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965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docx

江苏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全册基础知识点梳理全册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力图扑灭国内革命火焰。

③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

⑤俄国的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七月流血事件:

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⒉革命的准备:

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的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⒊爆发:

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

(俄历十月因此称为十月革命)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列宁指挥)

⒋胜利:

1917年11月7日凌晨占领彼得格勒,1918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⒌政权: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⒍巩固革命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

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⒎迁都: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⒏1918年—1920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⒐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⒑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措施(1918-1920年):

①加强红军的建设。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性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五、补充问题:

⒈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消极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⒉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具有正义性。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④苏俄军民的英勇斗争。

⒊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⒋比较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名称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革命途径

革命方向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夺取中心城市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三座大山统治

农村包围城市

社会主义

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我们有何启示?

不同:

俄国采取的是由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

①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集聚在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②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示:

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克思主义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政治上:

1922年苏联的成立。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⒈背景: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⒉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

①目的:

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时间:

1921年3月。

③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除大工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④结果:

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

苏联的成立。

(1922-1991年)⒊苏联成立:

①时间:

1922年底。

②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③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思考:

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基本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⒋1924年列宁逝世。

●经济上: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化):

重点发展重工业。

①时间:

1928--1937年(五年计划:

1928—1933,1933—1937),②领导人:

斯大林,③主要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⑵实施农业集体化:

1937年完成。

●政治上:

1936年通过新宪法。

1936年苏联在全国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通过了新宪法。

意义: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于法制建设)。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⒌评价:

①它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⒍对我们的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④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⑤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⑥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①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②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③1922年后"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直到1991年解体。

④俄罗斯:

1991—至今。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⒈巴黎和会:

①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

②时间和地点:

1919年1月-6月,巴黎凡尔赛宫。

③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④主宰和会的三巨头:

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

⑤结果:

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以及其他对战败国的和约。

⑥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⒉《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

①领土方面: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方面: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方面: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款方面: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方面: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⒊《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影响: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启示:

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⒋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1920年,《凡尔赛和约》以及战胜国协约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⒌国际联盟的建立时间:

1920年1月地点:

日内瓦主宰国:

英、法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

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建立,1946年4月解散。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建立至今。

二、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⒍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②时间和地点:

1921年到1922年,美国华盛顿。

③参加国家:

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④主要条约: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⑤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⒎《九国公约》:

①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影响: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⒏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它是凡尔赛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⒐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际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⒑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三、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这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⒈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

(但却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危机)

⒉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⑴时间:

1929—1933年⑵导火线: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⑶涉及国家:

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⑷特点:

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⑸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们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⒊危机的影响:

①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到破坏;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⒋罗斯福新政(1933年):

⑴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⑵新政的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⑶措施:

①整顿银行;②调整农业;③调整工业(中心);④兴办公共工程。

★⑷作用(影响):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⑸新政的本质:

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统治具有指导意义)。

⑹局限性:

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新”: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

※⒎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

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经济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②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③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方式不同:

新政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⑤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⑥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⒏经济危机的启示:

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过高和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需要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制度要符合国情并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⒑罗斯福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略的伟人风范。

爱国救民,不屈不挠,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法西斯的含义与特征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制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兰西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特征:

⑴独裁专制。

⑵极端民族主义。

⑶军国主义。

二、纳粹政权的建立:

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㈠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⑴背景(原因):

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⑵建立过程: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这是德国法西斯化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⑶措施:

对内: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

③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书籍。

大肆迫害犹太人。

对外: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㈡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⑴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使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⑵时间:

1922年。

⑶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⑷法西斯头子:

墨索里尼。

⑸统治措施: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㈢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⑴背景:

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⑵法西斯主力:

军部。

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

⑷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二、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国勾结形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日三国法西斯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与经济危机有关。

②反动本质相同,都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③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意大利是一战后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的。

德国日本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建立的。

②标志不同。

③方式不同。

德国和意大利都是通过政党夺取政权来实现法西斯专政。

日本通过军事机构—军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走向法西斯化的。

※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⑴不同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⑵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以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也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

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⑶影响:

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⒈背景:

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制,侵略野心进一步扩张,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⑵法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

⒉尼黑会议:

①召开的时间:

1938年9月,②参加的国家及首脑:

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

③英法的目的:

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的太平。

④内容: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

(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⑤影响:

慕尼黑会议标志着英法等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⒊靖政策:

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既对法西斯侵略不满,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为了达到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甚至是纵容侵略,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的推向了顶峰。

绥靖的实质:

以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绥靖政策后果:

绥靖政策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⒊英法为什么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⑴祸水东引,仇视苏联。

⑵一战中受削弱,遭受经济危机。

⑶和平主义思潮。

⑷根本原因:

英法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⒋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

②直接原因: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③其他原因:

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⑵性质:

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⒌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①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②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向欧洲西部发动进攻,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德国猛烈轰炸,意大利加入德方参战。

③1941年5月丘吉尔上台,主张对德强硬政策。

④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

(主要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以来德军在苏德战场的第一次大失败)。

⑤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二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苏联为什么能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①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坚定的战斗信心和决心。

②充分的战争动员和准备。

③红军的英勇作战。

④苏联红军抓住了有利的战机。

⑤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计划的破产。

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

※⒍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谈谈你的看法。

答:

这种说法不对。

因为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

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

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

②建立时间:

1942年1月参加国家: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会议召开地点:

华盛顿。

建立的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内容:

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⒉雅尔塔会议:

①目的:

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②时间:

1945年2月。

③主要参加国:

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④主要决议内容: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成立联合国。

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财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实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并未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战争的性质发生改变,从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⒋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能屡屡得手?

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美国颁布中立法。

②英法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③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