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0486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docx

隧道通风设计说明

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

1.任务来源及设计原则

受贵州省公路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的勘察设计任务。

根据贵州省公路局与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所签定的《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段设计合同》进行隧道初步设计工作。

本次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同时,借鉴国内若干类似条件隧道的实例,按新奥法理论,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2.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2.1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标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D70-2004)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3)《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8)《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12)交通部1996年1月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13)《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隧道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14)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勘察设计大纲、技术指导书)(中咨公司)

(15)关于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工可与两阶段勘察设计及概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贵州省公路局)

2.2设计主要参考的手册、规范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铁道出版社)

《铁路瓦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B10120-200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3主要技术标准

2.3.1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2.3.2设计交通量:

(摘自《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折算为标准小客车/日)

设计交通量

路段

年份

2009年

2014年

2019年

2024年

2029年

施秉~五里牌

1804

2932

5082

8228

12672

2.3.3隧道建筑限界:

限界宽11m(业主要求),限界高5m。

2.3.4行驶方向:

双向行驶。

2.3.5设计荷载:

汽车荷载公路-Ⅱ级;人群荷载3.5KN/m2

2.3.6隧道内卫生标准:

(1)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

正常运营时CO允许浓度见下表。

正常运营时CO设计浓度δ

隧道长度(m)

≤1000

纵向通风δ(ppm)

300

交通阻滞时,短时间(20min)以内,为300ppm,阻滞段计算长度不宜大于1Km。

(2)烟尘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0.0090m-1;

养护维修时不大于0.0035m-1;当烟雾浓度达到0.012m-1时,采取交通管制。

2.3.7照明标准:

40km/h

2.3.8供配电负荷等级:

基本照明、排烟风机及消防为一级负荷,加强照明、一般通风机为二级负荷。

3.工程概况

3.1隧道

本路段共有4座隧道,隧道总长2404m,其中推荐线1704m/3座,比较线700m/1座。

按隧道长度分,推荐线中隧道925m/1座,短隧道779m/2座;比较线中隧道700m/1座。

K推荐线隧道一览表

序号

隧道名称

起止桩号

隧道长度(m)

备注

1

镇远1号隧道

K40+235~K41+165

925

K线隧道

2

镇远2号隧道

K43+058~K43+350

292

K线隧道

3

镇远3号隧道

K43+610~K44+097

487

K线隧道

合计

1704

C比较线隧道一览表

序号

隧道名称

起止桩号

隧道长度(m)

备注

1

镇远隧道

CK40+205~CK40+905

700

比较隧道

合计

700

3.2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贵州省省道306线施秉至青溪五里牌公路改扩建工程(SQSJ2合同段)里程西起贵州镇远县白杨坪邓家庄,东至贵州镇远县白家坟万家桥,沿线横垮潕阳河及湘黔铁路。

交通较方便。

3.2.1镇远1号隧道(K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城区范围内,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两侧山坡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

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10-20°;轴线通过段高程467.60~676.42m,相对高差约208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3.2.2镇远2号隧道(K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火车站附近,隧道进出洞口均位于县火车站西侧山坡,仅有山路通往两地,交通不便。

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南侧山坡坡底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

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轴线通过段高程502.2~568.2,相对高差66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3.2.3镇远3号隧道(K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附近,隧道进洞口位于县火车站西侧山坡,隧道出口位于铁路供水站南侧,仅有山路通往两地,交通不便。

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北侧山坡坡底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

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轴线通过段高程512.87~610.44,相对高差97.57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3.2.3镇远隧道(C线)

隧道位于镇远县县城附近,隧道进洞口位于县武警中队南侧山坡,隧道出口位于镇远县中学北侧,场地地形总体为南、北两侧低,中间高,两侧山坡零星分布有少量房屋建筑。

隧道进洞口自然坡度角为20-30°,出洞口自然坡度角为10-20°;轴线通过段高程474.61~604.00m,相对高差129.39m,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3.3气象、水文

属中亚热带春夏半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在16.4℃;最热月份为每年的7~8月,气温26.0~26.7℃;最凉出现在1月,平均气温5.5℃;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53年8月18日);日极端最低气温-9.9℃(1977年1月30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年平均风速为1.00m/s,年最大风速为10.00m/s(S、SW)。

—多年平均降雨量1091.7mm,年最大降雨量大于1400.0mm,年最小降雨量841.1mm。

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2%。

年蒸发平均强度1106.3mm,夏季6~9月的蒸发强度占全年蒸发强度的52.2%。

3.3.1镇远1号隧道(K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冲沟,冲沟沟宽10.00~35.00m,沟深2.00~5.00m,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流量为0.1L/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3.3.2镇远2号隧道(K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有冲沟,冲沟沟宽3.00~5.00m,沟深1.00~2.00m,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注入小溪后汇入潕阳河,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3.3.3镇远3号隧道(K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水田、冲沟,冲沟沟宽3.00~5.00m,沟深1.00~2.00m,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注入水田,流量为0.2L/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出口仅在农田内有个小水塘,其水位高程受大气降雨量的控制和影响。

3.2.3镇远隧道(C线)

隧道区内地表水较丰富,隧道进口左侧有冲沟,冲沟沟宽10.00~35.00m,沟深2.00~5.00m,勘察时见有溪水从高处流下,流量为0.1L/s,流量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汇集补给。

4.工程地质

4.1地质构造

线路走廊带区域位于华莹山帚状褶皱束的南延部分,线路通过地段为悦来场向斜。

区域主要构造类型有:

①主要由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褶皱束组成,此外还呈现一系列相间展布的北北东向或北东向的次级隆起带和次级坳陷带。

②次级隆起带多由背斜带或背斜高点连线所反映,地貌上显示为高山间缓坡或沟谷,次级坳陷带为相应的向斜带或向斜低点带所表现,地貌上显示为山岭或重丘。

③褶皱束的主要特点是背斜褶皱紧密,两翼不对称,西陡东缓,背斜轴线扭摆多弯曲,倾斜变化较大。

④大多数北北东向主干断裂早期以张性为主,中期和晚期以压性和压扭性为主,形成高角度的逆断层。

4.1.1镇远1号隧道(K线)

隧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三个断层:

南北向F1断层:

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

断层基本从沟谷处通过,大致呈弧形展布,走向10°,向北交于县武警中队附近,向南接于北东向F2断层,沿断层带形成冲洪积形成平地。

北东向F2断层:

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

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K线1#隧道洞身里程号K40+950.0~975.0处穿过,断层均呈陡立状,走向74°,断层带宽度大于5m;断层无活动迹象。

北东向F3断层:

为F2断层支断层,断层与线路交于K41+020处,走向60°,影响隧道出洞口稳定,但其破碎带不明显,断层无活动迹象。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280°~286°∠10°~35°,出口处产状为194°∠17°;灰岩、白云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

①组其产状为230°∠81°,裂隙微张,宽1~3cm,无充填,延伸1.0~2.0m,裂隙间距为0.5~1.0m,较不发育;②组产状为160°∠85°,裂隙闭合,延伸1.0~2.0m,裂隙间距为0.5~1.0m,较发育。

4.1.2镇远2号隧道(K线)

地质构造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乱洞溪断层、施洞口断层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为222°∠14°,出口处产状为105°∠78°;灰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

①组其产状为139°∠84°,节理张开度为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0.2~1.0m,延伸1.0~2.0m,较发育;②组产状为220°∠82°,节理张开度为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0.2~1.0m,延伸1.0~2.0m,较发育。

4.1.3镇远3号隧道(K线)

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比较发育。

主要发育有三个断层:

北东向F4断层:

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

断层呈直线形展布,走向28°,向北交于铁路供水站附近,向南交于镇远火车站附近,与线路无交汇处,沿断层带形成陡坡。

北西向断层F5:

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

北西~南东向延伸。

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K线2#隧道洞身里程号K43+075.0~100.0处穿过,断层呈陡立状,走向310°,断层带宽度大于5m。

北西向F6断层:

基本与断层F5平行,为基底断层,无活动迹象。

北西~南东向延伸。

断层带大致呈直线,局部弯曲,从设计K线2#隧道洞身里程号K43+0750.0~100.0处穿过,断层呈陡立状,走向310°,断层带宽度大于5m。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为222°∠14°,出口处产状为105°∠78°;灰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

①组其产状为139°∠84°,节理张开度为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0.2~1.0m,延伸1.0~2.0m,较发育;②组产状为220°∠82°,节理张开度为2~6mm,粘土充填,节理间距为0.2~1.0m,延伸1.0~2.0m,较发育。

4.1.4镇远隧道(C线)

受近东西向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带的影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比较发育。

主要发育有:

北东向F3断层:

为黄平~镇远枢纽性断层主要支断层,南西~北东向延伸。

断层带大致呈弧形,从设计C线隧道洞身里程号CK40+730.0~975.0处穿过,断层均呈陡立状,穿越隧道处走向54°,断层带宽度大于5m;断层无活动迹象。

北东向F2断层:

为F3断层支断层,断层与F3相交汇,走向68°,未穿越隧道,断层无活动迹象。

隧址区进口、洞身岩层产状280°∠35°,出口处产状为300°∠15°;灰岩、白云岩、炭质页岩层内构造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节理:

①组其产状为230°∠81°,裂隙微张,宽1~3cm,无充填,延伸1.0~2.0m,裂隙间距为0.5~1.0m,较不发育;②组产状为160°∠85°,裂隙闭合,延伸1.0~2.0m,裂隙间距为0.5~1.0m,较发育;

4.2地层岩性

沿线出路的地层有:

(自新至老)第四系(Q)、奥陶系(Q)、寒武系(∈)、震旦系(Z)。

4.2.1镇远1号隧道(K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群灰色细晶白云岩(∈3l),中统高台组灰白色薄层白云岩(∈2g),下统清虚洞组灰色厚层灰岩(∈1q),下统杷榔组灰绿色、黄绿色页岩(∈1p)。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

土黄色,湿,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白云岩,粒径为2~5cm,含量为10%。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3.00~5.00m,局部基岩裸露。

(2)娄山关群(∈3l)

白云岩:

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大部分为碎块状,局部为短柱状,块径3~5cm,节长8~10cm,为微风化,岩心采取率80%。

隧道顶部有所出露。

(3)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

白云岩:

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岩心为碎块状或短柱状,块径3~5cm,节长8~10cm,为微风化,岩心采取率80%。

分布隧道大部分中段。

经采取强、弱风化砂岩作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其实验成果如下:

弱风化白云岩饱和抗压强度为15.10~50.40MPa,平均值32.75MPa,属较软岩。

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2。

(4)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

灰岩:

灰白色,泥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碎块状,块径2~8cm,裂隙面发育有铁质薄膜,岩心采取率75%。

本次揭露厚度为15.5m,分布于全隧道。

采取弱风化灰岩作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由于可采取岩样数量较少,参考临近钻孔试验资料,其实验成果如下:

天然抗压度28.090MPa;饱和抗压强度为26.070MPa,软化系数为0.93,属较软岩,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2。

(5)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

炭质页岩:

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粒径为0.5~2mm,岩心采取率75%。

本次揭露厚度为18.2m,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

4.2.2镇远2号隧道(K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灰色厚层灰岩,下统变马冲组(∈1b)黑色碳质页岩。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

土黄色,湿,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化灰岩、白云岩,粒径为2~5cm,含量为3~10%。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3.00~5.00m,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灰岩(∈1j)

灰岩:

灰白色,泥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主要分布于山体顶部,本次钻探未揭露。

(3)寒武系下统变马冲组(∈1b)

炭质页岩:

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或碎块状,粒径为0.5~2mm,块径3~8cm,岩心采取率75%。

本次最大揭露厚度为28.6m,分布于整个隧道。

4.2.3镇远3号隧道(K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灰色厚层灰岩,下统变马冲组(∈1b)黑色碳质页岩。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

土黄色,湿,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化灰岩、白云岩,粒径为2~5cm,含量为3~10%。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3.00~5.00m,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灰岩(∈1j)

灰岩:

灰白色,泥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主要分布于山体顶部,本次钻探未揭露。

(3)寒武系下统变马冲组(∈1b)

炭质页岩:

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砂状或碎块状,粒径为0.5~2mm,块径3~8cm,岩心采取率75%。

本次最大揭露厚度为28.6m,分布于整个隧道。

4.2.3镇远隧道(C线)

隧道区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粘土夹碎石覆盖,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灰白色薄层白云岩(∈2g),下统清虚洞组灰色厚层灰岩(∈1q),下统杷榔组灰绿色、黄绿色页岩(∈1p)。

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至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Q4el+dl)

粘土夹碎石:

土黄色,湿,软塑,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氧化铁,含少量植物根系、碎石;碎石成分为灰白色强风白云岩,粒径为2~5cm,含量为10%。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3.00~5.00m,局部基岩裸露。

(2)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

白云岩:

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岩心为碎块状或短柱状,块径3~5cm,节长8~10cm,为微风化,岩心采取率80%。

分布于隧道局部。

参考K线1#隧道弱风化白云岩室内物理力学性实验成果,弱风化白云岩饱和抗压强度为15.10~50.40MPa,平均值32.75MPa,属较软岩。

(3)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

灰岩:

灰色,泥晶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含少量碳质,由于节理发育及机械破碎,岩心呈碎块状及砂状,粒径为0.5~30mm,为微风化,岩心采取率75%,本次揭露厚度为16.9m,分布于隧道中后段。

由于无法采取岩样,参考临近钻孔试验资料,其实验成果如下:

天然抗压度28.090MPa;饱和抗压强度为26.070MPa,软化系数为0.93,属较软岩,其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附表2。

(4)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

炭质页岩:

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质矿物和碳;本次钻探未揭露,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附近。

4.3不良地质现象

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有断层破碎带。

其他未发现泥石流、滑坡、软弱夹层和地下采空区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4.4地震

区内近年来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表明,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隧道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执行。

4.5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1、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水

本测区段土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其透水性弱,为弱含水地层。

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向地表沟谷排泄,排泄条件较好,当大气降水时,形成地表径流。

2、基岩裂隙水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沿线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灰岩、泥岩发育的断层破碎带的裂隙中,裂隙多呈微张~闭合状,连通性好,基岩埋藏较浅,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裂隙网络径流,为潜水性质,以下降泉的形式在低洼处出露。

二、地表水(系)特征

设计线路走廊内地表水丰富,随处分布有鱼塘水坝,沿线河沟内皆有流量不等的地表迳流,主要是由北西流向东南,水位高程及流量明显受降雨量的控制和影响,主要由上游山坡地表水、地下水和两侧山坡雨水及地下水汇集补给。

三、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⒈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山坡地带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而沟谷低洼地带地下水位较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当大气降水时,形成地表径流,河水位上涨,向地下补给,形成地下水。

⒉地下水的排泄条件

由于本区断层发育,地下水通过断层破碎带的裂隙网络形成径流,为潜水性质,以下降泉的形式在低洼处出露,或向地表河排泄,排泄条件较好。

⒊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由于存在破碎带和断层构造,可成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完整基岩层为相对隔水层,位于其中的泥岩夹层易形成层间径流。

4.6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地下水主要为HCO3-CaMg型水,全硬度16.02,PH值为7.65,Ca2+为59.3mg/L;Mg2+为33.79mg/L;Cl-为1.13mg/L;SO42-为2.00mg/L;HCO3-为342.24;侵蚀性CO2为0.00。

对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环境水对砼腐蚀评价标准判定:

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4.7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

隧道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的活动断裂构造,无影响隧道稳定的大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大的不良地质现象。

总体而言,隧址区现状稳定,无大的不良地质现象,适宜隧道建设。

4.7.1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围岩分级

4.7.1.1镇远1号隧道(K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

隧址区位于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褶皱束,岩层呈单斜层状产出,测区内在里程桩号为K40+950~K40+975m一带存在3条断层,有2条穿过拟建隧道。

通过地表调查和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该断层不是活动断层。

勘测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

隧道围岩级别主要为Ⅳ、Ⅴ级,进洞口、出洞口为强风化白云岩,风化不强烈,属Ⅳ围岩,稳定性较好。

4.7.1.2镇远2号隧道(K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

勘测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

隧道洞身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灰岩、炭质页岩层,构成洞身段的Ⅳ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弱风化炭质页岩为主,靠近洞顶段为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炭质页岩物理力学性质差,遇水易软化,岩体较完整,层间结合较差。

4.7.1.3镇远3号隧道(K线)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综合分析:

隧址区位于北北东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褶皱束,岩层呈单斜层状产出,测区内在里程桩号为K43+075~100m一带存在3条断层,有2条穿过拟建隧道。

通过地表调查和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该断层不是活动断层。

勘测区内无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

隧道洞身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灰岩、炭质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