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17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一++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1.楚狂接舆 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齐简公 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

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刺而不坠。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2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

(1)陈成子弑简公   弑: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沐浴而朝而: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吾从大夫之后以:

____________________

(4)告夫三子夫:

____________________

(5)之三子告,不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指古代子杀父、臣杀君 

(2)连词,表顺承关系,之后,而后 (3)介词,因为 (4)指示代词,那,那些 (5)动词,到,往

[要义探究]

2.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表现了什么?

点拨:

“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不敢不告”表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属守,尽管孔子早已料到即使上报也必无果而返,但身为大夫,有责任告于哀公。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流露出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3~5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

[突破词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3)接舆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

[要义探究]

4.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又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点拨: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直接交谈;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5.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点拨: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6~10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突破词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子路问津焉     津:

__________________

(2)而谁以易之易:

__________________

(3)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

__________________

(4)耰而不辍辍: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渡口 

(2)改变,改革 (3)通“避”,逃避

(4)停止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

C.①而谁以易之②子路行以告

D.①是鲁孔丘之徒与②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解析:

选D A项,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人称代词,你;B项,①通“欤”,吗,②介词,跟,同;C项,①介词,跟,同,②介词,把;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2)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要义探究]

9.下面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同佯狂避世的接舆一样,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桀溺对孔子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是徒劳无功,不自量力;而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解析:

选B B项,“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错误。

其实,长沮、桀溺两人都不赞赏孔子的做法。

10.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点拨:

孔子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不辞辛苦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诵读“子路从而后……已知之矣。

’(18.7)”文段,完成11~16题。

[突破词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子路从而后 从:

____________

(2)以杖荷

  以:

____________荷:

____________

(3)植其杖而芸植:

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

(4)止子路宿止:

____________

(5)欲洁其身  洁:

____________

答案:

(1)跟随 

(2)介词,用 扛,担 (3)立 连词,表修饰 (4)留 (5)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洁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植其杖而芸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子路反见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耘 除草 

(2)返 返回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省略句,“以告”应为“以之告之”)

(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固定句式,如……何)

(3)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判断句式,“……也,……也”表判断)

[要义探究]

14.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点拨:

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因而破坏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

15.文中的“丈人”是个怎样的人?

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点拨:

隐居不仕的高人。

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含蓄地规劝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孔子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予以否定。

16.子路所说的“道”指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诸侯混战,而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7~20题。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38)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14.39)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9)

[突破词句]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奚自        奚:

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哉,硁硁乎鄙:

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则厉,浅则揭

厉:

__________________揭:

____________________

(4)果哉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已矣夫已: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疑问代词,哪里 

(2)偏狭 (3)穿着衣裳;提起衣裳 (4)坚决 (5)停止,完毕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末之难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无标志判断句)

(2)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莫知己”)

(3)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否定式的判断句,标志:

“末”)

[要义探究]

19.怎样认识晨门对孔子的评价?

点拨:

晨门所说的话,也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孔子当时悲剧性的处境,及其在困境中执着不屈的顽强精神,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理解和同情,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赞叹、钦佩之情。

20.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请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没有。

这句话说明孔子意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但他的心情不是悲观和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

虽然如此,但孔子深知自己的责任,仍执著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赏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者不可谏      谏:

匡正,挽回

B.使子路问津焉津:

渡口

C.趋而辟之趋:

快步走

D.植其杖而芸植:

种植

解析:

选D D项“植”应是“立”的意思。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讨伐)

止子路宿(制止)

B.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快步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节操)

C.而谁以易之(交换)

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

D.鄙哉,硁硁乎(偏狭)

果哉!

末之难矣(辩驳)

解析:

选D A项,止:

留。

B项,节:

礼节。

C项,易:

变革,改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公曰:

告夫三子    ②夫执舆者为谁

B.①以吾从大夫之后②子路行以告

C.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D.①何德之衰②之三子告

解析:

选A A项,均为指示代词,那;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疑问语气词,吗/介词,跟,同;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B.欲洁其身

C.孔子下,欲与之言D.不仕无义

解析:

选B A、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A项,唱歌;C项,下车;D项,做官。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纯洁。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B.今之从政者殆而!

C.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D.末之难矣。

解析:

选B 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B项为一般陈述句。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

(2)____________________,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答案:

(1)往者不可谏 

(2)鸟兽不可与同群 (3)丘不与易也 (4)四体不勤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子路从而后      后:

________________

(2)植其杖而芸芸:

________________

(3)杀鸡为黍而食之食:

________________

(4)明日,子路行明日:

______________

(5)不仕无义义: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落在后面 

(2)通“耘”,除草 (3)使……吃 (4)第二天 (5)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2)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9.“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10.怎么看待荷

丈人热情款待子路的行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丈人是隐居不仕之人,因不赞同孔子的做法而语含讽刺。

当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而表现出恭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态度,热情款待子路。

他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最终而影响孔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

②子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

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

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解析:

选D 材料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对隐士的“严厉批判”的态度。

1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

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于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

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饿乡记

[清]蓝鼎元

醉乡、睡乡之境稍进焉,则有饿乡,王、苏二子①之所未曾游也。

其土其俗其人,与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