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18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 第二板块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客至 Word版含答案.docx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第二板块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Word版含答案

第二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30

一、字音识记

1.万壑(hè)      2.青冢(zhǒnɡ)

3.环珮(pèi)4.琵琶(pí)(pá)

5.飧(sūn)6.旧醅(pēi)

二、词语释义

1.危樯独夜舟:

高高的桅杆

2.星垂平野阔:

星空低垂

3.名岂文章著:

显著

4.生长明妃尚有村:

即王昭君

5.一去紫台连朔漠:

即紫宫,皇宫;北方沙漠之地

6.独留青冢向黄昏:

即昭君墓

7.画图省识春风面:

略识

8.花径不曾缘客扫:

开满花的小路

9.蓬门今始为君开:

蓬草做成的门,意思是房子简陋

10.盘飧市远无兼味:

熟食

11.樽酒家贫只旧醅:

未过滤的酒

12.隔篱呼取尽余杯:

叫过来

三、名句背诵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对应学生用书P30

旅夜书怀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朋友严武接济。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在成都无所依靠,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在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他写了这首诗。

二、内容提要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种孤独、凄冷、绝望的境界,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悲愤心情。

三、写法借鉴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个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第一、二句展示了诗人的境况,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严武等又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第五、六句写出了诗人极度愤慨之情。

第五句说明作者志向未申,反而因文章而扬名;第六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末尾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触景生情,以景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束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和凄怆之情。

重点揣摩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作者通过写月夜江中行舟的所见所感,营造了一幅凄冷、悲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困苦、孤寂之情。

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文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

做官应到年老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因受排挤而去职。

这两句表达了对自己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漂泊异乡、苍老多病、穷愁潦倒的诗人形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出川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所作。

二、内容提要

“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意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这首诗通过写昭君的身世遭遇,突出昭君的怨恨,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诗人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

三、写法借鉴

1.借“人”寄“情”

诗人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虁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2.注重炼字炼句

如首联中的“赴”将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如颔联中的“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紫台”对“青冢”,“连”对“向”,“朔漠”对“黄昏”,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重点揣摩

1.有人说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用得特别妙。

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诗人采用拟人的写法,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雄奇生动。

2.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

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

杜甫时年55岁,“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

昭君入宫被妒,杜甫入朝被妒,遭遇何其相似,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客至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乐趣。

春意盎然的一天,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三、写法借鉴

1.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诗人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描写待客情节,不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率真的友情。

诗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因而生活气息浓郁,处处充满了作者待客的一片深情。

2.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诗的篇首以“群鸥”起兴,篇尾以“邻翁”作结。

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3.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

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词(“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更是明白如话。

另外,诗歌采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

重点揣摩

1.赏析“舍南舍北皆春水”中的“皆”字。

参考答案: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对应学生用书P114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  萧萧(xiāo)  辚辚(lín)

B.省识(xǐnɡ)干云霄(ɡān)沙鸥(ōu)

C.青冢(zǒnɡ)盘飧(sūn)戍守(shù)

D.旧醅(pēi)万壑(hè)金樽(zūn)

解析:

选C C项,“冢”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珮空归月夜魂    环珮:

这里指代王昭君。

B.千载琵琶作胡语胡语:

胡人的语言。

C分明怨恨曲中论论:

诉说。

D.盘飧市远无兼味兼味:

重味,多种味道。

解析:

选B B项,“胡语”指胡人的乐曲。

3.下列各句中吟诵的对象是杜甫的一项是(  )

A.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B.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解析:

选B A项是李白,C项是白居易,D项是李清照。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2)________________,天地一沙鸥。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5)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隔篱呼取尽余杯。

答案:

(1)星垂平野阔 

(2)飘飘何所似

(3)环珮空归月夜魂 (4)千载琵琶作胡语

(5)蓬门今始为君开 (6)肯与邻翁相对饮

二、拓展阅读

5.(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首诗的主题相对隐晦,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以象征手法来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

解答本题时,既要简述诗歌讲述的故事的梗概,还要揭示诗中“欲辨不成书”“哀今征敛无”两个关键诗句蕴含的深意。

答案:

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首诗通过讲述“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作出了血泪控诉。

“珠中有隐字”“开视化为血”语带双关,寓意深刻。

考生在分析时,应抓住“隐字”和“化为血”这些关键词,联系诗歌的主题思想来阐述。

答案: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抒发了三种感情:

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绵长思绪。

“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

“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三、语言表达

7.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

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

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答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下面这段文字的若干句子中,句子内容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

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

②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

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素材一

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根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

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

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

素材二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但是,像杜甫这样,由感同身受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

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的是穷苦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念的是天下寒士;“剑外忽传收蓟北”盼的是战乱尽平。

素材三

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诗人避乱蜀地,草堂三间,枣树一株,不设樊篱,任邻家老妇打枣充饥,后杜甫离去,亲戚便设了围墙,不让老妇进入。

杜甫给亲戚写信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善良”“悲天悯人”“人文精神”等相关的作文的写作中。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

“穷”也兼济苍生。

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辗转漂泊,却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如此同情体恤,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

这是何等善良淳厚的赤子之心!

素材四

杜甫始终不忘自己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乾坤一腐儒”,他反复这样强调。

他可能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穷尽了杜甫的一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呢?

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当人们都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

杜甫捧着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警醒。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被苦难压扁的目光中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为别人遮风挡雨,于是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名句。

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靠的穷人,最终就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运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应用到与“爱国”“责任”“博爱”“信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大与小”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五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用角度] 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

这首诗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自信满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可用于与“自信”“信念”“不怕困难”“雄心和气概”等相关的作文里。

伟大的时代歌手

蒋和森

凡是属于时代的东西,不一定是诗;但愈是诗,便愈是带着时代的特色。

别林斯基曾说:

“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

”一个诗人,需要不断地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养其肺腑,扩其胸臆,然后才能发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声音。

伟大诗人杜甫,以他一生的创作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杜甫所生长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方面是:

唐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唐玄宗开元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稀有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又是:

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正隐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随着专制统治者的荒淫腐化和政治的急速败坏,封建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正不断地加深和激化,终于在诗人44岁那一年(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巨大的历史事变——安史之乱。

这一场叛乱,犹如一阵狂飚匝地而起,顿时吹散了李唐王朝统治宝座上的祥云瑞气,从此,便转入了一个“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战乱时代。

这是一个苦难重重的时代,在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背后,还深刻地连接着民族的矛盾和社会的矛盾。

这种复杂的矛盾,在杜甫的思想上,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更以“浑涵汪茫”的现实主义笔触,从多方面反映出处于当时社会各种压迫下呻吟流血的人民的生活。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一时代种种悲惨的生活情景,而且还嗅到了一股浓烈的时代生活气息——那种忧愁的、悲怆的时代生活气息。

因此,中国社会、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社会,在杜甫的诗歌创作里找到了他最好的歌手。

杜甫诗歌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前人曾经有所目见,还在当时称为“诗史”。

但是,杜甫之所以能够反映出他的时代,他的诗之所以显得那样的“光焰万丈”,却存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人孙仅认为是由于得到“天地真粹之气”,王安石也认为在诗人的作品里有一种排天斡地的“元气”;这些说法,自然不免流于神秘。

更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杜诗的“真气脉作用”,是由于“读圣贤古人书”,或云“博极群书”“驰骋千古”等等。

这些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仍然没有找到问题的焦点。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博极群书”的诗人何尝少有,然而却很少能够达到杜甫那样的高度。

书籍,有时给某些诗人似乎并没有带来很多益处,反而使他们的诗增加了不少的“傲”气、“酸”气,甚至“腐”气。

是的,不读书是成不了诗人的,但是光读书也成不了诗人。

虽然,杜甫自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诗人的历史,就会感到他除了拥有万卷书的渊博知识以外,更读破了一部教人以一切智慧的大书——生活。

经常和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杜甫在同时代诗人中显得异乎寻常的地方。

(选自《杜甫研究论文集》,有改动)

[点评] 作者分析了杜甫的独特之处,即他与时代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怆的时代气息表现在:

反映现实,表现了呻吟流血的人民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