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高中语文.docx
《《包身工》高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高中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身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包身工》
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种生活:
住房:
“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作息:
四点一刻起床,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
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她们的身心健康。
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
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然而,让人遗憾和悲伤的是,她们和在座各位同学的年纪差不多。
一、重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知道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二、难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一、整体感知
1.关于文体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2.关于作者
夏衍(1900年-1995年),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
现代著名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并把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3.关于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同时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重点研读
(一)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十五六岁性别:
女绰号:
猪猡、芦柴棒、懒虫等
工作单位:
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
十六七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从你收集到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明确:
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二)品读文章经典语句
经典语句赏析本文中心主旨
1.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慈祥”“佳肴”:
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本文通过精确的数据、生动的语言,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来临。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工作,工作……”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
3.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希望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三)探讨写作与修辞手法
一、对比手法
包身工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破脏的粗布鞋”;
收入——最初“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以后“三角二”“三角八”。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馆类的买卖。
作用:
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二、类比手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
(没有虐待)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
(没有温情)
作用:
形象地阐述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三、心灵回响
一、考点链接
写作方法之点面结合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血肉)
点:
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
面:
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如图: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
二、精典例题
好事近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请联系文本,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的。
答案:
词中,风定钓丝闲是一个点,上下新月,水天一色是面,点面结合是为了使描写立体化。
赏析: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
“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
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
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
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夏衍——“三多”
夏衍为什么在文化界享有那样崇高的威望?
简单地说,他资格老,阅历广(长期做地下工作,还蹲过“四人帮”的八年零八个月的监狱)。
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
平易近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具体概括一下,夏衍的独特之处在于:
“三多”。
一是夏衍的朋友多。
党内外,海内外,文化界内外,同辈与隔代,上级与下级(他1924年曾受到孙中山在日本热情的接见;他与周总理、陈毅等皆有深厚的友谊;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人绝无鼠猫关系的恐惧感,心情舒畅),所见略同和意见不同的同志……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朋友,据估算,大约有上千人。
每当文艺界有联欢、座谈之类的聚会,夏衍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老中青朋友们,以聆听他老人家侃侃而谈为乐事。
仅举一小例,夏衍九十华诞时,钱钟书、杨绛(他们是抗战胜利后,夏衍到上海通过李健吾认识的,从此成为至交)登门拜寿,是绝无仅有的(钱杨二位学者从来不去任何领导干部的家),前年向钱先生遗体告别,二三亲友中,就有夏衍的女公子沈宁。
这个“多”,叫以德服人。
一个人的德与才是相通的。
德高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容乃大的智者,有利于克服自己的片面、狭隘和孤陋。
夏衍的力作《法西斯细菌》中的俞实夫,就是由协和与香港的两位医生朋友为之提供了原型和灵感而塑造的。
二是夏衍产量多。
根据党的需要,他成了中国最早的先进电影和话剧的开拓者,创作了话剧剧本12部,电影剧本12部(含改编),《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芳草天涯》、《复活》、《风云儿女》、《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精品迭出,有的已经成为艺术经典;他写的杂文、随笔、补白约600万字,《夏衍杂文随笔集》(三联版、50万字),不过是十分之一;还有他为报纸写的通讯、政论、时评,也有上百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时评与通讯》(约32万字),仅占三分之一。
夏衍写作时没有电脑,每天平均手工书写两三千字。
夏衍坚韧不拔地苦干了大半生。
不仅多产,而且因其艺术质量之高,对革命产生过积极作用。
在产量多的基础上,才有望精品多。
斯汤达尔产量少,留下的传世之作,仅《红与黑》而已;但看看巴尔扎克,译成中文的就有一千多万字,传世经典有几十部。
三是夏衍涉及的领域多。
他在电影、戏剧、小说、翻译、新闻、杂文诸多样式以及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都是干一行,精一行。
他身先士卒,从不当只说不干的文艺官或新闻官。
不论是长篇小说《春寒》,还是百把字的《野草》,不论使用什么艺术样式,你总能感到时代的脚步声和人民脉搏的跳动。
夏衍还是一位办报纸副刊的“大王”。
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写的犀利的杂感,使人永世难望。
他曾经对李健吾说:
“戏剧电影对我是业余创作,我的主业是记者。
”到晚年,他把珍藏了大半生的宝贵文物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有多幅齐白石的画)。
夏衍及其作品
孙家正同志说:
“夏衍是中国电影的根。
”真乃一语中的。
夏衍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夏衍创作的第一部电影《狂流》,于1933年3月问世,在上海引起轰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新电影真正的诞生。
它第一次把摄影机对准农村,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同年,他向观众奉献了4部优秀剧作;此后每年均有两部以上影片问世。
10余部姿态崭新的电影,以广阔的生活视野、鲜明的主题思想、巧妙的艺术构思,赢得了广大观众,奠定了他在电影界备受尊崇的地位。
《春蚕》是茅盾的力作,夏衍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开创了将名著改编为电影的先河。
这也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第一次尝试,获得观众、文艺界和鲁迅先生的赞扬。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春蚕》又受到西方电影同行的赞美。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又创造性地把《祝福》(鲁迅)、《林家铺子》(茅盾)、《憩园》(巴金)、《我的一家》(陶承)等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使之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名作,达到电影艺术的高峰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电影的夏衍,还常常动手为他人修改剧本。
许多著名影片的脚本都经他亲笔改过,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风暴》、《聂耳》、《白求恩大夫》等。
《早春二月》经他修改的地方多达240多处。
邓小平同志曾赞之为“电影医生”。
这,就是深受电影界景仰的一代宗师夏衍。
夏衍剧作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的小人物。
他擅长描写一些出身不同、教养不同、性格不同,但同有一颗善良心的人。
他常常把这些人物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让他们蹉跌、创伤、爱憎、悔恨,最终达到一个可能到达的结局。
他笔下着重歌颂的正面人物,也总带有缺点,带有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因而显得更真实、更自然。
描写人物,他以塑造性格、深入发掘内心世界为主要艺术手段。
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要真实。
他说,只有真实才能令人信服,只有通过人物真实、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与观众交流,激起共鸣。
他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准确再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他以洗练的动作勾勒,深入剖析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以有机的情境渲染,使人物所处环境构成生活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些独到的手笔,昭示了夏公卓越的艺术功力。
夏衍的剧作,对后人显示着悠久的艺术生命力;夏衍富有真知灼见的戏剧观念,对戏剧创作艺术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于后代同样具有长久的启迪作用。
《野草》为佐证,从中很可以看到这位前辈的灵魂。
文章写道: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作‘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
文如其人。
只有他那支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寥寥数百字,讲述了一个涵盖古今、包容宇宙的真理。
笔法如此简洁、生动、深刻、透辟,言情言志,惠及友朋。
一、知识清单
1.字音字形
蠕动(rú)拎着(līn)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钱(zhuàn)胆怯(qiè)嘈杂(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
提着。
弄堂:
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
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
擦地板。
蹒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不假思索:
做事说话迅速。
3.文学常识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它既可以写人,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二、总结提升
《包身工》的写作技巧
1.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
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把其它材料适当穿插进来,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
2.典型生活片段和细节的特写镜头式描绘。
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作者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
那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即想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答题时间:
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加粗的字、词注音、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吆喝(yāo)游说(shuì)
佳肴(yáo做熟的鱼、肉等)浸透(qìn)
B.见机(看情况办事)皮辊(gǔn)
饲养(sì喂养)呻吟(shēnyín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C.水门汀(dīng水泥)木栅(zhà)
流氓(máng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坏人)骷髅(kūlǒu)
D.揩油(kāi擦,抹)虐待(nüè)
懒惰(duò与“懒”同义)生杀予夺(yú给)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___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___“不做”的自由。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___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__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和即使也 B.所以或者虽然还
C.因为或者虽然也 D.所以或者即使也
*3.填空。
(1)《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剧作。
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__和__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__的生活中。
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__和__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__,又具有________的体裁。
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__的表现方法,因此,________和__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二、阅读与品味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二)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
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4.第一段文字中描写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5.阅读第二段文字,说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滋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
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
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
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
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
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间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
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
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
“好!
”
古人说:
“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
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
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
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
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
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
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
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
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
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
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
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
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
《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
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嘴再说。
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
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6.第一段末句说:
“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请根据本段文意,说说“舌头”有哪些功用?
**7.“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
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一句如何理解?
**8.阅读四、六、七段,作者讽刺了哪三种人?
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9.文章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什么?
**10.本文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之余,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得力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
鉴赏下列语句,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中加粗处的表达效果。
(1)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2)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1.B解析:
A.浸jìn;C.汀tīng,平地;骷髅kūlóu;D.予yǔ。
2.D解析:
横线一处前后是前因后果,所以排除AC,后两个横线处是假设关系,所以排除B。
3.
(1)夏衍沈乃熙《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
(2)点面结合时间一天补叙插叙
(3)新闻性文学性真人真事文学真实性文学性
4.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
5.对比排比比喻
6.遍尝百味,满足口腹之欲;借“吃”拉关系,牟取私利。
7.从生理机能上看,舌头只能品尝食物,不能“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从交际功能上看,为了私利,舌头可以“调和”出各种甜言蜜语。
8.
(1)甜言蜜语,奉承别人,丧失人格;
(2)假话连篇,伺机陷害别人,口蜜腹剑;(3)用龌龊的手段“糟蹋”名利,贪婪卑下。
9.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10.
(1)“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说“直话真话”的人必然得到恶运,含反讽意味。
(2)“文明的进步”,是一种讽刺,实则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