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069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docx

渝东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公文

黔江府办发[2007]329号电子公文专用章

核收: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政府关于印发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的通知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乡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区属国有重点企业: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07]12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并请各单位就《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涉及黔江的项目、政策,积极加强与市上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支持。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电子公文

 

渝府发〔2007〕129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6

第一节发展基础…………………………………………………6

第二节有利条件…………………………………………………7

第三节制约因素…………………………………………………10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13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3

第二节发展目标…………………………………………………15

第三章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17

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17

第二节着力培育特色资源加工业………………………………21

第三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25

第四节积极发展现代山地生态农业……………………………26

第五节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28

第六节增强城镇支撑能力………………………………………30

第七节构建开放协作架构………………………………………32

第四章建设民俗生态旅游带……………………………………34

第一节实施统筹规划和整体开发………………………………34

第二节保护和开发民俗旅游文化………………………………38

第三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体系……………………………38

第四节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和配套服务业…………………39

第五节建立协调规范的旅游管理和运行机制…………………40

第五章建设扶贫开发示范区……………………………………41

第一节实施人口转移工程………………………………………41

第二节实施易地扶贫工程………………………………………45

第三节实施整村推进工程………………………………………46

第四节加强乡村规划与建设……………………………………47

第五节着力推进结对扶贫………………………………………47

第六章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能力……………………………49

第一节优化发展教育……………………………………………49

第二节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50

第三节健全文化体育服务功能…………………………………52

第四节强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53

第五节加强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54

第六节构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防御体系………………………55

第七章建设绿色生态走廊………………………………………57

第一节持续加强生态建设………………………………………57

第二节着力强化环境保护………………………………………61

第三节建立健全循环发展机制…………………………………63

第八章构建完善基础支撑体系…………………………………64

第一节建设快速大通道…………………………………………64

第二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67

第三节完善能源基础设施………………………………………69

第四节加强市政设施建设………………………………………70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72

第一节建立重点项目支撑体系…………………………………72

第二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73

第三节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75

第四节建立区域协作机制………………………………………76

第五节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78

第六节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79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紧邻黔北、湘西和鄂西,扼守重庆至东南沿海通道,是新阶段重庆实施“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翼,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实现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助推器。

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着眼发展新格局,抢抓发展新机遇,借助“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促进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助推全市“加快”和“率先”发展。

本规划范围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武隆县共6个区县,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0%;2005年常住人口28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2%,以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为主体,是重庆惟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第一章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发展基础

直辖以来,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已经站在“强基础、增实力、求突破”新起点上,整体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2005年GDP达到168.48亿元,比1996年增加1.7倍,人均GDP达到6510元。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04亿元,比1996年增长2.3倍。

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

渝怀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水利、能源和市政设施不断完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基本具备支撑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已初步形成了以草食牲畜、烟草、绿色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山地农业,以优势矿产为主的资源加工业和以民俗风情、生态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49.1∶24.8∶26.1调整到2005年的24.5∶37.1∶38.4,非农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事业严重“短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累计解决99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996年的39.8%下降至2005年的5.4%,绝对贫困率和返贫率过高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

第二节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日渐改善。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渝东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成为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陆路大通道,抢占武陵山区市场的“桥头堡”,与“一小时经济圈”联系也将更加便捷,为承接东部地区和“一小时经济圈”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赢得更多机会,具有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潜在条件。

特色资源具有开发潜力。

水能资源相对富集,可开发水力蕴藏量达340万千瓦,占全市的40%。

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已发现煤、锰、铝、萤石重晶石、铅锌矿、石灰岩、炼镁白云岩、石英砂岩等45种矿产。

生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为培育特色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政策优势明显。

渝东南地区集中拥有西部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以及市里给予的专项政策等,“政策洼地”效应明显。

市委、市政府关于把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的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渝东南地区在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发展内外动力更为强劲。

渝东南地区工作重心已从扶贫攻坚转向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求突破、图振兴的愿望空前强烈,不甘落后、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斗志高涨,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动力。

“一小时经济圈”辐射带动功能的日渐增强,则将为渝东南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牵引动力。

第三节制约因素

基础性支撑能力仍显薄弱。

交通通道不畅,公路等级及密度低、质量差、路网结构不合理。

电力建设滞后,农村电网改造不足,用电安全性差。

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尚有15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

城市功能设施以及公共安全应急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拉动,社会资本跟进严重不足。

产业层次低,低质重构、无序竞争现象突出,缺乏整体优势和竞争力,自我“造血”功能较弱。

劳动力素质较低,人才短缺,小学文化程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以上,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左右。

市场发育不充分,要素流动和配置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山地多,平地少,用地条件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人地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脆弱,石灰岩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制约。

公共服务能力弱。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群众看病贵、上学难、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仍然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标准和覆盖率低。

贫困程度深。

区域内所有区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比例大,绝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7%,相对贫困人口占10.2%,因病因灾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未来发展中,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为统揽,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和“一圈两翼”战略格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增实力、促和谐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承接“一小时经济圈”辐射带动为契机,大力推动人口向外有序转移,切实减轻发展压力;实施通道带动战略,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内外互动,做特做优资源转化型产业,推动矿产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并进,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基本原则:

——人口转移与扶贫开发互促。

充分利用“一小时经济圈”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就业空间,加速人口对外转移,为贫困地区发展减负减压,促进脱贫致富和和谐发展。

充分利用教育扶贫、易地扶贫等扶贫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集镇转移集聚,推进人口梯次转移。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

渝东南地区已由以往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转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发展的新阶段,既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瓶颈制约,改善发展环境,更要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增强内在发展能力。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资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恢复,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并行。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应重视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推进共建,形成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再促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依靠内力与借助外力并进。

渝东南地区已由以往的板块内部相对封闭发展步入了立足全市大局谋求发展的新时期,既要挖掘自身潜力,加强板块内部各区域的联合协作,更要置身于全市“一圈两翼”战略格局,善借“一小时经济圈”之力,联动渝东北翼和周边地区实现竞合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解除,特色突出、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初步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有效改善,民俗生态旅游带建设初具规模,城乡全覆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武陵山区平均水平,武陵山区经济高地作用逐步显现,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GDP年均增长10—12%,达到2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6∶39.0∶42.4);常住人口减少到265万人,五年累计向外转移30万人左右,人均GDP达到1110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到2015年,基础设施体系更趋完善,特色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环境优美、独具风格的民俗生态旅游带基本建成,城乡全覆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

专栏1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常住人口

万人

284.24

265

230

200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9

7.35

7.6

7.6

约束性

人口转移数(累计数)

万人

30

75

115

约束性

GDP

亿元

168.48

295

530

900

预期性

人均GDP

5927

11100

23000

4500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20.1

27.5

37

47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

亿元

41.74

85

190

360

预期性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

74

81

87

91

预期性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

28.1

45

55

65

预期性

区县级财政收入

亿元

8.9

18

36

72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43.77

270

650

140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0.11

130

250

440

预期性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797

12000

18500

285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136

3900

7400

13500

预期性

绝对贫困人口数

万人

16.16

6

0

0

预期性

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

%

24.22

10

≤5

≤1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7

4.5

4.5

4.5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年累计)

万人

7.4

6

6

5

预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1

1.12

1.01

0.95

约束性

乌江干流重庆段水质

Ⅱ类以上

II类以上

II类以上

II类以上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31.7

40

45

50

约束性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27.5/44.3

70/85

75/90

80/90

约束性

人均受教育年限

7.2

8.2

8.9

9.6

预期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

0

30

90

95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27.45

80

90

95

约束性

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占比

%

40.1

75.4

100

100

约束性

乡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

%

29.5/9.5

100/40

100/62

100/75

约束性

人口贫困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在武陵山区率先进入宽裕小康,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地位基本确立,扶贫开发示范区全面建成。

GDP年均增长12.5%,达到5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8∶44.3∶42.9);常住人口减少到230万人,五年累计向外转移45万人左右,人均GDP达到23000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

到2020年,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形成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良、民族团结繁荣的和谐局面。

GDP年均增长11%,达到9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45.6∶45.2);常住人口减少到200万人,五年累计向外转移40万人左右,人均GDP达到4500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三章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

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开发潜力,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四省(市)通衢的区位条件,依托交通大通道,借力“一小时经济圈”,促进资源整合利用,推动产业上下游链接和区域内外产业联动,着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及农副绿特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山地生态农业以及现代商贸物流等五大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建成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

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产业布局与区域板块功能相衔接、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协调互促,充分发挥陆上大通道(同向紧邻的渝怀铁路、渝湘高速、319国道)的轴向联结、集聚和传递作用,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向节点城镇、工业园区相对集中,增进并强化城镇极化效应,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点—轴”开发格局和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黔江区依托正阳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已具一定规模的畜产品、硅原料及烟草等加工业基础,积极承接“一小时经济圈”产业转移,集中发展生猪、卷烟、珍珠兰茶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择优发展新型材料生产加工。

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产业,建成渝东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基地。

利用黔江小南海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地震遗迹景观和生态体验为特点的生态旅游业。

石柱县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农副产品资源和道地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以辣椒、草食牲畜为主的农副产品种养及加工业,黄连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业,建成渝东南地区特色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以黄水森林为主的旅游观光业。

秀山县侧重发挥其三省市交界的区位优势以及锰、钒矿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边贸物流和锰、钒等矿产资源深加工业,建成辐射武陵山区的边贸中心城市、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口岸、武陵山区锰、钒矿深加工基地。

充分发掘秀山花灯、边城古镇及酉水风光等民俗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以民族风情和民俗乡韵为特点的旅游业以及旅游服务业,建成武陵山区重要旅游中转集散地。

酉阳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青蒿等道地药材资源,重点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和以青蒿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建成渝东南林纸基地和青蒿种植加工基地。

立足阿蓬江、龚滩古镇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原生态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

加强与秀山县协作,联合发展镁、汞、钒等金属矿产开发业。

彭水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烟叶复烤能力,重点发展水电能源产业、烟叶复烤业和萤石重晶石加工业,建成渝东南地区和全市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烟叶复烤基地和萤石重晶石加工基地。

积极发展以乌江画廊为主的自然观光旅游业。

合理开发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建材(水泥)产业。

武隆县立足境内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地质奇观、高山草场风貌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利用丰富的水能和铝土矿资源,大力发展水电能源业和矿电联营产业。

建成世界级山地运动及休闲旅游基地、全市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专栏2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发展定位及重点产业

区县名称

发展定位

重点产业

黔江区

区域性中心城市,渝东南地区及武陵山区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性公共服务基地,渝东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生猪、卷烟、珍珠兰茶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产业,以小南海地震遗迹景观和生态体验为特点的生态旅游业

石柱县

联结渝东北翼和通向华中地区的重要结点,武陵山区特色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以辣椒、草食牲畜为主的农副产品种养及加工业,黄连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业,森林旅游观光业

秀山县

辐射武陵山区的边贸中心城市、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口岸,武陵山区锰、钒矿深加工基地,武陵山区重要旅游中转集散地

边贸物流业,锰、钒等金属矿物深加工业,金银花种植及深加工产业,以秀山花灯、边城古镇及酉水风光等民俗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

酉阳县

全市优质青蒿深加工产业基地和林浆纸业基地,武陵山区镁、钒矿加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浆纸一体化产业,以青蒿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阿蓬江、龚滩古镇等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与秀山县联合发展镁、钒等金属矿产开发业

彭水县

全市清洁能源生产重要基地、烟叶复烤基地和萤石重晶石加工基地

水电能源产业、烟叶复烤、建材(水泥)产业,乌江画廊为主的自然观光旅游业

武隆县

承接和传递“一小时经济圈”辐射的重要接口和战略支撑点,世界级山地运动及休闲旅游基地、全市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质奇观、高山草场风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水电能源业,以铝土矿开发为主的矿电联营产业

第二节着力培育特色资源加工业

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农林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做特做优资源加工业,建设武陵山区冶金基地、绿特农产品加工基地。

择优发展以黑色及有色冶金为特色的矿产资源加工业。

统筹制定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规划,加大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优势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矿产资源攻深找盲和探边摸底工作,重点抓好秀山锰矿深部勘探、酉阳和黔江及石柱铅锌矿、武隆铝土矿等优势矿种及成矿区带勘查,加强镁、萤石重晶石、钒、天然气、地热水等矿产资源调查,力争优势矿产储量规模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为后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按照

专栏3矿产资源勘探近期重点项目

渝东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

渝东南地区多金属成矿带1∶5万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硫铁矿、铅锌铜矿、秀山锰矿、彭水萤石矿重晶石等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锰矿勘查项目:

秀山清溪、大茶园、平溪,酉阳小茶园锰矿外围、延伸及深部普(详)查

汞矿勘查项目:

酉阳桐麻岭背斜汞锰铅锌调查评价,酉阳龙门厂、羊石坑汞矿延伸详查,秀山膏田乡水车砂厂坡汞矿预查

铅锌矿勘查项目:

石柱、黔江、酉阳、秀山铅锌矿调查评价,酉阳银岭、磁岩溪、铅厂盖汞铅锌矿普查,彭水岩东乡蔡家岩、润溪乡龙洋木耳山铅锌(铜)矿预查,秀山大溪乡茅坝坪、贵贤溪(锑)铅锌矿预查、石柱老厂坪背斜铅锌矿普查

铝土矿勘查项目:

武隆子母岩铝土矿区普查,武隆张家山、峭顶,彭水鹿鸣、普子向斜北段,黔江水市乡水车坪铝土矿预查

煤炭勘查项目:

黔江水田乡濯河坝向斜和背斜北段、中塘乡马岩向斜、毛坝向斜,秀山文家庄—妙泉小浩、石柱羊子路至野猪坡段、七曜山背斜,彭水普子向斜北段、桑柘坪向斜,酉阳龚滩向斜、平阳盖向斜煤炭资源(预)普查

镁矿勘查项目:

酉阳隘口、黑水炼镁白云岩详查

萤石重晶石勘查项目:

彭水萤石重晶石调查评价

铁矿勘查项目:

石柱县六塘乡黑堡、黔江水田铁矿普查

地热水勘查项目:

武隆乌江画廊地热水资源勘查,黔江、酉阳地热水资源调查评价

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和清洁生产要求,严格节能减排降耗指标控制,逐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推进矿产资源有序有度开发,着力打造石柱煤及铅锌矿有色金属,武隆铝土矿,彭水萤石重晶石,秀山、酉阳锰、铅、锌、镁、钒等四大矿物原料及加工基地。

加强锰矿资源开发总量调控,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整合现有锰业,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锰矿—电解锰—锰基中间合金—锰盐制品深加工产业,建成武陵山区锰工业基地。

根据武隆铝土矿资源状况,通过联合“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企业合力发展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及深加工产业链,提升武隆铝土矿资源开发水平,与“一小时经济圈”共同支撑中国铝加工之都。

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大型开发企业,依托酉阳、秀山分布广泛的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