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247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18.《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

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里,反映了新中国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

以事实证明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储师竹()生涯()稀罕()

 

便携式()琵琶()蹒跚()

 

2、字音及字形

 

┏锡无锡(xī)┏炳阿炳(bǐng)┏旅旅行(lǚ)

 

┗踢踢球(tī)┗柄把柄(bǐng)┗旋旋律(xuán)

 

┏搀搀扶(chān)┏享享誉(xiǎng)┏诞诞生(dàn)

 

┗馋嘴馋(chán)┗亭亭子(tíng)┗延延安(yán)

 

3、形近字

 

┏巅:

巅峰┏券:

证券┏嫌:

嫌弃

 

┗颠:

颠倒┗卷:

试卷┗赚:

赚钱

 

┏截:

截断┏骥:

良骥┏聆:

聆听

 

┗戴:

穿戴┗冀:

冀北┗伶:

伶俐

 

4、词语解释

 

【主旋律】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害煞(shà)】犹言害苦。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

(近义)稀奇

 

【清规】课文中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规则。

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如痴如醉】形容十分陶醉的样子。

 

【不温不火】表示恰到好处。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课文里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巅峰】原指顶峰,山的最高点。

一般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功力】课文中指本领,造诣。

 

【造访】拜访,访问。

 

【千古绝唱】课文中指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4、词语辨析

 

稀罕稀奇

 

【辨析】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常见而使人感到新奇的意思。

 

主要区别:

“稀罕”指稀少而难得,常用于否定句式,带轻视意味,如我倒不稀罕什么奖。

“稀奇”多指新奇、奇特或不常见的事物,如稀奇古怪。

 

5、根据课文填空

 

(1)阿炳,原名________,《_____》是他的传世之作。

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_____》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储师(chǔ)竹生涯(yá)稀罕(xīhan)

 

便携式(xié)琵琶(pípa)蹒跚(pánshān)

 

5、

 

(1)华彦钧二泉映月杨荫浏曹安和

 

(2)记忆

 

(3)《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课文学习

 

1、文章标题为《阿炳在1950》,点明了人物,时间,可见时间对人物相当重要,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标题如此命名?

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不多于100字。

 

【明确】1950年是阿炳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所以,标题命名为《阿炳在1950》。

 

【解析】由文章第三部分,尤其是写到《二泉映月》的巨大影响可以看出。

 

2、阿炳是什么人?

1950年对他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在道观长大。

十五六岁时,已是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叫他瞎子阿炳。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

代表作为《二泉映月》。

其他作品有《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所以说1950年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

 

【解析】此题并不难,要善于组织语言。

 

3、“有一天我去上课,因为天冷,我在外面先灵活灵活手指,无意当中拉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我“无意中”包含着必然,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黎松寿老先生当年对阿炳的《二泉映月》的旋律非常熟悉,非常喜欢,《二泉映月》似乎已成了黎松寿自己的曲子,所以很自然地就拉了出来。

这也反映了《二泉映月》被发现是必然的,而发现时间、发现的机缘,相关人物是偶然的。

这就是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解析】受人喜爱的事物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它终有为众人所知的一天。

这是必然性。

而其他因素如发现时间、发现人物等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了。

 

4、《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事件反映了阿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敢叛逆,有正义感。

 

【解析】敢说别人敢怒不敢言之事。

 

5、文中说:

“1950年是他(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为什么1950年对阿炳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明确】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四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6、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解析】写1950年是阿炳人生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二泉映月》被发现,唱片出版轰动全国全世界。

课文重点记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7、课文反复提到《二泉映月》,为什么?

 

【明确】因为《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都先后演奏过《二泉映月》。

 

【解析】找表现《二泉映月》巨大影响的内容。

 

8、“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

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

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

”这一段话表明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骨气,清高。

 

【解析】不要施舍,不为钱随意改变自己,对钱并不特别看重。

 

9、简要叙述《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明确】由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录制保存下来的。

 

10、举例说说《二泉映月》在音乐史上产生的影响。

 

【明确】

 

(1)成为中国民乐的代表。

 

(2)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3)送入太空作为问候外星生物的礼物。

 

1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主人公的命运的?

 

【明确】

 

(1)人物自身的命运展示。

 

(2)多个人、多角度地叙述,来揭示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的个性,特别是对1950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二泉映月》等乐曲的录制等方面的描述来展示人物的命运。

 

12、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从中反映出阿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13、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休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明确】关于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这一特点。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经不在巅峰时代;

 

(3)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14、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解析】阿炳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他遭受了太多的生活痛苦,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生活无着,音乐只能做为谋生的手段,很多曲目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真令人扼腕痛惜。

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总算熬到了新社会,遇到了那么多热心于民间音乐发掘的专家、教授,使他6首曲目得以录制和流传。

文中四个“如果”看似偶然,实有其必然性。

首先阿炳的音乐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一些有高度责任感的音乐工作者,醉心于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热心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必然成为阿炳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应该说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他的艺术生命,使他的音乐成为民族的,也成为全世界的了。

 

【明确】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

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1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去。

”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这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三、深入探究

 

1、中国名曲中,除了《二泉映月》,你还知道哪些?

请写出两首。

 

【明确】《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步步高》、《将军令》等。

 

【解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博览群书。

 

2、(探究题)阿炳一生坎坷,却创作出了《二泉映月》这样的经典作品。

你学完本文,一定有所触动,请将你最深的感受写出来。

不多于一百字。

 

【明确】乐观看人生。

坎坷的经历是一笔财富。

假如阿炳一帆风顺,他就创作不出《二泉映月》这样内涵深邃、结构严谨的作品。

客观面对生活的考验,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风雨。

记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解析】将阿炳的经历与成就对比,可得出结论:

在生活中成长。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且理由充分,语句流利,皆应肯定。

 

3、(探究题)一生生活在下层的瞎子阿炳竟能创作出世界级经典作品。

请思考他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他的灵感来自何方?

 

【明确】他创作的源泉是他坎坷复杂的生活经历。

他的作品,尤其是《二泉映月》是他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将他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都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是他深厚的音乐基础。

这些也都是他灵感的触发点。

 

【解析】可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材料整理答案。

允许有个人观点,但须有说服力。

 

4、对本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

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中则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

 

(3)作为电视专题片,它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它们被带回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②当年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先生,在对音乐研究所的一次造访中,听到了阿炳的音乐,深为感动。

在他的亲自过问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并立即轰动了全国,《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

阿炳的音乐开始深入人心,并且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

二十多年后,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③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①。

 

④1950年9月25日,录音后的第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

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

 

⑤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⑥阿炳故乡的无锡人民广播电台,于1956年10月将原来电台每晚播出的结束曲换成了《二泉映月》。

 

⑦“文革”中,《二泉映月》停播十年。

 

⑧1978年,《二泉映月》恢复播出至今。

 

⑨现在,《二泉映月》是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更是二胡名家的常奏曲目。

 

⑩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二泉映月》。

 

⑾《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1.给下面标有红字字体的字注音。

 

绝唱()双膝跪地()吕骥()热心推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3.第①段运用了什么句式?

用这一句式的效果如何?

 

4.第②段写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听完此曲反应如何?

为什么有此反应?

 

5.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

 

6.文段第⑥⑦⑧⑨段写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7.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谈谈你听这首曲子的感受。

 

【参考答案】

 

1.juéxījìjiàn

 

2.主要写了挽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3.被动句。

间接说明阿炳创作的乐曲影响大,造诣深。

 

4.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从侧面表现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上的反响情况,更表现文章的主旨:

《二泉映月》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5.表面看这段话是课文几个部分的总结,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实际上透露了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艺术政策的歌颂。

 

6.写无锡人对这位民间艺术家的怀念,从侧面反映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的意义。

 

7.略

 

补充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1)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2)“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3)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

“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4)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5)“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6)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

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

随后他走进门来了。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7)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

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8)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

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9)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10)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11)“什么?

又怎么了?

”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

“倒霉,今天!

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12)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13)贝多芬说:

“谁?

那是谁?

 

(14)他又粗着嗓子喊道:

“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15)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16)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17)客人在纸上写着:

“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18)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

“我的好灵魂!

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

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19)贝多芬神往地说:

 

(20)“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21)他接着说:

 

(2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23)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24)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25)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26)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

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心告诉他。

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

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

原来他完全聋了!

他永远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