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86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

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2.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

(6分)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字引出,到尾联的“”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的氛围。

(3分)

(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

(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

与赵菖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

钱起的朋友。

②羽客:

道士。

③流霞:

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7.结合诗句,说说诗人茶宴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分)

8.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4-5题。

(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明代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

“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

”词中,“宛然在目”的风景有怎样的特点?

(3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3分)

 

9.(2分)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8.(5分)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觉和  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潼关  的特点。

(2)说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曲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7.(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晓镜但愁云鬓改”中“晓”的意思是①,“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②的代称。

(2)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4分)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古代诗词中不同题材的诗词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会用到不同的意象。

请说说上文所属题材类别并写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2)下列哪一项与词人的心情最接近?

请加以判断并简要分析。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6分)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

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2.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

(6分)

(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字引出,到尾联的“”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的氛围。

(3分)

(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

(3分)

12.

(1)兴忧肃杀凄凉

(2)犹忆当年忠勇,然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解析:

(1)题考查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及环境描写。

前两空答案在题目中已有很明显的提示,不难得出。

第三空由“黯黯”“萧萧”可见秋景的肃杀凄凉。

(2)题考查分析诗词蕴含的情感。

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

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

这便是“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两句的意蕴。

第二首词作者通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

与赵菖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

钱起的朋友。

②羽客:

道士。

③流霞:

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7.结合诗句,说说诗人茶宴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分)

8.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分)

7.翠竹林下,蝉鸣声中,夕阳西下,呈现出幽静清雅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作答时,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竹下”“蝉声”“影斜”得出答案。

根据题干要求,注意要“结合诗句”。

8.体现了诗人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人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的分析。

诗里描绘的是一幅雅境啜茗图,除了竹林、夕阳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蝉与竹都是古人用以象征峻清高志的意象之一。

这样,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

“尘心洗尽兴难尽”中“尘心”指的是心为世俗事务所牵累,可见诗人想摆脱尘世间的一切烦恼,求得心灵的净化。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4-5题。

(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明代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

“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

”词中,“宛然在目”的风景有怎样的特点?

(3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3分)

4.寥廓荒僻、萧瑟悲凉。

解析:

此题考查分折诗歌描写的景物特点。

作答时,从“边声“角起”“落日”“孤城”可见荒僻、凄凉、萧瑟,从“千嶂里“长烟”可见寥廓。

5.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

作答时可从“衡阳雁去”“家万里”分析出思乡之情,从“将军白发”“征夫泪”分析出将军黑发变白还在戍边、征人思家因战争而不能归,可见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结合时代背景和“燕然未勒归无计”分析词人忧国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9.(2分)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故选:

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5分)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觉和  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潼关  的特点。

(2)说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曲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峰峦如聚”从视觉角度写出潼关被重重山峦包围之势,表现了山峦的众多和动感,生动传神;“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黄河之水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景象恢宏,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句子,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

一个朝代兴起,大兴土木,受苦的是老百姓;一个朝代灭亡,战争频繁,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

答案:

(1)听觉;地势险要。

(2)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点明了中心。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点评】这是一篇诗歌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理解和概括诗词内容、鉴赏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难度较大。

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7.(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晓镜但愁云鬓改”中“晓”的意思是①,“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②的代称。

(2)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晓镜但愁云鬓改”意思是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所以“晓”的意思是早晨。

“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是信使的代称。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是: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比方愁人之“泪”,形神极似。

诗人巧妙地运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段,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

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答案:

(1)早晨 信使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4分)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古代诗词中不同题材的诗词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会用到不同的意象。

请说说上文所属题材类别并写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2)下列哪一项与词人的心情最接近?

请加以判断并简要分析。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分析】《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解答】

(1)本题考查诗词的题材和表达情感意象的把握。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是一首边塞诗。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把握。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C.“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挥手”这一动作体现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乐观豁达;“班马鸣”(或“萧萧“)化用典故,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

C。

答案:

(1)边塞诗;“羌管”和“霜”。

(2)C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点评】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6分)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B.“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

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惜不得”的意思是舍不得。

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把一千多斤的炭抢走,卖炭翁舍不得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差役们把辛苦烧的炭抢走,从中可以体会到卖炭翁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没有充满着希望。

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

《卖炭翁》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进行对比,衬托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答案:

(1)C

(2)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进行对比。

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