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1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上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上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上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上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第一单元.docx

《八上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一单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第一单元.docx

八上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年月

教材编写结构及意图

本单元五篇课文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程标准

要求

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

2、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重难点及处理方式

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

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思维方法训练及能力培养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渗透的浓浓深情,培养学生理解父母的健康品格。

教学安排

《新闻两则》2课时《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

《芦花荡》2课时,复习1课时

《蜡烛》1课时,矫正1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共计9课时

测试安排

安排在第周进行。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新闻两则》主备人:

马海使用人:

教材

编写

意图

通过学习这两则新闻,帮助学生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重难

点及

处理

方式

重点:

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收集并掌握作者简介、主要作品及相关文体知识。

2、标注课文自然段序号,为探究课文做准备。

3、用红笔标画出优美的句子、好的词语及典型的运用修辞句子。

4、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掌握。

三、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初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2、组内把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以纸条的形式交于老师。

四、预习展示。

(检查点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

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知识积累部分。

使用人修改: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新闻两则》主备人:

马海使用人:

1、搞清新闻的五个结构的具体内容。

2、品味语言。

使用人修改:

 

 

 

一、复习导入。

回顾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二、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全文共分为几个层次?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三、教师点拨:

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3、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

四、课堂小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五、课下作业:

1、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2、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

如:

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

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

使用人修改:

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五部分内容。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的和。

4、(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

为什么?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芦花荡》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

编写

意图

本文编写的意图是从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重难

点及

处理

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刻画主人公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感知人物的英雄品格。

2、课文中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处理: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收集并掌握作者简介、主要作品及相关文体知识。

2、标注课文自然段序号,为探究课文做准备。

3、用红笔标画出优美的句子、好的词语及典型的运用修辞句子。

4、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掌握。

5、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初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2、组内把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以纸条的形式交于老师。

四、预习展示。

(检查点拨)

1、朗读课文,可分角色进行。

2、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4、正确认读以下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吆喝

一梭机枪蹿仄歪趴扒飒

转弯抹角

五、布置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知识积累部分。

使用人修改: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芦花荡》主备人:

马海使用人: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使用人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一)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以小组为单位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2、提问: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3、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二)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4、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三、教师精讲:

1、明确: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教师点拨: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

 

 

 

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3、略。

4、明确: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5、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

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

学生各抒己见。

五、下作业: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使用人修改:

阅读课文“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文章结束”。

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啊”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2、文中“他对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

喻体是什么?

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蜡烛》主备人:

马海使用人:

教材

编写

意图

本文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1、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2、品味语言,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3、体会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重难

点及

处理

方式

1、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一、导入:

蜡烛,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课文,标注课文自然段序号。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掌握。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或讲述什么的?

2、我们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3、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展示。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合作探究成果。

2、教师予以点评明确。

(1)主旨:

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明确:

(a)、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b)、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c)、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d)、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明确:

(a)、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b)、寄托

使用人修改:

 

 

 

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c)、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4)明确:

(a)、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b)、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

4、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

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展开想像,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点拨: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

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

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5、大爱无言,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

”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是一位天使,她亲手点燃的那一点微弱的烛光,驱散了浓浓的黑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田。

本文记载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假如这位母亲如今就站在你面前,面对她,你想说什么?

你会说什么?

请用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

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六、课下作业: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使用人修改:

读课文“她穿过方场,-----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部分,回答问题。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句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①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②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主备:

使用人:

教材

编写

意图

本文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重难

点及

处理

方式

1、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一、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课文,标注课文自然段序号。

了解作者。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掌握。

3、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三、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

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

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展示。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合作探究成果。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予以点评明确。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

使用人修改:

 

 

 

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五、链接现实,对话雨果:

学习本文,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点拨:

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

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4、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算怎样做呢?

六、课下作业: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

使用人修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影。

②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liǎo()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2、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年》等。

3、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新授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主备:

使用人:

教材

编写

意图

本文旨在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学习本文,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难

点及

处理

方式

学习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

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

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三、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一句?

使用人修改: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的含义。

四、课堂展示。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合作探究成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予以点评明确。

(1)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

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