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docx
《小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小学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A等(27—30):
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B等(24—27):
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C等(18—24):
基本切题,思想健康,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
D等(18分以下):
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很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多。
其中:
错别字每个扣0.5分,扣足5分为止;标点错误每个扣0.5分,扣足3分为止;卷面太乱,字迹潦草酌扣1—2分。
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几种常见的语病类型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病是各种各样的,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
1、错别字造成的词不达意。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最普遍的语病莫过于错别字了。
一些同音字如“在”和“再”,“做”和“作”,“的”“地”“得”的用法经常被学生混淆,出现错误。
例:
老师细致的引导大大提高了我学习数学的性趣。
这段文字中的“性趣”应改为“兴趣”。
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错别字,是最为常见的语病,造成词不达意,有时还会如上例出现笑话。
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同音字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2、语序不当
词语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写作文时,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把词和词组成句子,这样才能清楚、准确地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语序不当的语病。
(1)、名词修饰语
如: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2)、动词修饰语
例: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例:
明天如果不下雨,我们就举行运动会。
“明天”应移到“如果”后。
3、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词语的搭配如果随心所欲,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生活逻辑进行组合,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这样造出的句子,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和阅读者欣赏、理解习惯的。
(1)、主谓搭配不当
如:
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这个句子的中心语是“眼睛”,和谓语“集中”不搭配,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如: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注视”和它的宾语“报告”不搭配,应该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英雄,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班会上,师生就班级管理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七月的春城,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这个句子的主语“春城”和宾语“季节”不搭配,可改为“春城的七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5)、状语和它的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此句中的状语“多么深刻”与其中心语“蕴含”不搭配,应改为“这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
4、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
想不到他这样就懂得尊敬老人。
“这样”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怎样”,说成“这么小的年纪”就清楚了。
(2)、有歧义
例如:
他请了几个班的干部参加中队会。
“几个”修饰“班”还是“干部”。
5、不合逻辑
句子通顺,意思表达完整清楚,不仅要合乎语法规则,也要合乎逻辑,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什么毛病,但是概念不清,判断或推理不当,这样的句子是不合逻辑的。
(1)、自相矛盾
例如:
今天的作业我都做完了,还剩一道应用题不会做。
既说“都”就不应该剩下没做的。
(2)、范围不清
例如: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玉米都成熟了。
“庄稼”包括“玉米”,应删去“玉米”
(3)、主客倒置
例如:
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应该是“我对集邮特别感兴趣。
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入手,多读,积累,勤练,提升他们的作文能力。
1、多读:
要写好作文,必须具有一定量的信息储备,而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读多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语言文字的规律等信息就会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当我们想把内心的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词语、句子就会以恰当的方式排列组合,经过重新排列组合的语言信息呈现在笔端,便成了书面语言。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多读,不断充实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库,等到作文训练时,写出的语言才正确、通顺。
2、积累:
文章源于积累。
(1)语言积累。
学生进入中年级后,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在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摘抄积累。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生活积累。
写好作文不但应有语言积累,而且还应有生活积累。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把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的并具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事物及时记录下来,甚至连学生的一个小小的爱好,经过正确引导都可以进行积累。
(3)写作方法积累。
写作方法的积累主要源于课内的阅读教学,因为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范文,这些文章材料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
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
另外,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概括能力。
在课外阅读时也要求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勤练:
读是吸收,写则是倾吐。
阅读是积累语言,写作则是运用语言。
当我们进入写作状态时,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库便激活了,里面的语言信息随时等候你的调遣。
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多写,写多了,对语言也就越发敏感了。
日记或周记是最简捷,最灵活,最经常的练笔形式.
总之,学生在作文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问题,其种类很多。
这些语病是学生在语文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各种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习作时运用的欠妥。
要想帮助学生慢慢改掉这些作文中的语病,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字词句的推敲和领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创造学习体验环境,使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的亲历中体验语文的修辞。
再者要精雕细琢作文批改环节,尽量让学生参与批改过程,形成批改意识,让学生慢慢形成用词用句反复推敲后再运用,这样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反复训练和批改中,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用词不当
说话、写文章要能够做到准确、鲜明、生动,首先必须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词语。
所谓用词恰当、准确,主要是指透彻的了解词义,以准确地处理所运用的词和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对词的意义不甚了了,似是而非,结果出现语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受到影响。
例如:
(1) 听了我的诉说,你一定会觉得南昌的变化很大吧?
(2) 南昌自从“创建花园城市”后,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3) 以前,那里是个寸草不生的荒地,创建花园城市后,大变样,……这跟以前比,真是差之千里。
(4) 现在我就带你们去领略领略我们的校园。
(5) 教室墙上安置了一个播音器,每次学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通过播音器来告诉我们。
例
(1)中的“诉说”是指带感情的陈述,用在这里不恰当,应改为“介绍”比较合适;例
(2)中的“惊天动地”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响亮,说明变化很大可以改用“翻天覆地”;例(3)表达的意思正好跟小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可以改为“以前跟现在比真是差之千里”,或者改成“这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例(4)“领略”用得不恰当,应改为“参观”才合适。
例(5)播音器应该用“安装”,“安置”用得不恰当。
三、词语间的关系处理不当
句子是由一个个的词语组成的,因此要把句子写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把句子中词语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好。
否则就容易出现各种语病。
小学生作文中这方面的语病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指代不明
一句话中当叙述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物时,有的要用代词,如果没有交待清楚这些代词的指代目标,就会使人读后难明其义。
例如:
严松和邓康是一对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复习功课。
这句话中的“他”指谁呢?
严松还是邓康?
因指代不明,无法理解。
可改成“严松经常帮助邓康”。
2、搭配不当
主要指一句话中一个词与相关联的另一个词,在意义上不能配合或违反语言习惯而造成的病句。
例如:
(1) 英雄城----南昌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随着南昌花园城市的建设,昔日荒芜杂乱的玉带河必定在英雄城里成为点缀的钻石。
(3) 早晨,柔和的太阳透过窗玻璃射进我们的教室。
(4) 我的母亲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例
(1)“进行”和“变化”不能搭配,应将“进行”改为“发生”。
例
(2)用“荒芜杂乱”来形容玉带河显然是不恰当的,可改为“又脏又臭”。
此外,“点缀”是一个动词它不能用来修饰名词“钻石”。
用“钻石”来形容玉带河也不恰当,可改为“必定成为点缀英雄城的一条玉带”。
例(3)“透过玻璃射进教室”的应是太阳光而不是太阳。
例(5)“母亲”可以和“伟大”搭配,但不能和“无微不至”搭配,可在“是无微不至”前加上“对我的关心”几个字。
3、重复啰嗦
这类语病在学生作文中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种情况:
(1)词语重复
例;A、哼,你这个无赖,你太欺人太甚了!
B、中间那个粉红色的最漂亮的那个四层教学楼是去年刚刚建成的,我们就是在这里学习的。
C、现在的青山湖大不一样了,早晨,那里有许多老人、青年、小孩在那里,练剑、跑步、散步等。
D、湖滨公园还有一个200个小灯组成的一个大灯。
E、以前青山湖是又脏又臭,过路的人走过去都要捏着鼻子走过去。
上述几个例句中都存在着词语重复的现象,可酌情删除其中一个。
(2)意思重复
例;A、昔日那臭气熏天的青山湖真是太臭了。
B、以前,我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是一个不好的坏习惯。
C、我们班功课最好,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是万钧。
例A中“臭气熏天”和“太臭了”意思重复,原句可改为“昔日的青山湖真是臭气熏天”。
例B中既然是“坏习惯”,肯定是“不好的”,难道还有好的“坏习惯”?
因此“不好”和“坏”两个词语可删去其中一个。
例C中“功课最好”也就是“成绩最优秀”,两个词意思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
(3)词语多余
例:
A、每当人们路过这里都要用鼻子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B、一打上课铃,我们立即在座位上坐好。
C、赵亮跑过来说“徐晨,刘老师叫你去一下办公室。
”听了赵亮说了之后,徐晨忙问:
“什么事儿?
”
这三个例句中加点的部分都是多余的,可删去。
4、分类不当
产生这类语病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把属于包含关系的词语看成是并列关系,放在同等位置上。
或者把不属于这一类的事物归为同一类事物,从而出现分类不当的毛病。
例如:
(1) 在动物园里,我看到了猴子、大象、老虎、狮子和东北虎等许多有趣的动物。
(2) 学校的操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器械,像单杠、双杠、爬竿和篮球场等。
例
(1)“东北虎”是“老虎”的一种,两者不能并列出现,可把“老虎”或“东北虎”删去。
例
(2)中“篮球场”不属于“体育运动器械”,分类不当,应删去“篮球场”。
四、词序颠倒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此语序的安排在汉语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例如“我们爱老师”这句话,如果把它的语序变动一下,说成“老师爱我们”、“爱老师我们”,……那么就把原来的意思改变了,或者变得不成话了。
小学生作文中的词序颠倒,主要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由于词语的位置错了,造成句子不通顺,意思含混不清。
例如:
(1) 我们西边的学校的一楼的办公室的窗户外有一排水龙头。
(2)春天到了,春姑娘给校园带来了绿色,显得白杨树更加生气勃勃。
(3)老师暂时叫我担任组长。
(4)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蓝球对我最感兴趣。
例
(1)是一个长句,有两处的词序颠倒了,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模糊不清。
原句应该这样表述:
“我们学校西边的办公室一楼的窗户外有一排水龙头。
”例
(2)“显得”和“白杨树”两个词语顺序颠倒了,应改成“白杨树显得”。
例(3)的毛病乍一看不易发现,但仔细斟酌一下应该发现:
“叫”不能用“暂时”来限制,如果删去“暂时”又改变了句子原来的意思。
修改时应将“暂时”放在“担任”的前面,即“老师叫我暂时担任组长”,句子才通顺,也符合句子原意。
例(4)主客颠倒了,“蓝球”如何对“我”感兴趣?
应该是“我”对“蓝球”感兴趣,因此“我”和“蓝球”要互换一下位置才行。
五、成份残缺
一个句子缺少了必要的成份,或者某些成份不完整,必然影响到意思的正确表达。
例如:
(1) 原来青山湖的水很浑浊,上面还浮着一团团从下水道里流出的。
(2) 我们满满一书包的食物去桔园秋游。
(3) 桔子树上挂满了桔子,像一个个的小灯笼。
例
(1)“上面还浮着”什么呢?
没有交待清楚,可在句尾加上“污物”。
例
(2)在“我们”后面缺少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可加上“背着”。
例(3)似乎没有毛病,但仔细一分析,会发现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不一样的,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桔子树,后一分句的主语是桔子,后一分句如果不加主语,那么承接前一分句的主语就会理解成“桔子树像小灯笼”,这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可在后一分句前加上“这些桔子”作为主语,也可以在“像”前面加上“挂着”,句子同样完整了。
六、违反事理,不合逻辑
这类语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前后矛盾
主要指一句话中前面的意思和后面的意思不一致,使整句话的意思不合逻辑。
例如:
(1)我的文具盒和别人的没什么两样,……我的文具盒是不是很有特色呢?
(2)全班同学都到桔园秋游了,只有张婷一个人没去。
(3) 我今天的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例
(1)前面说“我的文具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后面又说“很有特色”,这就前后矛盾了。
可把前一句改成“我的文具盒和别人的不一样”。
例
(2)是一种常见病句,很明显“全班同学”包括了“张婷”,既然张婷没去,就不能说“全班同学都去了。
因此应该把原句改为“除张婷外,全班同学都到桔园秋游去了。
”或者改为“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到桔园秋游去了,只有张婷一个人没有去。
”例(3)既是“基本上”又说“全部”,显然矛盾,应该删除其中一个。
2、不合情理
指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或客观事实。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习作时随意性也较大,因此出现在作文中的这类语病也比较多见。
例如:
(1) 我家养了一条小狗,它是一个女孩子。
(2)小金鱼饿了,我立即放食,它们就吃完了食。
(3) 我看用几根木棍打猪几下它都醒不来。
(4) 河里住着12岁的雨来,他的游泳本领很高。
(5) 还有我们院子里的桂花树,每到七八月的时候,桂花就十里稻花香了。
(6)老人、小孩经常可以没空出来散散心。
例
(1)表达的意思似乎有些莫明其妙,狗怎么成了女孩子?
原来小作者是想告诉大家他家里养的这条狗是只小母狗,可小作者不知怎么表达这一意思,便按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可这样表达却违背了常理。
例
(2)“立即放食”是正在放食,小金鱼不可能就吃完了食。
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上“不一会儿”,就合情合理了。
例(3)“打猪几下”可以用一根木棍打,没必要用“几根木棍”来打,难道每打一下都要换一根木棍吗?
例(4)“河里”怎么能住人呢?
大概是小作者的笔误,错把“河边”写成了“河里”。
例(5)小作者实际是是想借用刚学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诗句来表达桂花很香这个意思。
如果能把“稻花”改为“桂花”,即“每到七八月的时候,就十里桂花香了”就好了。
例(6)既然“没空”又怎么能出来“散散心”呢?
应该去掉“没空”。
七、比喻运用不恰当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东西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从而达到形象生动、新鲜活泼、鲜明深刻的效果。
运用比喻时要注意准确、贴切、鲜明、易懂。
如果比喻运用不恰当,不但不能增加自己的语言表达效果,反而会出现各种语病。
例如:
(1 我这个坏毛病死也改不了,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样的。
(2)喷泉的水像齿鲸的水柱一样飞流直上。
(3)圆圆的月亮像块大烧饼。
例
(1)虽然痛恨自己的坏毛病改不了,可也不能把自己贬低成狗啊!
例
(2)喷泉的水是常见的,但比喻物“齿鲸的水柱”就不是大家都熟悉的,这个比喻拿大家不熟知的事物来比喻熟知的事物,就显得有些生僻了。
例(3)把月亮比作大烧饼不贴切,如果说“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就准确了,而且能使人产生美感。
八、表意含糊不清
把句子写得清楚明白,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否则就会令人觉得费解或不知所云。
这类语病一般出现在语文基础比较差,语感不太好的学生作文中。
例如:
(1我们学校原来是两座三层楼的学校,现在是三座学校连成一个楼了。
(2)现在,不仅家乡的样子,而且科技也紧紧跟上了科技化发展技术。
(3)现在经过政府把青山湖湖滨公园改造后,这儿的水清晰多了又没有臭味,湖边上有公用椅和夜明灯等。
(4)现在的青山湖装进了干净的水,是两个又大又美的开放公园了,这是一个“相思林”和一个“湖滨公园”组成的,里面真是美极了。
(5)以前青山湖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草丛,后面是一片湖。
这些病句都是从学生作文中一字不漏摘抄下来的,除了错别字外,语句也多不通顺,修改的难度也比较大,几乎必须重新写过。
九、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里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不是文章的附加成份,可有可无。
它可以帮助读者正确地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语气和情感。
有些学生把标点符号看成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写起文章来,或不加,或想加就加;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应该用标点符号,但不会用;有的干脆一逗到底。
在小学生作文里,有不少因为不点标点,使句子意思变得含糊不清。
例如:
五(2)班打败了五(6)班取得了冠军。
这句话里没有标点,意思不清,我们只有猜想:
(1) 五(2)班打败了,五(6)班取得了冠军;
(2五(2)班打败了五(6)班,取得了冠军。
两种猜想,两种意思,究竟哪一种合乎作者的原意呢?
只有问作者自己了。
以上这些方面的语病几乎是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
如此“五花八门”,甚至笑话百出的语病,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呢?
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对正确书写汉字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写字是小事,一点一划不必斤斤计较,因而写字时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出现同一个字前面写对了,后面却写错了的现象。
或者没有掌握字的音、形、义及其规律,不注意字出现的不同环境。
2、教材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由过去的重视基础忽视积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重视积累忽视基础。
学生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能系统掌握。
3、作文写完没有注意修改。
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就如释重负,只依赖于老师的批改,没有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
4、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语言的积累,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因而作文中的语病比较多见。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些语病,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注重识字教学,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
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我们的态度一点也不能含糊。
学生写了错别字,老师再纠正,这虽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毕竟是一个消极的补救措施,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前,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
所谓“以防为主”,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识字教学和写字训练,积极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法,如趣味识字、游戏识字、生活中识字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加深他们的印象,帮助记忆。
例如“纸”字,学生常常会在“ 纸”字下面加一点,写成“”,可对学生说“我们用的纸雪白雪白的,这一点就像白纸上的一个黑点,真难看,这一点不能加。
”再如“哭”字,学生常写成“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下边的“大”字象个站着的人,上边的“口”字象两只眼睛,人哭的时候,眼睛里会掉下眼泪,少了这一点,就不成“哭”了。
还有“坑坑洼洼”一词,许多学生写成“坑坑挖挖”,老师便戏谑地告诉学生说“路本身就‘坑坑洼洼’,给你一挖,那就更加‘坑坑洼洼’了”。
于是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坑坑洼洼”。
(二)在汉字构成中,形声字最多,占全部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虽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现代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已经不易辨认和了解了,但仍有不少形声字是可以说明的。
分析形声字的偏旁,对于认字和正字有很大帮助。
教师可通过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文字的形体分析,去提高学生识字和辨字的能力。
例如:
“目”字旁与“眼睛”有关,“日”字旁与“太阳”有关,这样“眼睛”就不会写成“眼晴”,“晴天”也不会写成“睛天”。
“”与“冰”有关,“”与“水”有关,“木”与“树木”有关,“禾”与“庄稼”有关。
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有较大的概括性,同一形旁的字,一般多属于同一大类,有明显的意义特征,掌握这一特点,对记住字形和了解字义都有很大好处。
(三)对于因形近或音近而写成错别字,要讲清字义,以义辨形,使学生了解这个字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就不会再写错了。
例如“圆”和“园”两个字,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辨析这两个字时,可先让学生初步说说这两个字的异同,再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如“圆”可以组成“圆圈、圆桌、汤圆、又大又圆”等,“园”则可以组成“菜园、校园、公园、花园”等。
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两组词语中的“圆”和“园”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一组词语中的“圆”是说形状的,第二组词语中的“园”是说什么地方的。
这样通过把“圆”和“园”分别放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抽象出其不同含义,学生在准确掌握两个字的不同含义后,就能正确使用而避免发生混用现象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识字教学外,还要注意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像词语的搭配、归类、辨析和修改病句等方面的练习,它们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基础不牢靠,作文教学是搞不好的。
现行语文教材中,没有安排“基础训练”的内容,这样做是不是就把字、词、句的训练舍弃了呢?
不是,在这里必须指出,在语文这个学科中,字、词、句的训练是不能放弃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字、词、句列为重点,否则作文就失去了基础,基础不扎实,作文中就难免会出现各种语病了。
二、重视作文后的自改和互改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时的作文教学,老师往往比较注重写作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训练重视不够,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事实上,通过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作文中的很多语病是可以发现并避免的。
对于作文教学,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主张把历来是教师命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的做法变一变,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到主动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作文和自己改文的能力,养成各种良好的作文习惯。
叶老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他说:
“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问题。
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改,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3]。
那么,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
叶圣陶认为:
修改稿子不光是要“看”,要“念”。
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下一句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