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3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6蝙蝠和雷达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选编这篇课文,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仿生学、蝙蝠、雷达的了解并不多。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电教资源,展示仿生学方面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知疑”,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读后悟,通过画句子、圈重点词、画示意图等方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1.学会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教师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

导语: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种事物吗?

(学生答:

蝙蝠、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明确:

课题以一个“和”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蝙蝠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

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蝙蝠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

它由嘴发出频率高出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通过大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子、位置等。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接收的电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显示探测目标的影像,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

雷达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军事作战指挥、民用航行引导等。

仿生学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科学家们从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使________能够_________。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

会写的字:

使

学家

着苍

会认的字:

示敏

碍物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漆黑”是一个状态词,并且是一个多义词,然后分别出示乌黑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山洞的图片,使学生明白在前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颜色非常黑;在后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非常暗,没有光亮。

最后结合课文中的这句话,可知“漆黑”在这里应为第二个意思。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预设: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出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生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而加深印象。

(3)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预设:

分别出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横七竖八”的含义。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预设:

超声波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

超声波声波的一种,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

它同声波一样,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食物。

3.指导词语归类。

◆拟声:

隆隆啾啾咕咕叽叽呱呱

◆带数字的:

横七竖八五颜六色颠三倒四吆五喝六成千上万一五一十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

(嘴和耳朵;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

(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预设: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________。

______能发出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_______,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

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飞行的奥秘。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那么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

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小结: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生字开始,掌握了字音、重点字的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课下一定要多复习,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能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单;______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关于仿生学、超声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_______针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问题示例

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吗?

C.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行原理的?

D.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

E.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种关系的?

……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1.把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

2.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1.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雷达飞蛾蚊子即使灵巧敏锐科学系鞋带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研究推进模仿天线无线电波显示驾驶员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

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引导学生回想常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

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

方法拓展: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等。

设问是其中的一种,常用于表示强调。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3)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