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046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docx

语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多音字、形近字和音近字的读音。

A.léng/líng,zhì/zhì,qǐ/jī。

B.jiǎo/náo,xuàn/xùn,chèn/chēng。

C.sù/shuò,xiāo/jiào,dào/dào。

D.yán/yán,lì/lí,tiāo/tiǎo。

【点拨】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字音题的考查多集中在对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难读字、统读字和易错读字的辨析上。

识记字音的方法有:

①词性分析法,如“冠”作名词时读guān(张冠李戴),做动词时读guàn(沐猴而冠)。

②语境分析法,如“面对这方兴未艾(ài)的形势,他总是自怨自艾(yì)”。

③语体分析法,如“翘”书面语读音为qiáo,口语读音为qiào。

④据义定音法,如“禁”表示“禁受、忍住”时读jīn,表示“不准许”时读jìn。

⑤记少推多法,如“稽”有jī和qǐ两个读音,只有表示“古时的一种礼节”时读qǐ,其余读jī。

⑥记正去误法,如“发酵”的“酵”(jiào),如果老想着它易错读成xiào,反而会错。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D.不容置喙

解析:

选D。

本题从用词准确的角度考查成语的使用。

A.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此处用以形容石钟山的奇石和石刻,合乎语境。

B.戎马倥偬:

形容军务繁忙。

此处用以形容“赳赳武夫”,恰当。

C.名不见经传:

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用以形容没有名声的“山野村人”,符合语境。

D.不容置喙:

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此处语境是说石钟山因人们争论其得名的由来而更加出名,词义与语境不合,可改为“毋庸置疑”。

【点拨】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题时通常要结合语境,从所给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考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解析:

选C。

本题从重复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重复赘余。

“禁止”和“不得”语义重复,保留一个即可。

B.成分残缺。

谓语动词“存在”没有宾语中心语,可改为“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等违法行为”。

D.搭配不当。

“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中“维护合理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满足其合理要求”。

【点拨】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答此类试题,要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还要掌握每种病句类型所包含的几种错误。

辨析语病的常见方法:

①语感审读法,②结构分析法,③特征辨析法。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⑤②①

解析:

选A。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围绕汉字简化问题谈看法。

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

②句中摆出了“不少人”对汉字简化的看法,①句中“这种看法”应指②句中“不少人认为……”这一看法,故②①组合在一起,这一组合表明了文段的观点,故排在首位;④句中的“首先”和⑥句中的“其次”相照应,故④⑥组合,这一组合初步阐明了汉字不宜进一步简化的原因,故排在②①之后;⑤句进一步指明简化汉字的不当之处,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故将⑤③排在最后。

【点拨】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常见的语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确定首句,其次根据上下句首尾衔接语、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内部逻辑关系等进行分群归类,最后综合考虑,确定排列顺序。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

”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

“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注]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

“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

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

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

死。

一军尽覆。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 嗣昌、起潜:

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娴将略”中的“娴”可以联想词语“娴熟”,推断“娴”为“熟习”之意,正确。

B.“逐贼危崖”中的“危”可以联想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是“高峻”之意,正确。

C.结合语境,皇上召宣、大、山西的三个总兵入卫京师,让象昇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此处“督”应为“统率,指挥”之意,解释为“督促”错误。

D.“次顺义”中“顺义”为地名,作“次”的宾语,“次”应为动词,解释为“驻扎”,正确。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词含义的习惯。

答题方法:

①联想推断法,②句式推断法,③语法推断法,④语境推断法,⑤邻字推断法。

6.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事多

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

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

①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嗣昌、起潜的阻挠。

“因”在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为”作介词,可表被动,表原因、目的。

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据此可排除A、C两项。

②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边。

“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因而、因此”,合乎语境;而“且”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

据此可排除A、D两项。

③中杨陆凯为护卫卢象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

“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平时要注意梳理和积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整个故事。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虚词“矣”后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要之”是“总而言之”的意思,据文意,“人实为之要之”不通,排除B项。

【点拨】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断句方法:

①通文意,②看标志,③辨句式,④明修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解析:

选D。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A、B、C三项,分别出自一、二、三自然段,都正确;D项中“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象昇上疏救,不得”的意思是“卢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①“麾”,指挥;“疾”有“强、猛烈”义,结合语境,翻译为“奋力”;“迄”,到;“辰”“未”,分别是“7点到9点”“13点到15点”,可以译为“早晨”“午后”;“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用完”。

②“惜”,为动用法,为……惋惜;“多”,称赞。

答案:

①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

②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

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等翻译方法。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

请根据文本分析。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卢象昇兵败有自己方面和敌人方面这两方面的原因。

自己方面,兵力不足、遭主和派掣肘;敌人方面,敌军势力强大。

答案:

①受到议和派的阻挠(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②兵力不足(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③敌军势大(骑数万环之三匝)。

【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整体阅读,感知文意;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③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与分析;④按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参考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

(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

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

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

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

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

“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

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

赐予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

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

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

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

“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

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起潜指挥。

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

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兵分三路……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象昇进兵到了贾庄。

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

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

象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

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

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

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

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边,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

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

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

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

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赞曰:

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重用他们。

任用了,有时又从左右牵制他们而把他们赶到必死的境地。

像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人为的,但总的说来也是天意啊。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与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画面内容;③点明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

诗题中的“过”字有统领全诗的作用。

回答此题,要考虑哪些景物是如何具体体现经过、路过之意的。

前三联通过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答案:

“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写江风拂面,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

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的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理解诗歌大意是作答此类题的前提,要在把握具体意象、分析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理清全诗的结构;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分条作答。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何时可掇?

____________,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___。

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2)“渔”字易错,“蠡”字难写易错。

(3)“复”字易错。

(4)“则”字易漏写。

答案:

(1)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 

(2)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4)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点拨】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另外,要在掌握课内名句名篇的同时兼顾课外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题限选3题,答题时要注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

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是基于人的群体性。

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

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还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

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

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

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国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如果没有人的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