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124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理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理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理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理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整理.docx

《生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整理.docx

生理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

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

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三种形式:

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特点:

最主要、快速、灵敏、路径短、精确

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特点:

次要、慢速、迟钝、路经长、范围大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特点:

第三重要、范围小、能力有限。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活动又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的方向变化则为负反馈。

负反馈是机体内最为重要的一种反馈控制形式。

对于稳态的维持意义重大。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膜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

2、钠—钾泵(sodium-potassiumpump):

简称钠泵,因其具有ATP酶的活性,因而也称Na+-K+ATP酶(Na+-K+ATPase)。

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不耗能):

⑴简单扩散:

转运物质:

气体O2,CO2(不需要蛋白质帮助)

⑵易化扩散:

①载体扩散:

专一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②通道扩散:

专一性

二、主动转运(耗能):

⑴泵转运:

钠—钾泵:

①直接耗能:

原发性主动转运

②间接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⑵大分子转运:

①入胞作用:

白细胞的吞噬

②出胞作用:

激素分泌

4、静息膜电位(restingmembranepotential):

是指安静状态下,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

又简称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5、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是指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变化过程。

机理:

①上升支:

Na+内流,去极化形成;

②下降支:

K+外流,复极化形成;

③钠—钾泵作用

意义:

动作电位是一切组织兴奋地标志。

特点:

①不衰减性传导(阈刺激(阈上或阈下))

②“全”或“无”现象:

阈下刺激不产生AP,而阈刺激和若干阈上刺激均可产生AP,且二者幅度,波形不变。

③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而神经干上存在跳跃式传导。

6、极化(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意义:

表明细胞在安静状态。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以极化为基础,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意义:

是细胞抑制的标志。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以极化为基础,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亦指膜内正电位升高)

意义:

是细胞开始兴奋的标志。

反极化:

外负内正,是细胞完全兴奋的标志。

7、兴奋(excitation):

传统生理学将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兴奋;在现代生理学中,兴奋被看作是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8、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⑴绝对不应期:

是在细胞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此期间细胞完全没有兴奋性。

(absoluterefractoryperiod)

⑵相对不应期:

是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期,此时细胞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在此期间,部分钠通道已经恢复到静息态,如果所给刺激强度足够大,可以再次引起细胞的兴奋。

(relativerefractoryperiod)

⑶超常期(supranormalperiod):

是相对不应期过后,细胞经历的兴奋性略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

⑷低常期(subnormalperiod):

此时与动作电位的超极化后电位相重叠,虽然此时钠通道都已恢复到静息态,但由于膜电位的水平比正常情况更远离阈电位,因而细胞不易发生兴奋。

9、肌肉收缩的机制:

⑴运动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⑵其与对应的N2受体结合,促使肌肉细胞产生AP;

⑶通过肌细胞内兴奋收缩偶联,释放Ca2+,促使细肌丝滑入粗肌丝,肌小节缩短,引起肌肉收缩;

⑷肌肉收缩的关键离子是Ca2+。

10、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不做功;

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收缩,而张力不再增加;做功。

人是先等长收缩后等张收缩。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血液的生理作用: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血浆(plasma):

全血离心后的上清液。

全血的主要营养是在血浆中;全血=血浆+血细胞。

3、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分类及生理意义。

⑴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无机盐(NaCl)组成,其作用调配血细胞膜内外水的分布。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由血浆蛋白(白蛋白)构成,

其作用是调配毛细血管壁内外水的分布。

4、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

5、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Osm/kgH2O(相当于5790mmHg);

等渗溶液:

0.9%NaCl;1.4%NaHCO3;5%葡萄糖溶液。

6、造血干细胞的评判标准:

①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②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③高度的增值能力;④具有表面标志物。

上述四条是充分必要条件!

7、血红细胞是剧毒物质,只能存在于血红细胞中,不能出现在血浆中!

一旦出现在血浆中则会导致溶血(hemolysis)。

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

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

9、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调节pH。

10、白细胞的临床含义和作用:

中性白细胞:

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作用,数量升高,提示急性炎症或感染早期;

酸性白细胞:

参与蠕虫感染反应,数量升高,提示寄生虫感染;

碱性白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数量升高,提示过敏性疾病;

单核细胞:

具有最强大的非特异性吞噬能力,数量升高,提示慢性感染或炎症后期;

淋巴细胞(T、Bcell),数量升高,提示病毒感染或炎症后期或肿瘤。

1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血液凝固;促进生理性止血。

13、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coagulationfactor或clotting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4、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15、血型(bloodgroup):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行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6、临床输血原则:

①输血前做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test);②首选同型输血;

③异型输血要遵循小剂量缓慢原则;④条件允许改异型为同型输血。

第六章循环系统

1、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workingcell):

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

自律细胞(autorhythmiccell):

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其胞浆中含胶原纤维甚少或完全缺失,基本丧失收缩功能。

2、工作心肌动作电位的机制:

0期:

Na+内流,去极化;

复极化1期:

K+外流形成;

复极化2期:

K+外流,Ca2+内流;

复极化3期:

K+外流;

4期:

泵作用。

复极化2期又叫平台期,是工作心肌典型电位特征期。

3、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4、心动周期(cardiaccycle):

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在一个心动周期内,无论心房或心室,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

舒张期长,其意义在于:

①保证心脏充分休息,节省能量;②保证回心血量充分回心。

6、心脏泵血过程中的四最:

①心室压力最大出现在快速射血期;

②心室压力最小出现在等容舒张期(充盈期之初);

③心室容积最大出现在心房收缩期末;

④心室容积最小出现在减慢射血期末。

心室压力发展最快在等容收缩期;心室压力下降最快在等容舒张期。

7、等容收缩期(periodofisovolumecontraction):

自房室瓣关闭至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期。

其特点是室内压大幅度升高,且升高速率很快。

此期持续约0.05s。

等容舒张期(periodofisovolumerelaxation):

从主动脉瓣关闭直至房室瓣开启的这一段时期。

此时,心室肌舒张,心室压以极快的速度大幅度下降,但容积并不改变。

8、心脏的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

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

意义:

描述心脏每次泵血的效率。

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每分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

意义:

描述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效率。

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

心指数(cardiacindex):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

搏出量:

①异长自身调节:

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搏出量↑;

②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③后负荷:

动脉血压↑→心射血困难→射血↓→加大下次回心血量————→搏出量恢复代偿。

心率:

当40bmp﹤HR﹤180bmp时,HR↑,心输出量↑;超过此范围,心输出量↓。

10、心泵功能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又称心力储备(cardiacreserve)

11、血压(bloodpressure):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12、动脉血压(arterialbloodpressure):

通常指主动脉压力,即主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的侧压力;常简称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首先需要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两个基本条件。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一个前提:

循环血量;

两个条件:

心脏射血(提供能量),外周阻力(血管的)

一个调节:

大动脉弹性:

稳定脉压,减少脉压(脉压过大,则动脉弹性降低,导致动脉硬化)

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值;又称上压。

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又称下压。

脉压(pulse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平均动脉压(MAP):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简略计算,MAP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每搏出量:

每搏出量↑→SP↑↑,DP↑,PP↑,MAP↑;心率:

HR↑→SP↑,DP↑↑,PP↓;

外周阻力:

阻力↑→SP↑,DP↑↑,PP↓,MAP↑;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弹性↓→SP↑,DP↓,PP↑;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13、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

通常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是全身压力最低的地方。

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是4~12㎝H2O。

1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①迂回通路:

实现物质交换;

②直捷通路:

加速静脉血液回心;

③动—静脉短路:

实现体温调节。

15、有效过滤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

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16、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①回吸收组织液蛋白质入血,防止水肿;

②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③参与机体的免疫。

17、神经调节:

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总体上正效果(心输出量提高,动脉血压升高);

②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效应则与上述相反。

1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又称减压反射,其意义在于纠正动脉血压偏差,维持其正常,其作用时刻存在。

第七章呼吸系统

1、呼吸(respiration):

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意义: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呼吸的过程:

外呼吸或肺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细胞呼吸。

2、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ion):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即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实现肺通气的条件:

功能结构:

呼吸道和肺、胸廓与呼吸肌、胸膜腔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原理:

动力:

推动气流;①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②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③胸膜腔内压。

阻力:

阻止气流;①弹性阻力(elasticresistance):

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②非弹性阻力(inelasticresistance):

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气道阻力;

3、呼吸运动(respiratorymovement):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为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

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动作的是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吸气肌:

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呼吸运动的形式:

平静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eupnea);

用力呼吸:

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这称为用力呼吸(forcedbreathing);

胸式呼吸:

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胸式呼吸(thoracicbreathing);

腹式呼吸:

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膈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abdominalbreathing)。

4、胸膜腔负压的形成:

①胸廓的自然容积>肺的自然容积→肺被扩张,其容积>自然容积,表现出回缩倾向→胸廓被压缩,其容积<自然容积,表现出向外扩展的弹性回位力。

②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吸气末或呼气末)→=大气压-肺回缩力(大气压为0)→=-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作用于肺,牵引其扩张。

②作用于胸腔内其他器官,特别是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静脉和胸导管等,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5、肺容积(pulmonaryvolume):

是指肺内气体的容积;

⑴潮气量(tidalvolume,TV):

每次呼吸时呼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约为400~600ml,平均约500ml。

⑵补吸气量或吸气储备量(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约为1500~2000ml。

⑶补呼气量或呼气储备量(expiratoryreservevolume,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

⑷残气量或余气量(residualvolume,RV):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6、肺容量(lungcapacity):

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FRC):

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功能残气量等于残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

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capacity,FEV):

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也称时间肺活量(timedvitalcapacity,TVC),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正常人分别为83%、96%和99%肺活量。

8、每分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volume):

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它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9、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deadspace):

每次呼吸吸入的气体,总有一部分留在鼻、咽、喉、器官、支气管等呼吸道内,这部分呼吸道无气体交换功能,故这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泡无效腔(alveolardeadspace):

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deadspace):

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

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每次吸气时真正达到肺泡的新鲜气体量为潮气量减去此无效腔容量,它是真正有效地通气量。

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10、气体扩散(diffusion):

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

气体分压差、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

11、呼吸膜(respiratorymembrane):

肺泡通过它(肺泡-细血管膜)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膜由六层结构组成:

①含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②肺泡上皮细胞层、③上皮基底膜、④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⑤毛细血管的基膜、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12、O2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即物理溶解(1.5%)和化学结合(98.5%)。

Hb的氧容量(oxygencapacity):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的氧含量(oxygencontent):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的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

Hb的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13、CO2的运输形式:

①碳酸氢盐、②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约占CO2总运输量的5%,化学结合的占95%。

第八章消化系统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②节律性、③紧张性、④伸展性、⑤消化道平滑肌对化学、温度的牵张等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2、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生物电活动:

①静息电位、②慢波、③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实际测定值为-50~-60mV;

慢波(slowwavepotential):

是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波动,也称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

慢波并不引起肌肉收缩,但可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电位时产生动作电位。

平滑肌与骨骼肌的区别:

①峰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②去极化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③慢波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

3、消化液的主要成分:

水、各种无机离子、消化酶、粘蛋白、抗体等。

主要功能:

消化食物、调节pH值、稀释食物、保护作用。

4、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调节消化腺的分泌的消化道的运动;

②调节其他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③营养作用;④免疫功能。

5、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某些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这种在脑和消化道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为脑-肠肽。

6、胃液的成分:

胃液中无机物包括胃酸、HCO3—、Na+、K+等;有机物包括消化酶、内因子、粘蛋白等。

胃液中各成分的比例随分泌的速率不同而有所变化。

⑴胃酸:

即盐酸,主要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胃酸有两种存在形式:

一种为游离酸,另一种为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

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源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所必需的酸性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被蛋白酶分解消化;

③部分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相对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④胃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和一些胃肠激素的分泌;

⑤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质子泵(protonpump):

是镶嵌于壁细胞靠腔腺一侧细胞膜上的膜蛋白,具有转运H+、K+和催化ATP分解的功能,故也称为H+-K+ATP酶。

⑵胃蛋白酶原:

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是胃液中最重要的消化腺。

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将其降解为胨,并有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

⑶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液由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主要成分为粘蛋白。

生理作用:

有效地防止H+对胃粘膜的直接侵蚀作用,同时防止胃蛋白酶原被H+激活后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

有效地保护胃粘膜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粘液还具有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

⑷内因子(intrinsicfactor):

是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000。

生理作用:

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不被分解破坏,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收。

7、胃液分泌的调节:

⑴调节胃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①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

②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胃酸、脂肪、高张溶液。

⑵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①头期(假饲实验):

特点:

分泌时间长,胃液分泌的量(30%)和酸度很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消化力强。

②胃期:

特点:

胃液分泌的量(60%)和酸度很高,胃蛋白酶原含量低,消化能力比头期小。

③肠期:

特点:

胃液分泌量少,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长。

胃蛋白酶原:

头期>胃期>肠期

8、胃的运动:

①消化期:

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②非消化期:

移形复合运动

9、胃排空(gastricemptying):

是指胃内容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的直接动力来源于胃内压和十二指肠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根本动力(原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

排空速度:

等渗>非等渗;糖>蛋白>脂肪。

10、呕吐(vomiting):

将胃及肠内容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射活动从口腔强力排除的过程。

11、胰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

⑴水和电解质:

胰液中起主要作用的电解质是HCO3—,,可以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