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19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学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1-3小题每题2分,4-17小题每题3分。

共48分。

在每小题后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承袭的是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而不是宗法制度,因此A项错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说明阻碍封建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政治统治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C项错误;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与传统科技的关系,材料未体现,因此D项错误。

点睛:

宗法制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被打破,但是宗法观念却得以保留。

宗法观念讲究血缘亲疏,成为封建政治落后的重要原因。

2.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说明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特点,C项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科举制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

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

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

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

此等各无专事”可以判断出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故本题选择B项;A中“以满制汉”不符合题意;C是军机处的设立;D中完善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措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

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

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4.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

这造成的影响是

A.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形成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

C.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D.王权不断强化势必导致君主专制

【答案】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5.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

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

因此可知C项正确;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错误。

6.“反对党必须对国家履行极为重要的政治职责。

它必须扮演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者和拥护者、大臣行动的检查者、大臣失职做法和不端行为的告发者的角色,并作为民族的领导者反对大臣的议案和试图把他们赶出政府”。

(贝蒂《英国政党一文件和评论》)以上材料认为英国的反对党的作用是

A.监督政府

B.掌控议会

C.组织内阁

D.支持国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它必须扮演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者和拥护者、大臣行动的检查者、大臣失职做法和不端行为的告发者的角色”可知,英国反对党的作用是监督政府,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掌控议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英国内阁是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织,而不是反对党组织内阁,故C项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国家的象征,材料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必须扮演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者和拥护者、大臣行动的检查者、大臣失职做法和不端行为的告发者的角色”,紧密结合关键信息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7.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

”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之后的德意志

【答案】A

..................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8.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

普鲁上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

A.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

B.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

C.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D.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可知,德国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加强中央权力,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反映了帝国法律的权威性,但不能说明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紧密结合关键信息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9.史家认为:

“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巴黎工人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

B.经济水平没有达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巴黎公社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D.无产阶级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发展不够充分,材料中“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故A、C和D错误。

10.《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郭士立1831至1833年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

这三次航行的经历,使得他深切地感到,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

C.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偏见

D.在华进行文化精神渗透

【答案】D

【解析】根据“曾三次进入中国沿海诸省搜集政治、军事和商业情报,并向沿岸居民散发大量宗教宣传品”“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表明郭士立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进行文化精神渗透,D正确;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表明该报本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排除A;该报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外国人的利益,不是推进中国人思想近代化,B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1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12.学者胡适曾说:

“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

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

……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

”胡适的中心观点是

A.国共两党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实难救国

B.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

C.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务实的“实业救国”论才是理性爱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中胡适主张求学,反对罢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与国共合作无关,A项错误;材料胡适认为“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体现了胡适认为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的观点,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胡适反对群众暴力,更没有涉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项。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评价

13.“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

”该宣言发表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背景,故A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BCD三项。

14.1923年陈独秀指出: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

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瞿秋白在同年提出:

中国“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

”的民族运动陈、瞿二人的共同主张是

A.改组国民党以进行民族革命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

D.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陈独秀“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可知,陈独秀认为联合无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瞿秋白“最易于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可知,瞿秋白认为无产阶级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进行民族革命,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组国民党”“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排除ACD。

1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

“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

”这段材料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

”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项;A中转折点夸大作用;C没有体现主战场作用;D中正面战场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6.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

“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

……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打击。

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富有弹性之战法”指游击战

B.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

C.游击战成为抗战唯一作战方式

D.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提及“民国二十八年冬”即1939年,“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可见抗战期间的游击战的贡献,A项正确;材料提及“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即研究游击战战术的优势,但以“歼敌寇为要”,B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游击战,但不是唯一的作战方式,C项排除;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

17.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

这说明戴高乐

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是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他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不是为了建立联邦一体化或者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是为了与美苏争霸划清界限,保持欧洲或者说法国的独立地位。

所以该思想认识站在法国的立场上,属于民族主义的结果。

选择A项;B项与题意不符,因此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在题中没有体现,因此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此时仍未形成,因此D项错误。

点睛: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

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

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

共52分)

18.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列举清时期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近代中国(1840-1919年)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

并指出新中国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

【答案】

(1)说明:

清朝设军机处(或军机房或总理处)。

清朝中枢权力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其总揽军政大权,实现绝对君权。

(2)概述:

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3)事例:

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1)说明:

根据所学清朝设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解答。

(2)概述:

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3)事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史实即可,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形式:

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

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①时间长;②具有广泛的参与性;③斗争方式多样;④受国际形势影响;⑤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

(2)内涵:

①忧患意识;②反抗精神;③爱国精神;④自强不息。

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②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③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解析】

(1)特点:

根据材料可从时间长、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斗争方式多样、受国际形势影响、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等方面分析总结。

(2)内涵:

根据“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分析得出忧患意识、反抗精神、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

影响:

根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得出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根据“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根据“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得出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20.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審、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清末立宪运动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謇等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推进现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1)思想:

依法行政(或法治);反对为一时之需,损害国家主权。

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否定了皇权、等级思想,促进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教育上推行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培养公民意识。

(2)成就: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宪法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解析】

(1)思想:

根据“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概括得出依法行政(或法治);反对为一时之需,损害国家主权。

评价:

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总结回答,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

否定了皇权、等级思想,促进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教育上:

推行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培养公民意识。

(2)成就:

根据“刘少奇追悼大会”得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得出健全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农民选举村级委员会”得出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根据“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纪念”得出增强宪法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