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天镜园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
“捞笋!
”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 ①浴凫堂:
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
树荫。
③兰荡:
湖名。
④明瑟:
明净新鲜。
⑤破塘:
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
商人。
⑦枻(yì):
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 俱:
都
(2)每岁春老岁:
年
(3)轻舠飞出轻舠:
小船
(4)无可名言名:
说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无可名言 名之者谁
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
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
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
期
(解析:
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
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
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
“捞笋!
”然后划
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这笋)形状像象牙,
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把笋煮熟了吃,说不出的鲜美,只是觉得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二)游沙湖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
常②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③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
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④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⑤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 ①黄州:
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②庞安常:
人名。
民间名医。
③绝:
超过。
④蕲水:
旧县名,属今湖北浠水县。
⑤王逸少:
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因往相田得疾(于是,就)
B.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书写)
C.余戏之曰(开玩笑)
D.下临兰溪(靠近)
(解析:
A.因:
因为。
)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B.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C.与之/同游/清泉寺
D.是日/剧饮而归
(解析:
B.应划分为: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悟性超过一般人。
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
4.白居易有诗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而苏轼却反用其意,无疑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与信心。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从容自信、乐观旷达(开朗风趣、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的苏轼。
附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生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
耳朵聋,可是聪明悟性超过一般人,(我)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
“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细雨里子规啼鸣。
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年轻?
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三)龙井题名记
秦 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
“以不时至,去矣。
”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淮海集》)
【注释】 ①秦观:
宋代著名词人。
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
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
地名。
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
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
竹轿。
⑥霁:
雨后放晴。
⑦雷峰:
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
山涧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书:
信
(2)比出郭,日已夕
比:
等到
(3)濯足于惠因涧濯:
洗、洗涤
(4)谒辨才于朝音堂谒:
拜访、拜谒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不时至,去矣相委而去
B.濯足于惠因涧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酌泉据石而饮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以书邀余入山不以物喜
(解析:
A.离开;B.在/从;C.代词,代泉水/结构助词,的;D.通过,用/因为。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夕,天
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4.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附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来杭州,(然后)向东赶回会稽。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叫辨才的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
“(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山,穿过南屏山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
(四)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 ①彭城:
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
门。
③适:
恰好。
④陂(bēi):
水边。
⑤傃(sù):
向,沿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明年春,水落(第二年)
B.作亭于其上(建造)
C.水及其半扉(到)
D.故名之曰“放鹤亭”(名字)
(解析:
D项句中的“名”是动词,“命名”的意思。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像一个大环。
(2)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段交代了放鹤
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温驯,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解析:
A.文章没有具体描写放鹤亭的特点。
)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本文语句整齐,多运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附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有时站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五)游白水书付过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
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②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③,观山烧④,火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⑥。
到家,二鼓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过,苏轼第三子。
②缒(zhuì)石:
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③倒行:
顺来路回去。
④山烧:
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⑤汰:
水波。
⑥珠璧:
喻指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⑦二鼓:
二更。
⑧余甘:
橄榄的别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循山而东 循:
沿着
(2)暮归倒行 暮:
晚上
(3)顾影颓然 顾:
回头看
(4)不复甚寐 寐:
睡觉
2.下列加点字“而”与“循山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人不知而不愠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泉香而酒洌
(解析:
“循山而东”中“而”为连词,表修饰。
A.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修饰;C.连词,
表顺承;D.连词
,表并列。
)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限
两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山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试分析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