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8601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docx

大一古代文学自制重点

魏晋南北朝

中古文学的开端:

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196-589,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乱世文学)主题:

1.生死:

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游仙:

想象神仙世界,表达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及长生久视的愿望。

3.隐逸:

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

文学的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四科八体: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这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贡献:

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外部:

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的风俗、政治的兴衰联系起来;内部:

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萧统《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其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而后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新变:

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观念下,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个性化;门阀制度下的寒士不平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玄学的重要论题:

崇有和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辩、名理之辩。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一批作家,因处于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

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一方面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情感真挚热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刚健有力。

后世将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曹操:

古直悲凉。

散文多为应用文体,注重实用功利,少文饰铺排;诗歌的思想内容:

1.继承了汉乐府精神,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2.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3.抒发人生感慨。

曹丕:

便娟婉约。

诗作分三类:

1.宴游诗。

2.抒情言志之作。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相思之情。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新变:

1.个人情感敏锐、丰富、细致。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作上。

曹植:

文采气骨兼备。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前期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薤露行》);后期表达理想与显示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类: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3.述志诗。

4.游仙诗)。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邺下文人集团: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正始文学,时代特征:

动荡不安的社会,理想幻灭的时代;文学发展:

由慷慨悲凉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两晋文学:

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一种过渡的状态。

西晋: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

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太康诗风:

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主要特征:

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与汉魏古诗相比: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东晋:

王羲之、孙绰、许洵的玄言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

玄言诗产生发展:

西晋末年在诗人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东晋玄佛合流,玄言诗占据诗坛百年之久。

特点:

寡淡无味,艺术价值不高。

影响:

理趣。

玄理与山水的结合。

兴盛原因:

1.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

2.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时期的分界线,前期犹豫在官僚与隐士之间,后期坚定了隐居的决心。

人生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其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崇尚自然(是其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作题材: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艺术特征:

一是自然(总体特征),二是日常生活诗化。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3.语言的平淡自然。

文学影响:

促成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使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重要的诗歌美学;对其人其诗的追慕,形成了文学史上的“和陶诗”现象。

陶渊明散文和辞赋: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典型意义:

中国士大夫的人格范式,安贫乐道、高风亮节、纯任自然。

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1.士大夫抒发人生理想、寄托生命情怀的一个载体。

2.陶渊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同时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的价值。

陶渊明的诗歌,对于我们反思人类的精神世界,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其余录于《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主要风格:

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吴声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内容:

1.对爱情的渴望2.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3.相思之苦4.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5.对负心男子的怨恨6.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

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风格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的特点: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异字、同音同字)【双关语使语言更加活泼,表情达意上更加含蓄委婉】

2.善以委婉细腻之笔,描写情人的心理活动。

3.长于以情景交融,写出悠悠情思。

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内容较为丰富,真实反映了征战不息、生民倒悬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北朝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

艺术特点:

直抒胸臆,气盛词质,句式多样。

《木兰诗》艺术表现手法:

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句式多样,修辞丰富。

山水诗的兴盛

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扭转了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

永明体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永明体产生过程: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沈约)。

永明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主要特征:

1.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2.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3.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4.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5.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

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齐梁诗人集团: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竟陵八友:

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诗歌创作是这个集团最重要的文学活动,特点是集体赋诗、有时带有竞赛的意味、场面十分热烈)

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过重要促进作用。

萧纲文学集团的形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为晋安王居藩时期和入主东宫为太子时期。

宫体诗到了南朝梁、陈之世便达到了高潮。

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为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艺术特点是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作用与影响:

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魏晋文坛

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

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

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

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其论辩文多涉及当时重要的玄学论题。

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

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

①永明声律说兴起;②文笔之辨的深入;③不拘常体的呼声增多。

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表现在:

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和出现了诗体赋。

这反映在江淹、任昉、庾信、徐陵等人的创作中。

南朝的写景文也取得很大成就,以丘迟、吴均、陶弘景为代表。

《水经注》:

1、《水经注》产生与北方,但对东晋以后南方地方志广泛参考和吸取,并不以南方为鸿沟,体现出大一统的理念。

2、《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3、《水经注》对山水的记叙描写尽自然之趣,文学意识浓厚,文风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

1、《洛阳伽蓝记》是现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它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的有条不紊。

2、《洛阳伽蓝记》记叙塔寺,笔端带有感情,有对古都伽蓝往昔的怀念,有对北魏皇族间的豪奢与贪欲的揭露。

全书善于使用整齐的笔法,以四言为主,间有四六骈句,同时又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中国小说的起源:

①神话传说;②寓言故事;③史传。

魏晋南北朝是小说的兴盛期,这一时期主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王琰《冥祥记》,沈约《俗说》,殷芸《小说》等作品。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遗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面貌)。

志怪小说兴盛背景:

宗教迷信思想盛行。

内容:

①地理博物;②鬼神怪异;③佛法灵异。

志人小说兴盛背景:

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风气盛行。

内容:

①笑话;②野史;③遗闻轶事。

艺术特点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没有艺术的想象力和细节的描写。

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

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

在小说的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

《世说新语》编篡者:

刘义庆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鲁迅概括《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为: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写人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机智和幽默。

唐代文学

特点:

1.儒、释、道的融合:

儒,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充满理性色彩。

反映现实、干预现实。

释,使文学有了缜密的肌理与空灵的气象;佛教文学的叙事和繁富。

道,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瑰丽的内容。

(儒、释、道合流,代表是禅宗——中国化了的佛教。

)2.多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唐诗繁荣的标志:

1、作品多。

2、作家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

3、风格多样。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韩孟诗派等)。

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从诗歌内容种类来看,有题画诗、评文诗、纪游诗、史诗、哲理诗、寓言诗、赋体诗、叙事诗,等等)。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皆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

7、影响深远(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

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

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初唐)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

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

唐传奇:

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

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

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晚唐的温庭筠才专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

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

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

贞观诗人的文学主张:

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余地。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反对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2)他们的诗歌创作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隋代文学

过渡性:

历时短暂,难以形成明显的文风。

文学处于发展过渡中,六朝文风的余响未绝;而唐代文质彬彬之文风又未形成。

奠基性:

政治:

科举制度的确立。

经济:

大运河的开通。

文化:

南北书面音韵的统一;南北文学成果的汇聚;南北文风的融合。

盛唐山水诗

繁盛原因:

1、隐逸之风。

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

2、漫游之风。

南北名山大川为主。

3、贬谪。

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4、佛道盛行。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5、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

王维与孟浩然诗歌比较:

【王】题材广泛,【孟】狭窄,绝大多数是山水田园诗;【王】丰韵生动,【孟】质朴简淡;【王】自觉地以画法入诗,【孟】重在诗境。

王维比孟浩然以画入诗的自觉性更强。

如《田园乐》与《春晓》相比:

红桃复含宿雨,绿柳犹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东阳《麓堂诗话》: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王孟山水诗与“盛唐气象“:

王孟山水诗虽然与隐逸有关,但他们的隐与魏晋南北朝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他们笔下的景物与人是亲切和美的融合,常透露着时代安适康乐的气息。

他们诗中的意象是明朗的,或壮美、或优美。

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盛唐边塞诗

繁盛原因:

1、国力强大,战事频繁2、尚武之风与文人建功立业的追求3、唐代文人的入幕风气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时代色彩:

(1)总体风貌:

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

(2)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

分类:

1.战士之歌,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

2.军幕文士之歌,是被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

高适边塞诗特点:

1、内容上以反映边塞战斗场面和边塞生活风貌为主。

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而重在发议论。

2、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

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

3、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诗歌形象、生动。

4、悲壮苍凉的风格。

高适诗歌艺术特点:

高适诗在体裁上,大部分是古诗。

律诗中七律七首,绝句十九首。

最为擅长的是七言歌行体。

一是其诗是真情流露,意胜于辞。

二是其诗率直无隐,不假雕饰,且往往采用写实手法,不多作夸张;三是其诗不常采用寓情于景的方法,而是多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

四是诗句多经提炼加工,具有概括性。

五是诗歌语言质朴有力、刚健、明朗,在风格上以悲壮慷慨为特色。

岑参边塞诗特点:

诗中着重表现的是西北边陲奇异的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诗人以热烈乐观的情绪去观照边塞景物,因而不仅使边塞没有了荒凉之感,反而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

这种将边塞风光与生活写得充满神奇壮烈与豪迈乐观,正是岑参的独特个性所在。

岑参诗歌艺术特点:

第一、岑参诗歌的感情炽热,它抒写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爱国精神,因而形成了壮阔雄伟,大气磅礴的风格。

第二、岑诗奇特峭拔,“度越常情“,形成形象鲜明,令人惊异的艺术特征。

第三、岑诗除了奇、壮之外,还有“丽”的特点。

第四、在体裁上,岑参的边塞诗以七言行歌见长,句式富于变化,音节悲凉宏亮。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共同点:

二人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而著称;二人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不同点:

一是由于二人生活经历与个性的不同,二人在风格上有细微的差异。

高适诗雄浑悲壮,而岑诗则雄奇壮丽。

二是高诗写法上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三是高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可称之现实主义。

岑诗则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是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高诗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