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22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docx

模板《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2022年《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__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

也许是人心所向吧?

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

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

重点实词:

间、信、孚、福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

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

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

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

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篇3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

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

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

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

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

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

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

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

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

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

其方法可以有:

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

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

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

“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

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

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

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

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

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

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

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

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

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

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

  

(二)品读课文要求:

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__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

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

“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

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__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__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

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

“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

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

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

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

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

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

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__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

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

  (三)创造性阅读要求:

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

短文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

  三、布置作业

  题目:

〈〈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