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325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docx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一、现代重要文学团体及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最早的纯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

阵地刊物《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孟超等人,思想明显左倾,提倡革命文学。

3、语丝社:

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多登载杂文、散文,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写得尖锐、泼辣,形成独特的“语丝文体”。

4、新月社:

1924年夏成立于北京,得名于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

最初主要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新诗和剧本,开始形成新月诗派,提出“三美”理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5、象征诗派:

是指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西方象征派影响,诗歌内容颓废悲观,艺术上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强调象征、暗示,风格显得朦胧晦涩。

如李金发《弃妇》。

6、湖畔诗派:

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因出版合集《湖畔》而得名,致力于爱情诗的创作,代表作汪静之《蕙的风》。

7、问题小说:

最早出现于1918-1920年间,而后形成一股潮流,得益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及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实践。

是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体现了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对人生的思考,题材广泛,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等。

8、乡土文学:

20年代中期,以北京为中心,出现了以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描写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大多是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

农村生活的见闻和流徒生活的体验,使他们常常带着愤懑和乡愁来描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泄压抑在心底的悒郁和痛楚。

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杰《赌徒吉顺》等。

9、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主要成员有夏衍、洪灵菲等,他们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先后编辑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拓荒者》等刊物,1929年底自动解散,成员全部加入左联。

10、左联: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办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杂志,鲁迅在成立会上作重要讲话。

“左联”是“五四”以来第一个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党对文艺运动领导的进一步加强。

1936年解散。

11、京派作家:

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等,其中以沈从文成就最高。

12、新感觉派小说:

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的。

它滥觞于20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

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13、社会剖析小说: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茅盾为开创者,在其影响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14、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

“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东北青年作者流亡到关内,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进行创作,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如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15、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

他们要求诗歌自觉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艺术上提出“歌谣化”主张,提倡新诗朗诵运动。

代表作品《茫茫夜》(蒲风)。

16、现代诗派:

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此而得名。

代表诗人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

17、文协:

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全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议选出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事务。

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

18、孤岛文学:

所谓“孤岛时期”,是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

其间,留在上海的一批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利用外国租界这个特殊环境,进行了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其中戏剧活动最为活跃。

19、战国策派:

1940年4月,陈铨、林同济在昆明创办反动刊物《战国策》,并在《大公报》副刊《战国》上发表文章,因而被称为“战国策派”。

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法西斯主义,宣传独裁、专制和侵略,在文艺上颂扬“恐怖、狂欢、虔恪”,并认为这三者是创作的三大母题,主张歌颂“强力”,发展特务文学。

20、七月诗派:

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创办于1937年9月)而得名。

主要诗人包括胡风以及艾青、田间、绿原、曾卓等,高举战斗浪漫主义大旗,以抗战现实为内容,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21、九叶诗派:

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包括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等九位诗人,因其1981年出版《九叶集》而得名,主要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进行艺术创造,吸收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诗派的表现手法,故又被称为“新现代派”。

22、新歌剧:

是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民族歌剧。

1945年的《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的报春花,它既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充分发挥其善于抒情的特长,又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

在创造性地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性格化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这是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

二、现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5月,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收了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陈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具有反封建的热情和思想启蒙的特色。

《彷徨》收了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小说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沉浮,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心境。

《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接,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有多方面的创造:

首先,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选材严,开掘深;其次,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塑造人物,使形象具有典型性;第三,注重白描,常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传神地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最后,小说形式多样化,被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

《故事新编》是一部历史小说集,收了写于1922-1935年写的8篇小说:

《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

(2)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包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反对封建保守思想,批判复古逆流;抨击迷信观念,提倡科学思想;同封建军阀、反动官僚进行坚决的斗争。

后期杂文创作从1927年至1936年,包括《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杂文集。

后期杂文思想更为为深刻,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有: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卖国求荣的罪行;揭露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的罪行;批判文艺战线上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和错误思想;批判各种病态的社会现象,鞭挞国民性弱点;歌颂人民群众,歌颂中国共产党。

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之二,是塑造出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之三,是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3)散文诗集:

《野草》

《野草》收了写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23篇(连《题辞》在内24篇):

《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从思想情绪着眼,可将这23篇作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

从艺术上看,《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4)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所收十篇散文均创作于1926年。

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改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的自传性散文,包括: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作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正如作者所言:

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

——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

2、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新诗创作共有五本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20年代创作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40年代创作六部大型历史剧,包括: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1)《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

集中最早的诗写在1918年初夏,主要是郭沫若写于1916到1921年间的诗、剧、曲合集,初版于1921年8月。

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和统一,艺术上属于浪漫主义。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开辟洪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

《女神》的主题:

1、诅咒毁灭与颂扬新生;2、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之情;3、歌颂“偶像破坏者”;4、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5、对大自然的礼赞;6、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

《女神》的艺术特点:

1、个性化:

诗歌中的自我是战斗的、超越的自我,裸露的自我。

对自我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敬。

2、抒情性:

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喷射着火山般爆发的激情,情感纯真、直率而狂热。

3、自由精神:

思想的绝对自由:

表现了诗化的五四精神和民主思想,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形式的绝对自由:

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自由的色彩。

雄奇奔放、气势雄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4、浪漫情怀:

想象奇诡,从古代到未来,从天空到大地,从高山到海洋……。

呈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2)《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最有影响的历史剧。

剧中塑造了屈原高洁爱国、矢志不渝的战斗品格。

同时也塑造了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婵娟,出卖祖国和人民利益的南后,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的宋玉等正反形象。

借古讽今,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

《屈原》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大胆的艺术虚构,丰富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戏剧冲突,浓郁的诗意,共同构成了这部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最早提出“历史悲剧”这一概念,自觉追求悲剧的崇高美,他的悲剧人物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他们体现出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人格的伟大与刚强。

悲剧冲突严肃庄重、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的崇高感。

3、叶绍钧(1894-1988):

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

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

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

《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长篇小说,写于1928)。

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

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

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的社会。

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

《潘先生在难中》(1924):

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

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

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

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

童话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4、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

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文学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春桃》、《商人妇》等。

作品特点:

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

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

散文集《空山灵雨》(1925年)是五四后最早的个人散文集。

主要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用佛教文化的智慧和基督教的博爱观念来探究人生的哲理,解自身之困惑,启读者之思索。

语含机锋,颇有参禅意味。

如《落花生》。

5、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1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

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

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

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

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

30年代后的作品中阶级有了明确的观念。

如《最后的安息》。

艺术特点是:

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风格清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

在语言文体上的创作,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另有小诗集《繁星》、《春水》,强调诗歌的哲理性和瞬间感悟,体现了新诗的表现力,表达趋于简约化,具有文体的过渡性质。

6、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

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第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

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代表作《沉沦》。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

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另一个主题是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以青年人生为题材,以罕见的直率与真诚洞察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变态心理的“零余者”形象。

“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作品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病。

小说体现了郁达夫的中国名士气度和自由民主精神。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

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流丽、清新的文笔。

7、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学者、英勇的民主战士。

唯美的感伤和神秘色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诗集《红烛》:

主要是留学美国时身处异乡对祖国的思恋、眷顾、赞美之情。

诗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如《孤雁》、《太阳吟》、《红豆篇》等。

诗集《死水》:

表现了一种特别的爱国情感,一种受挫后的爱国情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不满意而又深爱之的复杂情感。

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悲剧意识。

闻一多诗歌的美学特征:

三美的追求。

注重词藻的选择,色彩浓烈、绚丽,以加强表达(色彩美);注重音尺,对仗严谨,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音乐美);诗句在整齐中富于变化,呈现出建筑的整饬美(建筑美)。

诗歌呈现出沉郁凝重的风格,深沉、凝练、厚重。

象征手法广泛运用于诗歌表现之中。

8、徐志摩(1896-1931):

名章垿,浙江海宁人。

生于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游学欧美,受欧洲资产阶级的影响较深。

1921年开始写诗。

主要有《志摩的诗》、《翡翠冷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抒写美与爱、光明与自由的追求,略带感伤情调。

诗歌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诗歌的意象化表达,对诗意的寻觅。

多采用和谐温馨、和谐的古典意境来表现现代感受。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内在的音乐化为诗歌的旋律与节奏,诗歌具有内在音乐的和谐,旋律和节奏感与诗人情感、情绪彼此契合。

3、词藻华美,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

4、章法整饬,形式灵活。

讲究诗歌的形式美,整齐中富于变化。

《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三美”艺术主张的实践作品;诗句短小,语言精炼,流畅自然。

采用了传统诗歌写作的顶针手法。

抒写了与理想告别的失落与忧郁。

10、周作人(1885—1967):

原名櫆寿,遐寿,号启明,知堂、星杓。

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

现代散文大师。

五四时期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早期思想是革命的、进步的。

1928年后,思想逐渐消沉,归于恬淡隐逸。

最早引入美文概念,作品:

《谈虎集》、《谈龙集》、《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其散文的两种风格:

浮躁凌厉与和平冲淡,表现出叛徒与隐士的二重人格。

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

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带动了散文中闲话风的形成。

如饮酒、品茶,使平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和风雅,同时也隐含了无奈和苦笑的复杂态度。

苦涩是周作人最基本的生命体悟,也是周作人散文最基本的文化品格。

11、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实秋,江苏东海人,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先写诗,后转写散文,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有《踪迹》(1924年)、《背影》(1928年)、《你我》(1936年)等散文诗歌集。

其中《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清白的节操的表现。

他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结合到了完美的境界,洗尽铅华而雍容华贵,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文字之美,为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典范。

12、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乌镇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1)茅盾的文学主张

1、“文学为人生”的艺术观。

2、文学的社会化。

《现在文艺家的责任是什么》中提出这一观点。

文学创作上追求“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目标。

3、文学家应该作历史代言人。

文学家应该“担当起唤起民众从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文学家要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创作,注重文学的时代表现。

4、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2)小说创作:

《蚀》,《子夜》等

《蚀》是茅盾小说处女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的中篇。

它是茅盾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一部反思革命的作品,对知识分子精神的空虚、对革命的非理性状态都做出了可贵的冷静反省。

《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革命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

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通过吴荪甫的悲剧,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个失败的典型。

性格的多面性:

一方面是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典型,魄力、学识、铁碗、野性集于一身,另一方面他又外强中干,生不逢时而又下流无耻。

被茅盾誉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他的失败,来自于他自身的性格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不足,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

艺术特点:

结构缜密,宏伟;典型环境中典型复杂性格的塑造;开创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

局限:

对工农描写不足;第四章写农村与全篇结构不合;理性观念与现实描写的不吻合。

《林家铺子》:

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为背景,写上海附近小镇上一家杂货店倒闭破产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社会动荡、农村凋敝等众多原因的袭击下,以小商业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的必然命运。

《农村三部曲》写的是30年代农村“丰收成灾”的力作。

小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政治腐败是农村经济凋敝的原因。

寻找的是中国的发展出路以及农民的觉醒、反抗过程。

13、巴金(1904—20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文学创作目的:

救人救己。

为了安慰青年这颗寂寞的心而开始文学创造作。

小说大多数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苦闷。

是“青年世界”的创造者。

前期小说:

青春的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