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次三水拉练事故的几点反思.docx
《对两次三水拉练事故的几点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两次三水拉练事故的几点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两次三水拉练事故的几点反思
对两次三水拉练事故的几点反思
周六下午,就在我为第二天的水三拉练准备物资的时候,接到了沙漠的电话,三水线上出事了!
我震惊之下,也深感绝望,因为我知道三水线上发生意外意味着什么,因为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三水救援的惨烈,夜里,得知老远兄弟就这样走了,这让我悲愤,伤感,郁闷,心痛,心乱如麻。
为什么?
如果上天非要给越来越热的户外运动泼一瓢冷水的话,如果一定要让众多驴友清醒认识户外运动的风险的话,如果就是要我们对自身的能力和极限有所认识的话,为什么要以夺去两个年轻生命的方式,为什么要以眼睁睁看着队友生命流逝的方式,为什么要以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令人痛不欲生的方式,这种方式,太残酷,太惨痛,太沉重,残酷到让人无法接受,惨痛到让人无法呼吸,沉重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已经无法承受。
我们无法承受死者临走前所遭受的痛苦折磨,我们无法承受死者家人所面临的身心巨创,我们无法承受面对死神无助无奈的绝望和凄惨,这一切,与我们早先激情飞扬的初衷,相差何止地狱天堂!
然而,剧痛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逝者已矣,身后事,家人的安抚善后,队友的心理恢复,不是我这里所能够一一尽述的,我想说的,是这几天来,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反思一:
拉练是否可行——由于涉及目前的敏感问题,暂不做展开。
大家想必各有想法。
反思二:
三水拉练的弊端,强制结伴的必要性
三水拉练,按照书生的话说:
“我个人认为三水线其实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拉练线路,是为了拉练体能,为了有更高更大远行目的的山友的拉练线路,”它有别于真正的户外远行,有别于深圳或周边地区的登山徒步,更像是日常的大强度训练,只是地方是在深惠交接的偏僻山岭。
由于队员在体能速度上下坡能力方面的差异,无法有效的保持队形,因此在长期以来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队形松散,个人按照自己节奏行进的惯例,这一点,没有经历过三水或者外地的户外爱好者无法了解。
但有经验的组织者,会根据队员的能力,安排前后中队的领队和协作,控制节奏和队形,实在是队形拉得太开了,也会要求能力相若的队员结伴前进,以应付突发意外。
很多走过三水的人,只知道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知道其中领队和协作的安排的深意,自己带队的时候,就有可能安排失当。
我个人觉得,这是三水拉练最大的弊端之一。
(另外的弊端就是地处偏僻,信号很差,救援无法及时到位;还有就是环境相对恶劣)白云石/老远两次意外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由于节奏的控制不当,以及没有合理结伴,意外发生时无法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去年12·26日,白云石所在的组走三水,领队第一次走全程三水,一味猛冲猛打,带着整个队伍高速前进,收队2点半钟前后已经到了金龟村附近,这样的速度,对新人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加之白云石在队伍中与其他队友完全不熟悉,一直都是一个人猛追前队,发生意外后几分钟才被发现,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7·16事件中,老远发生意外的时候,与之相邻的队友均不知情,如果是严重中暑的话,最佳营救的时机就在伤者昏倒的十分钟之内,而红鸟和队友找到老远的时候,已经是差不多半个小时以后了!
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活动中,即使是路线简明的情况下,必须强制结伴。
行进距离的标准,以5-10分钟的距离为极限,便于互相照应。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对白云石事件总结得不够深入,是造成悲剧再度发生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连梦想这样的头驴都自认无法安排得比红鸟更好,那是因为他在相信队友的同时,忽略了概率。
如果,三水线还这样走下去,概率迟早还会再发生!
反思三:
救援机制的构成
历次救援经历告诉我们,伤者以及伤者的的队友才是救援机制的核心。
其次,是专业准专业的山野救援队伍,最次才是政府救援机构。
如果是外伤,伤者本人的自救和队友的支援最终导致获救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是类似白云石、老远这样的昏迷状态,或者严重溺水,失温,等等,伤者的队友是事故的目击者和能够有效施救的首选。
要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就必须和死神抢时间,需要随行队员中有人能够有比较全面的户外救援知识技能,准确判断伤情,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尽快使伤者恢复神智。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广泛普及户外救援和紧急救助常识,仅靠一年一两次一二百人次的讲座和小团体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应该以此为契机,以运动的方式宁左勿右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普及,首先是意识方面的普及,比如:
出一套或几套试题,要求大家做题,可以请相关人员出选择题,以调查程序的方式广泛散发。
白云石的事故中,如果知道他是由于跌倒而不是中暑昏迷,就不会在金龟村那里耽误了超过两个小时才开始搬运伤员下山,因为当时距离金龟村下撤点只有两个山头,而且同行的队伍里有足够的绳索和设备搭设担架。
(当然这也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了)而老远的伤情如果是中暑及时发现而且处理得当的话,也许还可能有奇迹发生。
磨房专业救援队伍的组建,已经多次提上日程,但具体进展如何,仍不为大众所知。
而且不够广泛,由于不可能各个救援人员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所以应该建立救援组轮值制度,就必须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救援队伍,能够有人员、车辆、装备等等可以处于轮值状态,以较快应付突发事件。
政府救援机构,磨房有不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或者朋友是医疗或者军警方面的人,应尽快建立龙岗区主要医院的紧急联系人或军警部门的联系人,加快反应速度,缩短救援时间。
此外,山野标识的建立与完善,也与救援机制息息相关,应尽快提上日程。
救援基金的建立。
尽快建立山野救援基金,依靠大家平时的积累,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山野危机。
反思四:
循序渐进,还是循序渐进
在强调驴友个人体能、速度、负重、经验、技能诸方面必须循序渐进的同时,对头驴的培养和引导也应循序渐进。
虽然这方面也是有一个大致的规范,但过于粗线条和缺乏指导依据。
对于标准级以上约伴头驴加以限制和规范指导,按照活动的强度和难度逐级授权,比如,只能够进行标准+活动的约伴头驴,必须在队伍中有推荐头驴才能够进行挑战级活动的约伴等等,仅仅是走过挑战级未必是能够胜任挑战级活动的领队的。
反思五:
活动分级标准的深入及磨房发展方向的探讨
磨房的鲤标已经适用了几年,现在仅仅是应用了其中的里程参数(部分是强度参数,平衡力参数不明显),现在看起来,这样一个粗略的指标体系,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必须加以考虑,比如,雨后或小雨溯溪,气温因素影响下活动强度变化更加明显,应该予以调整。
此外,磨房活动在专业性(徒步登山以及其他专业户外运动)和普及性(休闲、纯自助旅游)两个方向的发展越来越极端,有必要实施界定,一刀切或者一锅炖的方式都日益显得无以为继了。
——具体的方式我也没有太好的想法。
但自助游显然已经成为磨房的一个品牌,而专业化方向却日益成为磨房为人诟病的一个弱点了。
反思六:
安全与自助
磨房一再强调的安全、自助,我个人始终都认为自助才是第一位的。
自助才是安全的基础,个人和队伍的自助才是降低户外风险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个人理解的广义自助内容,在以前的作业中也有所表述:
1、理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和队伍,在活动中,理性的思考和参与,这是一个驴友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了解自己,了解山野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了解自己的装备所适合的线路,这是理性的选择的基础;了解活动的内容和难度,做好足够的心理和体能和技能方面的准备,这是理性的参与的前提;选择合适的领队和队友,真诚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对自己,对大家,无疑都是件快乐的事,这是理性的参与的一个方面;活动中,尽量按照自己的节奏,发挥自己的能量,在关键时刻,勤思考,不盲从,不特立独行,不张皇失措。
科学地控制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尽可能的保留20%—30%的体能,用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每个队员的理性思考和参与,是活动安全的根本保障!
2、本分: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对活动成功最大的贡献
这是我在长距离拉练过程中得到的体会,作为队伍的一分子,能够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经常作为队伍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的时候,我能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住节奏,就是对活动成功的贡献了。
3、负责:
负责的走路,负责的做事,负责的说话
去年5·1那天走桃花源,近30人的队伍走那段滚石坡,脚下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我知道,每踩到一块滚石,就是对下面的队友生命的威胁。
在山野,走好自己的路,尽可能的避免受伤或伤及他人,就是负责的走路;做事的时候,有头有尾,清晰明确,利索果断,别唱个歌人家就找不到你了,就是负责的做事;在讨论行程或作决定的时候,缜密的思考,友善的说话,不赌气,不狭隘,对事不对人,不伤及团结,就是负责的说话。
下面的内容其实都很明确,我觉得没什么值得展开的,就不罗嗦了。
4、自助:
天助自助者(这里活动过程中的自助,是狭义的自助了)
无须赘述。
5、不自私:
自助不等于自私,该奉献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
6、坚强:
完成任务需要坚强,面对困难需要坚强,感染队友需要坚强,勇敢下撤需要坚强
7、快乐:
以上的都太沉闷了,最重要的,享受户外,快乐,健康,让你的快乐感染每一个人
当然,当时我并没有太多到意识到个人身体状态的控制,所以把它添加到理性的部分里面了。
我自己觉得,个人的自助方面,应该讲述得差不多了。
队伍的自助,包括合理的人员安排,装备的使用,队形,包括结组的安排,节奏的控制,头驴的控制力和亲和力等等,同样,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留有余地,以应付危机的发生。
以往的经历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教训是深刻的,但面对未来,我们仍需坚强,也只能坚强起来。
反思过后,我希望,磨房的户外活动,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能够真正成为普及安全户外理念的一个驴友家园。
以上内容,因为涉及部分敏感话题,我个人认为,我所陈述的还是相对客观的,所以并不怕口水和拍砖,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的分析两次事故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片面的追究责任和人身攻击。
谢谢!
(本文来自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