联系。

这就是奥涅金克服精神矛盾的出路。

这一形象给后来许多俄罗斯作家提供了启示,塑造了许多动人的女性形象。

围绕奥涅金和与他有关的人物的活动,小说广泛而真实地描绘了整个俄罗斯的社会生活,这一切构成了19世纪初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因此,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中期文学一般指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至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这段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取代了浪漫主义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由于这种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由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Realism)。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并未消退,还出现了象征主义、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应指出,这里讲的现实主义,是指在这个时期欧洲文学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流的文学思潮,而不是指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Realism)这个概念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至今没有定论。

这个词的运用,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最早见与绘画领域。

而从文学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文学实际上在30年代就开始出现,但打出的旗号是50年代。

而到这时,一批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出贡献的著名作家已经去世,他们在世时仍称自己是浪漫主义者,是浪漫主义作家,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等。

以上讲明,现实主义不像浪漫主义那样,一开始就打出自己的旗号,而是30、40年代先有创作,50年代才打出旗号。

所以有的文学史,特别是西方国家出的文学史,还是将司汤达、巴尔扎克一类作家归于浪漫派,如丹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写了一部很有影响的五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就是如此。

将这种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是针对其思想倾向,在上世纪高尔基最先提出的,而作为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则是针对浪漫主义的幻想、理想化而强调写实性。

1、批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