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022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推拿学_精品文档.doc

《针灸推拿学》

一、绪论:

1、针灸理论(简述《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成书年代、作者及学术观点)

成书年代

作者

学术观点

《内经》

战国末期

建立了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为主体的经络学说;阐述了腧穴的特性,记载了160多个腧穴的名称和部分腧穴的定位及主治作用;论述了行针得气及针灸补泻;确立了针灸治疗原则;介绍了针灸对多种病症治疗的处方用穴。

是对战国及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的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甲乙经》

魏晋

皇甫谧

该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记述载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归经、主治和刺灸操作要求,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针灸大成》

明代

杨继洲

该书取百家之长,载有359个经穴,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3次大的总结,

2、对外传播。

公元6世纪,已经传到朝鲜、日本、印度;14世纪,越南;针灸传入欧洲是从公元17世纪开始的。

二、经络总论(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一)经络总论

1、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奇经八脉(名词解释)

3、经络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通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运输、营养);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免疫)。

4、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见书P19)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辩证归经(3)指导针灸治疗

5、小结: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行上肢阴面,上中下,太厥少,肺包心,在手交手三阳经;

(2)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行上肢阳面,上中下,阳少太,大焦小,在头交足三阳经;

(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侧,太阳膀胱在后,在足交足三阴经。

(4)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内踝上、八寸一下,前中后,厥太少,肝脾肾;

八寸以上,前中后,太厥少,脾肝肾,在胸(腹)交手三阴经。

(5)任脉行体前,督脉行体后。

(6)当两手上举时,阴经脉气从下往上,阳经脉气从上往下;

(7)阴经与阳经在手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交接,阳经与阴经在足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交接。

三、腧穴总论P22(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腧穴的治疗作用有哪些?

(/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双向良性调整作用、相对的特异性)

2、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

(2)分部主治(头身部经穴)

3、特定穴(P25)

(1)五输穴;

(2)原穴、络穴;(3)郄穴(急性出血、疼痛);(4)背俞穴、募穴(五脏六腑器质性疾病);(5)下合穴;(6)八会穴;(7)八脉交会穴;(8)交会穴等.

4、腧穴的定位方法(核心)

(1)标准解剖学体位: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书P27)

(3)骨度折量定位法(速记编码):

985,21椎;912,129;1813,1919;前8后6;3123

(4)指寸定位法(患者手指找穴):

1寸:

①中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②拇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寸:

横指同身寸:

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经络腧穴总论P31

(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

1、主治概要:

(1)肺系病证: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2、本经腧穴(11穴,口诀)

(1)中府(肺之募穴):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病证;‚肩背痛

(2)尺泽: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缘凹陷中。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肺的炎症疾病);‚肘臂挛痛;ƒ急性吐泻(刮痧皮下出血)、中暑(藿香正气液)、小儿惊风等急症。

(3)列缺(络穴;八经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疾患;ƒ手腕痛

(4)鱼际(荥穴):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咽干、咽喉肿痛、咯血、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掌中热;ƒ小儿疳积(炎症充血水肿、渗出阶段痰黄、稠。

舌红)

(5)少商(井穴)

主治:

咽喉肿痛(刺、挤压出血、擦干,共10次;口服复方穿心莲)、鼻?

、高热、昏迷等肺系实热性病证;‚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之尖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1、2掌骨之间……肩部……返回到口角到上口唇。

1、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

齿痛、咽喉肿痛、鼻?

口眼歪斜、耳聋等;

(2)热病、神志病:

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2、本经腧穴(20穴)

(1)商阳(井穴):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大肠之原穴):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

、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热毒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ƒ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痛经、人流麻醉等妇产科病症;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孕妇禁针!

(3)阳溪(经穴):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鼻烟窝”凹陷处。

主治:

咽喉肿痛、头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病;‚手腕痛

(4)手三里: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

主治:

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腹痛、腹泻;ƒ齿痛、颊肿

(5)曲池(合穴):

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⑥瘾疹、湿疹、?

(P38)等皮外科疾病;⑦癫狂

(6)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②瘾疹

(7)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

①鼻塞、鼻?

等鼻病;②口歪、面痒等面部病症;③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想汇合……

1、主治概要:

(1)胃肠病:

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

动。

(3)神志病:

癫狂

(4)热病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痿痹、转筋

2、本经腧穴(45穴)

(1)承泣:

在面部,眼球和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

①眼球?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

在面部,眶下孔处(面三针:

四白、阳白、下关+合谷配合治疗)

主治:

①口赤痛痒、眼脸?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治疗面部、眼睛、鼻)

(3)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主治:

口角歪斜、流涎、面痛等局部病症。

(4)颊车: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凹陷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牙痛、面颊、腮)

(5)下关(闭口取穴):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

耳等耳疾。

注:

张口取穴:

耳门、听宫

(6)头维: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主治头痛+太冲、风池)

(7)缺盆(定位穴):

在颈部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证;②?

(8)库房

(9)乳中:

难产

(10)梁门(“中脘”替代穴):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减肥、封胃、治胃)

(11)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旁开2寸。

主治: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地机或三阴交治盆腔、生殖疾病等妇科)

(12)梁丘: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主治:

①急性胃痛;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专治胃出血、胃痉挛)

(13)犊鼻: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证。

(14)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在小腿外侧,犊鼻上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常用温灸法)。

(15)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16)条口: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

①下肢痿痹,转筋(小腿痉挛);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动针:

条口透承山,善治肩周炎)

(17)丰隆(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上。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18)解溪(经穴):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④腹胀、便秘

(19)内庭(荥穴):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

等五官热性病症;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

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末端,……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

1、主治概要:

(1)脾胃病: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

(2)妇科病:

月经过多、崩漏等;

(3)前阴病:

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2、本经腧穴(21穴)

(1)隐白: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2)公孙:

在?

区,第一?

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足三里、天枢、中脘);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及、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3)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中脘、天枢);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