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471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27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总体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简释:

“总体要求”规定了高考所选诗歌文本的标准。

①体裁:

以诗词为主,也可考散曲。

②时代:

以唐宋为主,其他时代也可。

③难易程度:

浅易。

分项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简释:

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

①形象。

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

②语言。

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③艺术技巧。

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手法等。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释: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要求较高。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年份

诗题

体裁

题材

试题

考点

题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4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七绝

即事

抒怀诗

10

(1)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概括思想感情

感情

变化

10

(2)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鉴赏人物形象

诗中

形象

10(3)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鉴赏技巧

结尾技巧

2015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七律

即事

抒怀诗

10

(1)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读懂诗歌

概括内容

10

(2)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鉴赏技巧

描写艺术

10(3)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概括感情

尾联

2016

《八声甘州》

怀人

诗词

10

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①读懂诗歌

②鉴赏技巧

概括内容、选材

11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分析

情感

下阕

2017

《秋兴》

七律

即事

抒怀诗

10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读懂

诗歌

原因

概括

11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鉴赏

技巧

尾联

技巧

2018

《寄和州刘使君》

七律

送别

怀人诗

10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

读懂

诗歌

概括

分析

内容

11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概括

情感

尾联

1.选诗特点

(1)从时间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

(2)从体裁上看,诗选七律,词选小令、中调。

(3)从题材上看,以即事抒怀诗为主,兼及其他一些送别怀人诗。

(4)从作者上看,多选名家作品。

(5)从难易程度看,内容浅显易懂,主题明确。

2.试题特点

(1)由两至三道主观题组成,分值11分。

(2)命题原则:

以“基本读懂”为导向,有时会在“读懂”上直接设题。

(3)四大考点中,重点是艺术技巧、思想感情。

(4)题干指向明确、具体,少有笼统空泛的提问。

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

第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

访友不成。

“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

访友不成。

“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

第一首:

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

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鉴赏 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每组1分,类似词语皆可)

答题提示:

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作者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又”和“空”可知,作者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答题提示:

诗句中有“识者稀”,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

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

(编者加)]

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作者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

[第一首诗3分,第二首诗2分(两个角度任答其一即可),答案要点为:

手法+情感]

答题提示:

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就少不了艺术技巧,而艺术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

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

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

一是理解为想象作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

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

答题步骤为:

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

“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

2.(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堆案:

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

友人乔迁新居。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情语”是“开颜”“认得”两个词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乔迁新居的祝贺和对友人新居的赞美之情和对友人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鉴赏 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

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

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

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答题提示:

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

诗歌首二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的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

概括起来,就是:

事(贺新居)、景(新居周围景色)、人(新居主人)、情(作者心情)。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联系全诗”的提示,才能答全要点,否则,可能只答出“事”“景”两点原因,而“人”“情”两点原因被忽略。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每点2分:

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答题提示:

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怀。

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题干要求“赏析”,自然包括“点技巧、说效果”两大步骤。

可惜参考答案给得太简略,不能不令人遗憾。

可把答案修改为:

①铺陈,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写出了友人新居周围环境的优美;②从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角度,使得描写富有层次和立体感;③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由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④借景抒情,突出了首联中的“爱”“开颜”。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每点1分)

答题提示:

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

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理解时要抓住“莫言”“认得”两个词语,尤其是“认得”一词,情感尤其丰富,要好好玩味。

参考答案过于简单,如果这样表述更为合理:

①对新居风景的热情赞美;②对窦员外新居的羡慕之情;③与窦员外有志趣相同之感;④抛却纷繁事务的轻松。

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有层次。

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见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

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

3.(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①晁楚老、杨民瞻:

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读小序,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小序交代了写作原因(读《李广传》、约友人居山间)、写作内容(戏用李广事)和写作目的(赠友人)。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显性“情语”有“恨”“落魄”“慷慨”“闲”四个,隐性“情语”有“残”“寒”两个,抒发了作者对李广一生际遇的同情,对友人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亮节的赞美,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

(3)读注释,挖暗示

注①的暗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交代了朋友关系。

暗示了情感指向——关涉朋友。

注②的暗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此处用典。

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两位友人亲爱自己之意。

鉴赏 作者写此词正值他被谗罢居上饶之时。

小序中作者说自己“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此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寄给约他同居山间的友人。

词作上阕概述了李广的两件事。

其一是李广罢职家居时受辱于灞陵醉尉;其二为李广某次出猎误以为草中石为老虎而射击,矢发裂石。

作者叹息像李广这样有大功于国家的名将,却不得封侯,还一度被罢黜而家居。

作者对此也是深有感触的,从而引出下阕词意。

下阕抒发感慨。

“谁向……过残年”化用杜甫的诗句,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进退不疑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借汉言宋,感慨极深,讽刺极强。

最后以景作结,隐喻奸佞之臣的阴险和卑劣。

本词借古讽今,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富于艺术感染力。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第一问2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每点1分)

答题提示:

第一问,上阕共九句话,前五句说的是李广灞陵受辱,六、七句说的是李广射虎,八、九句说的是李广的人生结局。

九句三层,分点提取、概括即可。

第二问问的是“选材”的“表达效果”,别忘了题干中的“这样”一词,“这样”选材究竟是“怎么样”选材的?

要答出选材技巧。

技巧一:

用典(选古事)。

技巧二:

记叙敷陈(表达方式)。

其次,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即作者写英雄其实是在写自己。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每点2分。

指出情感1分,分析1分)

答题提示:

该题不仅要答出什么感情,还要“分析”,要分析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是结合情感表达的方式分析。

下阕共十二句三层,其中前三句为一层,第四至九句为一层,后三句为一层,然后逐层分析。

前三句化用了杜诗,表达作者学李广射虎的豪情,隐含表达对晁、杨邀约同居山间的友情的赞美。

第四至九句表面上说的是李广,实际上说的是自己,表面上轻松,暗含激愤。

后三句是写景,但景中含“寒”情,说出自己的凄凉之情。

答题时应先分层,再概括,后结合手法作分析。

请赏析“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景结情(融情于景),将内心的苦闷诉诸景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阵轻寒”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

4.(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迮:

狭窄。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秋兴”是指因秋而感兴,点明了写作缘由:

因秋而兴。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的“情语”即诗眼是“愁”,表达了作者因理想、壮志而无法实现的愤懑、无奈之情以及归隐的愿望。

鉴赏 这首诗写于1183年八月,早在此前,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后被任命为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七年(1180),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

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愤然辞官,重回山阴。

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开头一句点明自己年老,“萧萧”,白发稀疏的样子,快要弄得满头苍白。

“归来三见故山秋”一句,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淳熙七年十二月,陆游由江西抚州辞官东归返回故乡山阴。

转眼就是三年,所以,家乡的山水历经了三个春秋。

言下之意,陆游在家乡山阴闲居已经有三年了。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凭栏高阁之上,作者空怀满腔愤懑,只得借酒浇愁。

“乾坤迮”中的“迮”意为狭窄,为什么作者觉得天地狭窄呢?

结合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事实,“乾坤迮”一词,用其字面意思,指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金瓯残缺。

从深层次讲,这里的“迮”,不仅指有形的国土残破,更有深层含义。

此前,陆游多次被贬,反映了仕途蹭蹬,官场险恶。

正因赵汝愚等人的弹劾陷害,陆游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与打击。

此后陆游经过几度起用和罢免,便开始了基本上闲居的在野生活。

所以,这时的陆游不免感叹,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华。

“迮”难道是写天地的狭窄么?

不是,陆游曾在二十年中遭到多次贬谪,“乾坤”这里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

一个“迮”字透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

“病入中年日月遒”,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59岁,由于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感。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遒”作“迫近,尽”“完了”讲较妥。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一个“空”字,点明了陆游空怀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感慨。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写作《滕王阁序》的王勃,以及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们壮志难酬,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都表现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辛酸。

所以说,爱国是陆游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梁启超读陆游诗时曾说: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的确是对陆游的极高赞誉。

“五更画角”用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的典故,陆游诗中的“五更画角”指军营报晓声,这里代指军营或者战争。

窃以为,作者当时退居山阴,身经百战的将士,以及五更时分,军中吹奏的画角,这些或许是作者梦中或是想象的情景,或许是实写,点明了山河破碎、战争不息的现状。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末一句笔锋一转,作者面对中年多病、宦海险恶、报国无门的种种失落与无奈,只能从江南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只能在这满眼霜枫的秋天,效仿汉代严光,垂钓于桐庐富春江畔,去寻求那份超然物外的寄情渔樵的归隐生活之趣。

从字面意思上讲,作者向往的是在烟雨江南垂钓的生活,“明朝”一词显然说的是想象中的虚景,而眼前的是秋天的满眼丹枫,却是实景,虚实相生,以景结情,令诗篇颇有意境。

结句之妙,卓然大家手笔!

总而言之,陆游《秋兴》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近于杜诗,此外,作者的爱国热忱于此可窥一斑。

所以,陆游的好友刘应时曾说“放翁前身少陵老”“平生一饭不忘君”(《读陆放翁剑南集》)。

陆游爱国忧民的情怀与老杜相近。

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可以说,这是陆游七律诗中的翘楚。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每点2分)

答题提示:

由题意可知,要求概括“愁”的原因,且范围明确:

颔联、颈联。

另外,因分赋点,6分题要点至少有3个。

作答时应细读两联,概括原因。

“五更画角只生愁”,交代了“愁”因之一,“五更画角”是指五更时分,军营仍吹奏画角,说明战争未息,河山未复;“百战铁衣空许国”中的“空许国”点明“愁”因之二,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病入中年日月遒”点明“愁”因之三,中年生病,时光日迫(“遒”意为迫近)。

三个原因找到了,概括说明即可。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答出“照应”“寓情于景”“想象”各得1分,答出两种情感各得1分)

答题提示:

先审题:

“赏析”,意谓要答出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