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93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docx

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日本环境

---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姓名:

000

班级、学号:

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8-6-18

完成时间:

2009-11-10

2009年11月27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4

正文……………………………………………………………5-15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6

答辩过程记录表…………………………………………………17

 

课题论日本环境—日本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1、课题(论文)提纲

1.垃圾分类与回收:

1.1日本人对垃圾分类的方法及日常习惯.

1.2日本政府的对垃圾回收采取的政策与相关法律.

1.3日本人对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原因

2.垃圾处理的模式:

2.1回收资源性垃圾,循环利用资源

2.2采用先进技术利用可燃垃圾焚烧发电

3.在环保中,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对日本方法的借鉴

3.1我国处理垃圾普遍存在的问题

3.2日本垃圾处理对我国的启示

二、内容摘要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又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社会,因此政府和各界时刻加强人们的环保意。

在日本,减少垃圾、增加回收,科学处理垃圾已持续数十年。

现在日本以成了世界上的环保大国。

在中国,现存的生活垃圾超过60亿吨,每年以1.3亿吨的速度递增。

人均垃圾产量每天达到0.7公斤-1.2公斤。

在不能短期控制垃圾数量时,如何处理成了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环保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方法,政府,企业和国民共同一心,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国家”。

三、参考文献

林育民.《东峰日报》.赤峰日报社主办.2008年1月26日

卢欢亮王伟《论日本垃圾处理模式》维普资讯网.2008年5月25日

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01.403 

徐世刚王 琦.《当代经济研究》2006[日本的环境保护及最新发展动向[N]北京科教信息网.2004-03-18

论日本环境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000

摘要: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又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社会,因此政府和各界时刻加强人们的环保意。

在日本,减少垃圾、增加回收,科学处理垃圾已持续数十年。

现在日本以成了世界上的环保大国。

在中国,现存的生活垃圾超过60亿吨,每年以1.3亿吨的速度递增。

人均垃圾产量每天达到0.7公斤-1.2公斤。

在不能短期控制垃圾数量时,如何处理成了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环保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方法,政府,企业和国民共同一心,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国家”。

关键词:

垃圾;日本;发展;焚烧;循环利用;污染

1.垃圾分类与回收

1.1日本人对垃圾分类的方法及日常习惯

在忽视环境保护而付出代价后,日本全国开始严格贯彻环保政策,以至于形成习惯。

减少垃圾、增加回收的运动已持续数十年。

近年来,无论小城镇还是大城市从社区到办公楼仍在增加垃圾分类的种类,有时候多到令人头晕的程度。

在日本,每户人家要会分类生活垃圾,用不同颜色的袋子把垃圾包装好,在规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垃圾回收点去。

日本国民扔垃圾不仅要在分类上小心翼翼,还有不少为他人考虑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安全:

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孔,以防止出现爆炸事件等等。

回收工人的操作更加安全。

在指定扔垃圾的地点,如果不注意是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你看不到垃圾的痕迹,闻不到垃圾的味道。

在许多社区,每周会指定一个住户值班。

每天清早,居民们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放在指定地点,清洁车取走后,如果地面上有少量泄漏,值班的住户就立即打扫干净。

轮流打扫也减少社区的公共支出。

 

   当然,也有日本人贪图方便而不细分垃圾。

横滨从2004年开始在一些社区进行垃圾分类以来,一些居民便不再把垃圾扔在自家小区的垃圾箱里。

而公园和便利店的垃圾箱就开始被来路不明的未经分类的垃圾袋填满。

相关部门的对策是停止在公园放置垃圾箱。

同时,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遍布全日本的监察队搜索违法的垃圾袋,寻找诸如汽油票之类的证据,并提醒其主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垃圾。

横滨从2005年5月起横滨把垃圾的分类从5种增到10种,为了帮助市民遵守新规定,市政府向市民发放27页的关于如何给垃圾分类的手册,重点部分中的详细说明达518条。

包括:

废弃的唇膏和口红内的物质要放到可燃烧物品里;而“当唇膏用完时”,唇膏和口红的外管,就要归入“塑料制品”或“小型金属”。

在扔掉一个壶或罐子之前要用卷尺量一量:

小于12英寸的就归为小型金属容器;大于12英寸的就归为大体积垃圾。

如果只有一只袜子就归为可燃烧物品;如果是一双且没有穿破,左右脚搭配刚好就归为旧衣物。

不要了的领带只有“洗净并且晾干”后才能扔进废旧衣物里的分类里。

但和日本四国岛山上只有2200人口的上胜市相比,拥有350万人口的横滨,在垃圾分类上有些小巫见大巫:

上胜市在4年前就将垃圾分类的种类定为34种。

后来又逐步增至44种。

   为了使人们不混装垃圾,在垃圾分类时对垃圾袋也很有讲究,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垃圾袋改为白色透明。

但对于注重隐私的日本人,透明的生活垃圾装很不雅观,且黑色垃圾袋也已使用一段时间。

日本政府坚持推广浅色透明垃圾袋,进行大量的宣传,反复说明透明垃圾袋的意义和好处,安排了一段过渡时期,使剩余的黑色垃圾袋不被浪费。

事实证明,透明垃圾袋达到了作用。

1.2日本政府的对垃圾回收采取的政策与相关法律

本民众普遍如此自觉,首要原因是法律上的强制执行。

自从1970年出台首部关于垃圾处理的法律,至今已制订了4部垃圾处理专门法和一部全面修正法。

日本为循环经济所构建的法律体系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基础层次,它由2000年12月实施的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构成。

该法提出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是:

“促进物质的循环,以减轻环境负荷,从而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全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

2001年4月实施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1970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

前者从过去主要促进废物再生利用扩大为通过清洁生产以促进减废和尽可能对废旧产品和零部件进行再利用。

后者在2000年修订后充实了关于促进废弃物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内容,增加了垃圾产生最小化、垃圾分类及回收等条款;对有毒性的固体废弃物(如医疗垃圾)管理条款更加严格;建立垃圾处理中心系统;将选择性处理的责任分摊到公众身上;地方政府组建促进垃圾减量化委员会。

第三层次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5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除了全国范围的垃圾分类回收法令供政府相关部门执行,不同地区还会提高标准。

每年的12月份,熊本县的社区住户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年历”:

日期用黄、绿、蓝等颜色来标注。

在“年历”的下方注明每种颜色代表那天可以扔哪一种垃圾,并配有漫画告诉居民哪些垃圾不可燃,哪些垃圾可回收等。

已养成习惯的人们如果偶尔忘记也能参考“年历”扔不同的垃圾。

1.3日本人对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原因.

日本如次分类回收垃圾的原因

(一)日本的自然资源匮乏,又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社会,因此政府和各界时刻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法律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从过去主要促进废物再生利用扩大为通过清洁生产以促进减废和尽可能对废旧产品和零部件进行再利用,即从1R(recycle)转变为3R(reduce、reuse、recycle)。

在日常生活方面,比如,各种商品的包装上都印有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在啤酒罐上,除了提醒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字外,最明显的就是“这是铝制品,请您配合回收”。

人们平时使用的名片上也印有“这是用再生纸印制”。

(二)日本曾因无视环境而付出惨痛代价。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扭转困难局面,在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学工业,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日本忽视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导致在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频繁发生环境污染的事件:

在熊本县,由于当地的氮肥厂直接排放含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海湾,使当地大量渔民患上水俣病;在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废气,周围众多居民患哮喘病死亡;在富山,由于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含镉废水,当地居民患上了骨痛病,等等。

在这些人为的环境事故发生之初,地方政府和肇事厂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极力隐瞒实情,但真相是无法被隐瞒的。

日本政府随后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令,加上多方的推动,花费数十年后才成为着名的环保之国。

坚持改进分类方法是为了减少垃圾数量,降低垃圾的焚烧率。

日本土地资源紧缺,超过80%的垃圾通过焚烧来销毁,在美国处理而同样数量的垃圾就能采用土地掩埋法。

但即使土地允许,日本也不愿直接倾倒。

虽然分类回收处理会更加昂贵,但是成本并不比焚烧垃圾的成本高。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着的:

横滨市到2006年垃圾焚烧率降低了30%。

上胜市加强垃圾细分后的四年,焚烧垃圾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垃圾回收率提高到了80%。

该市计划在2020年停止焚烧

2.垃圾处理模式

  在日本,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进步,处理的方式也有也很大的转变。

在垃圾处理中,一是尽量减少垃圾,二是变废为宝,垃圾再生资源化;三是垃圾作为燃料发电;四是将无法燃烧部分掩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焚烧占60.4%,填埋占37.1%,而到2000年,直接填埋只占5.9%,焚烧占到77.4,其余部分为资源化回收或利用,填埋比重的大大下降,且日本在填埋方面的技术较为成熟,其中福冈大学从70年代开始对准好氧性填埋结构进行的探索已逐渐走向实用化,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填埋处理技术。

  2.1回收资源性垃圾,循环利用资源 

废弃物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投放处理后就会成为资源。

日本东芝公司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公司在全国共有380个回收点,主要从事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处理。

东京都的“东京超级生态区”有8家企业分别处理不同种类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再利用。

东京资源循环公司是一家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企业,运进来的是旧冰箱、旧电视机、旧洗衣机、空调等废旧家电,运出去的是铜、铁、金、铝和塑料等资源,填海的垃圾不到废弃家电总量的0.1%,需要焚烧的为1.9%,整体回收率即转化为再利用资源达98%。

某小城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由10人管理的垃圾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垃圾150吨,一年可回收再生钢筋1334公斤;玻璃制品1050公斤;塑料制品1000公斤,经济价值一目了然。

日本是再生纸生产和消费大国,再生纸占市场流通纸制品总量的60%。

再生纸是以回收的废纸为原料经过分选、净化、打浆等十几道工序生产出来的。

每回收利用一吨废纸可节省三立方米木材、100吨水、300公斤化工原料、1.2吨煤、600度电,其环保价值非常可观。

在日本,卫生间用的手纸全都是可降解的再生纸,用后一冲,根本不需备用纸篓和担心马桶堵塞。

日本的新闻用纸70%是再生纸,有许多包装用纸也都标明是再生纸。

把回收的塑料瓶还原成纤维,与棉和其他纤维合成“混纺”制作服装,塑料瓶成分占48%,棉和其他合成纤维占52%,17个2公升的塑料瓶就能制作一件制服。

在日本,穿着合成再生工作制服上班的人到处可见。

2.2采用先进技术利用可燃垃圾焚烧发电.

在垃圾处理当中,焚烧发电也是一个亮点。

截至2000年,日本的焚烧设施已有1715座,日处理能力达201.775吨,其中配备有余热回收利用的设施占了65%,总装机容量是1.192MW。

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的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高,利用焚烧过程的能量回收来降低成本成为环保企业关注的问题,日本在焚烧发电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以川琦重工业和三菱重工业为代表的日本著名环保企业,致力于高效率发电和能量回收方面的研究,如采用低空气比燃烧,多段抽气,高温高压,外部燃料加蒸汽过热升温等多项技术已经得于实际的应用,如2000年在日本京都市建造的一台处理能力为1000t/d的焚烧炉,发电量可达22kW。

为了减少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本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的控制最为严格,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保持足够高的分解温度,一般在850度到1100度之间,焚烧炉内烟气停留时间在2秒以上,喷射活性炭等吸附剂;采用布袋除尘器对细微颗粒进行捕集在飞灰上,目前日本对飞灰处理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热点,包括表面熔融技术,JFE高温气化熔融技术,飞灰煅烧技术等。

日本垃圾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比例不断增加,焚烧高效发电成为主流,从根本上讲,是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思想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简单的卫生处理(无害化和减量化)基础上,考虑环境影响和减少对天然资源的过渡消费,着重强调3R观念,即减少废弃物排出(reduce)物尽其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ycle)还包括材料回收,化学物质回收和热回收。

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3R观念可以说是社会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生产者把传统的“原料——工炽烈——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开环模式变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使得整个经液晶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基金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建设一个循环型的社会。

3.在环保中,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对日本方法的借鉴

3.1我国处理垃圾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现存的生活垃圾超过60亿吨,每年以1.3亿吨的速度递增。

人均垃圾产量每天达到0.7公斤-1.2公斤。

在不能短期控制垃圾数量时,如何处理成了当务之急。

虽有相关规定出台,街道和社区垃圾分类的硬件也似乎到位,但事实触目惊心。

究其原因,除了政府教育缺位外,我国人们的环保和节能意识较淡薄,扔垃圾的习惯历来是以散倒为主,很少用垃圾袋包装,每到夏天垃圾收集点和楼内外蚊蝇孳生、气味熏人,很是不卫生、不环保,更是资源的浪费。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可很多人却只片面地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曾一味地强调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实际上这种经济的过快发展是建立在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法》等,但有些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

 

3.2日本垃圾处理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曾在战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重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增长第一主义”、“生产第一主义”的理念下,使日本一度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国”。

但是此后在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中,采取了较有成效的政策措,使日本成为“公害治理先进国”。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又是我国近邻,它在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和教训对于正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我国来说有如下启示:

(1)立足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日本在重化工业化时期的教训表明,如果只注重“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不重视环境保护,其结果只能导致公害泛滥,最终要为治理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应该走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2)不断制定与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严执法,促进环境的实质改善。

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依据不同时期的环境情况不断制定与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和国民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了环境的实质改善。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法》等,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

有的法律因其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也需要根据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时完善。

因此,建立健全职责、权利和义务分明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国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已成为必要。

另外,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依据法律、法规从严执法,培养一大批素质好、执法如山的队伍,促进环境的实质改善。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与国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形成政府、企业和国民三方共同推进的环境保护体系。

在循环经济时代,政府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使GDP获得不断增长,而且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予以很好的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即引导以市场利益驱动为主导的产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环保产业转变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实现这个职能的过程中,政府如何采取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企业、国民予以引导,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国家、企业和国民三方共同推进的环境保护体系。

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正是由于在上述问题上处理的比较有成效,才使日本成为“公害治理先进国”的。

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实行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企业进行依法监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发高科技环保技术,走循环经济之路。

在增强国民环保意识方面,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媒体宣传,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由政府带头购买环保产品,引导国民消费环保产品,形成一个庞大的环保产品需求市场,不断拉动环保产业发展。

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政府、企业和国民三方共同推进环保建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绿色之国”。

  

 

参考文献:

[1]林育民.《东峰日报》.赤峰日报社主办.2008.

[2]卢欢亮王伟.〈论日本垃圾处理模式〉.维普资讯网.2008.

[3]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徐世刚,王 琦.《当代经济研究》.北京科教信息网.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