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458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docx

小偏方轻松击退病毒

前言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不但在历史上名医辈出,在民间也大量流传着珍贵的偏方、秘方。

例如一颗葱、一头蒜就可治病;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这些偏方、秘方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甚至很多偏方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以致于西医拍案称奇,如非亲眼所见,好像天方夜谭,使西医不得不承认中医之伟大以及中国偏方之神奇妙用。

这些偏方、秘方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苦苦探索,它不仅是众多医家心血的结晶,更是造福广大人民的巨大财富。

有人说中医药是国粹,更有人认为民间偏方、秘方是“国宝”。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将我们祖先留下的“国宝”保护完好,将中国传统医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济世救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汇集了祖传秘方、验方,老中医献出的秘方,以及收集民间有效偏方的祖传五代抄本公之于众,这些秘方、偏方取材方便、经济实用、疗效可靠,有些有显效,甚至是特效,非常适合广大百姓,尤其是医疗不便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山区群众应用,同时也可供方药专职人员研究。

  

第一章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人类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甲型流感除散发外,还可以暴发流行;乙型和丙型流感一般仅为散发或小流行。

流感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发生在冬季,而南方主要在夏季和冬季。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一般病程短,通常为自限性。

婴幼儿、老年及免疫力低下者则可并发肺炎等并发症,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该病潜伏期6小时至4日。

因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所以应注意隔离并处理好病人的痰。

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公共场合或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临床表现:

  

(一)呼吸道症状:

鼻塞、流涕、咽部干痒疼痛、咳嗽等。

  

(二)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典型者突发高热,畏寒寒战,体温常高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

发热多于1~2日达高峰,3~4日内消退,乏力可持续1~2周。

  (三)肺部并发症:

主要有三种类型:

1.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临床上高热持续不退,伴阵咳、气短、发绀、血痰等症状;从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

2.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

临床特点与一般细菌肺炎同。

可于起病2~4日后病情加重,高热伴寒战,咳黄脓痰。

从痰液中能检出致病菌。

3.流感病毒及细菌性肺炎,病初表现为病毒肺炎,1~2日内出现寒颤、高热、咯痰、胸痛及肺实变体征等细菌性肺炎症状。

除流感抗体升高外,也可以从痰液中找到致病菌。

  (四)肺外并发症:

主要包括1.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2.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肌痛、肌无力。

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3.Reye综合征,主要见于儿童,在流感发病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嗜睡、惊厥及至昏迷,同时有肝功能异常。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一般不增高,中性粒细胞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其它:

根据细胞学、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确诊。

  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每首方剂功用中不再重复说明。

  一、预防流感

  【方一】贯众

  【来源】民间。

  【组成】贯众10~15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现代研究证明贯众对流感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2~4次。

也可用于预防感冒。

  【方二】贯众甘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贯众9克,甘草3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贯众、甘草清热解毒。

贯众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二者连用可预防流感。

  【用法】加水适量,煎15分钟,趁热服。

连服三至四天,儿童减半。

  【方三】白萝卜

  【来源】民间。

  【组成】白萝卜250克,醋适量

  【主治】预防流感,也可用于预防感冒。

  【方解】白萝卜辛、甘、凉。

入肺、胃经。

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维生素D和C、多种氨基酸、香豆酸、咖啡酸等成分,具有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等功效。

醋,酸、苦,温。

入肝、胃经。

含醋酸、琥珀酸、草酸、糖类、氨基酸等,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疗疮的功效,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用法】白萝卜洗净,切丝,加醋适量调匀,腌渍2小时左右,当菜下饭(或分数次食之)。

每日可食1~2次,连用3~5天。

  【方四】野菊鱼腥草方

  【来源】民间。

  【组成】野菊花15克,鱼腥草10克,银花藤10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野菊花苦寒清泄,味辛发散,长于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凡热毒诸证及肝热目疾多可选用。

鱼腥草含鱼腥草素、挥发油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煎剂有抗病毒、镇痛、镇咳、止血、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银花藤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服3次。

  【方五】板蓝根煎

  【来源】民间。

  【组成】板蓝根18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板蓝根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

善治热毒致大头瘟毒、头面红肿、咽喉肿痛等。

板蓝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并具抗内毒素、抗癌作用,板蓝根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三天为一个疗程。

  【方六】葱白煎

  【来源】民间。

  【组成】葱白三根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葱为百合种植物,辛,温。

入肺、胃经。

含有挥发油、维生素、烟酸、钙、磷、铁等。

有发汗解表,驱虫,解毒等作用。

用于风寒感冒,乳痈,疮肿等。

  【用法】水煎服,连服三天。

葱白榨取汁,滴入鼻孔,每日一次,每次二至三滴,可预防感冒。

  【方七】苏薄藿香汤

  【来源】民间。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各3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现代研究表明,苏叶煎剂或浸剂有解热、抗菌作用。

能减少支气管粘膜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

薄荷全草含挥发油(薄荷油),有抑制病毒及多种细菌、驱虫、祛痰作用。

藿香对多种致病性真菌、钩端螺旋体、鼻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藿香油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用法】水煎服,连服三天。

  【方八】薄荷芦根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薄荷10克,芦根30克

  【功用】辛凉解表,利咽。

  【主治】预防流感。

适宜于外感风热,咽干口燥,而有感冒征兆者。

  【用法】先煎芦根,约15分钟后,再入薄荷煎5分钟即可。

代茶,频频饮服。

  【按】芦根所含多糖有免疫促进作用及显著的抗癌活性。

芦根体外实验对β-溶血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还有镇静、镇吐及溶解胆结石等作用。

  【方九】马鞭草方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鲜马鞭草30克,羌活15克,青篙30克

  【加减】如咽痛加桔梗15克。

  【主治】预防流感、感冒。

  【用法】水煎浓汁2小杯。

分2次服,连服2~3天。

  【按】马鞭草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等功效。

本品的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镇痛、镇咳作用,本品还能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解热。

  【方十】苦瓜汤

  【来源】民间。

  【组成】苦瓜50~100克

  【功用】预防流感。

  【方解】苦瓜,苦,寒。

入心、脾、胃经。

含苦瓜甙、多种氨基酸、半乳糖醛酸等,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作用。

  【用法】将苦瓜洗净、切片,水煮,开锅5分钟后,食瓜喝汤。

每日1次,连用3~5日。

  【方十一】大蒜汁

  【来源】民间。

  【组成】大蒜适量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大蒜有解毒杀虫,止咳祛痰,通窍等作用。

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病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杀灭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及滴虫等。

此外,大蒜还有抗肿瘤作用。

  【用法】大蒜捣汁,用棉棒蘸汁,涂抹鼻孔。

每日3次。

  二、风寒束表

  【方十二】败毒散(又名人参败毒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9克,甘草5克

  【加减】用于疮病初起,去人参,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风毒瘾疹,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除湿。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另常用于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属风寒夹湿者。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助羌、独活散外邪,除疼痛。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以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发散风寒,薄荷透散郁热。

佐人参大补脾肺之气,兼生津,扶正驱邪且散中有补。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入生姜、薄荷煎。

  【注意事项】本方适宜治疗体质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病证。

本方为辛温香燥之剂,外感风热、邪已入里化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

  【方十三】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荨麻疹、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皮肤痈、疖、急性菌痢、眼睑炎等。

  【方解】本方比败毒散少人参、生姜、薄荷,而多荆芥、防风。

两方之功效大致相同,但本方祛风寒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败毒散则适用于正气不足,而感受风寒挟湿者。

  【用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该方辛温解表药物较多,散邪能力较强,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证情较重而体质不虚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迁延等特点。

临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特征,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多见。

一般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以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危害性最大。

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黄疸型肝炎属“黄疸”范畴;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多属“胁痛”、“湿阻”、“癥积”等范畴;而重症肝炎多属“急黄”范畴。

  一、急性肝炎

  【方一】保肝汤

  【来源】杨德祥,等。

甘肃中医,1995,

(2)。

  【组成】茵陈30~60克,连翘15~18克,蒲公英、葛根、苍术、川厚朴、郁金、丹参各15克,柴胡10~15克,白芍、板蓝根各12克,当归、白术、茯苓各10克,升麻6~10克,甘草6克

  【加减】黄疸重者加赤芍、生大黄;胁肋胀痛者加青皮、金钱草;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竹茹;腹胀满者加莱菔子、枳壳;HBsAg加蚤休、虎杖。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毒邪壅结中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疗效】据报道以本方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9%。

其中20例HBsAg阳性者,治疗2个月后复查,转阴者7例。

  【方二】板芩汤

  【来源】《传染病证治从新》

  【组成】板蓝根60克,黄芩3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热毒蕴结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按】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现代研究证明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力,抗内毒素等作用。

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

  【方三】茵陈金钱草玉米须粥

  【来源】《小儿常见食疗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大米一把,白糖适量

  【功用】清热利胆,利尿退黄。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伴发热,巩膜皮肤黄染,尿如浓茶色。

  【用法】将茵陈、金钱草、玉米须一起入锅,加水3碗,煎煮30分钟,滤掉药渣。

大米淘净,加入药液中,继续加热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味。

每日1剂,分2次吃完,连服数日,至黄染消退。

也可单用玉米须煎汤,代茶水饮服。

  【按】茵陈具有清利湿热,退黄疸功效。

现代药理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病毒等作用。

  【方四】五味子肝炎方

  【来源】《偏方巧治指南》

  【组成】五味子90克(以北五味子最佳)

  【主治】急慢性肝炎均可用。

  【用法】五味子烘干研为细末。

每次服3克(儿童1~2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该方对降低转氨酶疗效甚佳。

为防止转氨酶下降后因停药过早引起回升,一般应在转氨酶恢复2~4周后方可停药。

  【按】现代研究五味子能促进肝糖元生成,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肝脏,有抗溃疡及应激,抗病毒,抑菌等作用。

  【方五】大小蓟方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大、小蓟鲜草适量

  【主治】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用法】捣烂绞汁,温后服之,每次1小杯。

  【按】大、小蓟均具有抗菌,止血等作用。

  【方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20克,梓白皮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姜、枣为引

  【功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证属太阳寒邪未去,阳明湿热,内蒸肝胆,胆汁溢泛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七】茵陈蒿汤加味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茵陈30~60克,山桅10克,生大黄6~10克(后下),黄柏10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金钱草30~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田基黄40克

  【加减】呕吐明显加竹茹10克、黄连5克;热盛口渴甚者,加鲜石斛、鲜芦根各30~60克(无鲜品可用干品30克代替);胁部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各6~10克;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各6~10克;纳呆者加炒谷、麦芽各15~3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郁蒸。

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

  【方八】鲜车前草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鲜车前草

  【主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捣烂采取自然汁数碗,日夜频服。

  【按】鲜车前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

  【方九】茵陈五苓散加减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茵陈30~45克,茯苓、猪苓各30克,泽泻、车前子、白术各15克,薏苡仁、大腹皮各25克,厚朴、枳壳各10克,柴胡6~9克,炒谷、麦芽各20克,

  【加减】湿重苔白腻者,加苍术、白蔻仁各10克;肝区疼痛较明显者,加白芍15克、香附或川楝子10克、延胡索8克。

  【功用】利湿清热,理气健脾。

  【主治】湿热气滞。

身目发黄但不甚鲜明或较暗淡,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口不渴或渴欲热饮,纳呆,胸脘痞闷,恶心,食后腹胀,大便溏泻,右胁胀痛,舌苔腻或淡黄,脉濡稍数。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十】解毒退黄汤

  【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组成】青篙尖,茯苓、鸡内金各5克,半夏、山豆根、川楝子、甘草各3克,板蓝根8克,怀山药、白茅根各12克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

  【主治】适用于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年龄在6岁以上者可酌加用量。

  【按】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有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促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的作用。

  【方十一】青蒿茵芦茶

  【来源】《药茶治百病》

  【组成】青蒿60克,茵陈30克,芦根45克

  【功用】清热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将上3味药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饮。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也常感染青年。

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为特征。

本病为全身性疾病,通常累及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肾、心等多种器官,引起胰腺炎、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预后良好。

但并发严重的脑膜炎、脑炎、肾炎、心肌炎等,预后欠佳。

患本病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用减毒活疫苗进行自动免疫,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措施。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鸬鹚瘟”、“衬耳风”等,属温毒范畴。

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普济消毒饮加减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黄连5克,夏枯草、黄芩、连翘、玄参、牛蒡子各10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马勃3克(包),大黄6克(后下)

  【加减】热毒较甚,加大青叶、银花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神志模糊或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痉厥者加服紫雪丹1.5克(另吞);睾丸肿痛者,加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龙胆草6克;腮肿坚硬而色不红者,加昆布、海藻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主治】热毒蕴结,高热头痛,腮腺肿痛明显,咀嚼吞服困难,口渴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二】赤小豆鸡蛋清方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赤小豆70粒,鸡蛋清1个

  【主治】痄腮肿痛。

  【用法】将赤小豆捣碎为末,用鸡蛋清(或白水)调和成糊状,敷于患处。

  【按】赤小豆善利水除湿,解毒消肿。

《神农本草经》云其“排痈肿脓血。

”《小品方》记载“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

或加芙蓉叶末尤妙”。

  【方三】韭菜外敷方

  【来源】《民间偏方秘方精选》

  【组成】韭菜500克,盐少许

  【主治】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将韭菜捣烂,拧取汁加入盐,调和均匀,分成3份,抹在患处,干后再换,一二日即愈。

  【按】韭菜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叶。

又名壮阳草、起阳草、长生韭、扁菜、草钟乳。

辛,温。

入肝、胃、肾经。

含硫化物、挥发油、甙类、蛋白质、维生素等。

功能温中行气,解毒,散瘀,补虚益阳。

  【方四】威灵仙食醋方

  【来源】《实用单方验方大全》

  【组成】威灵仙20克,食醋8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煎沸后倒出一半,待冷后外涂患处,其余另加水200克,再煎沸后分2次内服。

  【疗效】般用药1~3次即可痊愈。

  【按】现代药理研究威灵仙有镇痛、抗菌等作用。

  【方五】蒲蓝煎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水煎三次分服。

每日1剂,连服三日。

  【方六】泥鳅外敷方

  【来源】民间。

  【组成】泥鳅2~3条,白砂糖适量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取活泥鳅洗净泥沙,放入干净的盆内,加白糖撒满泥鳅全身,待渗出粘液后,取其粘液,外涂患处,一日数次。

或浸泡3小时后,捣烂外敷,一日三次。

  【疗效】一般当即病止肿消,不出3日即愈。

  【按】泥鳅为鳅科动物泥鳅的肉或全体。

甘,平;入脾、肺经。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烟酸等,有补中壮阳,清热利湿的功效。

  【方七】赤豆黄黛膏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

  【组成】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先将赤小豆、大黄研为细末,再与青黛粉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

取上药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翅羽)蘸药涂两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方八】紫菜箩卜汤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

  【组成】白萝卜250克,紫菜15克,陈橘皮2小片

  【主治】痄腮热退,食欲不振,腮肿未消,睾丸肿胀,坠痛等症。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切丝,紫菜、陈橘皮剪碎,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出锅前可酌加食盐、调料少许,吃萝卜、紫菜,喝汤,每日2次。

  【按】白萝卜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生津解毒。

紫菜化痰软坚,利水除湿,利咽止咳。

陈橘皮开胃理气。

  【方九】大黄膏

  【来源】中医杂志,1989,30(3):

58。

  【组成】生大黄适量

  【主治】痄腮。

  【用法】将生大黄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时取大黄粉1.5~3克,加适量生理盐水调成软膏状,涂敷在纱布上,厚2~3毫米,面积与肿胀范围同,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若伴全身发热,可予解热镇痛药。

  【按】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泻火祛瘀。

大黄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广。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通过蚊子等叮咬而传播。

主要的传染源是猪,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

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征。

重症者可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高。

约5~20%的患者发生后遗症。

近年来因预防接种覆盖面积广泛,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

本病集中爆发少,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的“暑温”、“湿温”、“暑风”及“暑厥”等。

治疗原则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镇肝熄风,养阴扶正等法。

因暑多夹湿,有时应加入芳香化浊的药物。

下列方剂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板蓝根乙脑方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板蓝根12克

  【主治】此方用于预防乙脑。

  【用法】水煎服,1日3次。

  【方二】乙脑灵方

  【来源】徐新平,四川中医,2003,21(5):

4.

  【组成】大青叶、生石膏、板蓝根、金银花各15~30克,连翘10~20克,知母、淡竹叶各5~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伴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加淡豆豉、薄荷、香薷;湿重,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黄芩;苔黄腻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喉间痰鸣加贝母、天竺黄、竹沥;高热在40℃以上,加水牛角,主方中加重石膏用量;高热抽搐,加羚羊角1~3克,或加钩藤、蝉衣、地龙;昏迷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汤药中加九节菖蒲、郁金;舌转红绛,高热伤阴,加鲜生地、丹皮、玄参;出现呼吸衰竭之先兆,可用独参汤、六神丸等。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水煎服。

  【方三】清热通下方

  【来源】高雪琴,杨红生.中医研究,1998,11(5):

28.

  【组成】生石膏60~150克,生大黄10~15克,知母、麦冬、生地、钩藤、菖蒲各20克,连翘、二花各30克,竹叶、甘草各10克

  【加减】体温在39℃~40℃时,生石膏用60~90克,体温在40℃以上,大黄用至15克,生石膏90~150克,抽搐加羚羊角粉、地龙、蜈蚣,痰涎壅盛加胆南星、天竺黄。

昏迷者鼻饲安宫牛黄丸或静滴醒脑静针剂。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水煎服。

煎至500ml,热势鸱张,体温在40℃以上,不必拘泥于1日1剂。

  【注意事项】本方要运用得当,中病即止(大便通畅、热有出路)。

大黄用量应视患者年龄及体质强弱而定,若患者素有大便溏,或元气将脱,不适宜用大黄,以防气阴两伤。

  【方四】大青叶海金沙汤

  【来源】《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