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5874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docx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复制

中考记叙文(或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27条

1.问文章体裁?

答:

备选答案有:

记叙文、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剧本等。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概括文章内容(主题、主旨)?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A+B+C

答:

A、此文通过记叙(描写、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作为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记叙文线索有:

①人物或实物线索;②时间线索;③情感线索;④事件线索;⑤以题目为线索;

⑥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⑦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也有“明线”和

“暗线”。

选择线索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意义或作用:

可以从:

A、概括内容主题B、表明写作对象C、贯穿全文线索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E、表明文章主旨。

F:

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含义之外,往往有深层含义,即它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象征性的散文题目,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既指------又指(象征意义),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既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表达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心理共鸣。

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

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时间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淡单调,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的完整,

情节曲折、有起伏,突出中心。

11.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5种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如: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象征、借景(借物)抒情、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一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明线暗线等。

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

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特点,收到出人意料

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阅读注意力,引出文章的表达的内容等。

(11)文章开头的写作手法有:

A、用赋比兴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

(如《陋室铭》的开头)

B、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富有气势……

D、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和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

F、开门见山,简洁入题、扣题。

G、倒叙(见上文的10条分析)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

突出强调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气势磅礴,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有节奏感。

(6)反复:

突出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

引起阅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

突出、强调某种意义。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内容分析。

(8)反问:

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突出、强调某种意义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内容分析。

13.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

一、结构上作用:

文章开头:

(1)总括、总领全文、引领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题扣题、埋下伏笔、作铺垫等作用;

文章中间:

(1)承接上文

(2)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点明写作思路、埋下伏笔

等作用。

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结构完整严谨扣题。

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

深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作用。

二、内容上作用:

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尤其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常常是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或者:

表现了人物……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思想感情。

14.分析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5.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或象征)的写法。

1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5种)和作用?

答: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抒情、描写、议论、说明。

①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如《春》《我爱故乡的杨梅》《济南的冬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

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能达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文章中间段与段之间的议论,有时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种类:

一是正面描写(5种人物描写)

二是侧面描写(如:

《口技》)作用:

衬托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或作品主题。

重点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二)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等自然景物):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三)了解描写的其它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空间(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地点变化等)

18.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是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还是细节描写。

19.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0.续写文章的结尾。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1.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的题型解题形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特殊情况也有可以。

)。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结合句子分析为何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2.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B、词语:

分别解释两个词义。

句子:

简单概括这两句的内容意义的不同。

C、词语:

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语言搭配习惯)。

句子:

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作用,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递进式或总分式)

23.品味词语和句子(或赏析语言、句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体现用词之美------动词或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生动;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或双关义。

如《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漂亮”一词要从它的引伸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见第12个知识点回答.②描写性的句子见以上17条

③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

品味其妙处)

④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

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作用:

给人以启迪教育深思)

(2)答题格式:

我喜欢--------------句,因为它-------------。

24.文章用典故或诗词、名言名句的作用或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注意以上21-------24:

分析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作用:

一般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5.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分析: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押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

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写作手法:

一是修辞手法:

共八种。

二是描写的其它几种形式:

详见17条中的(三)

三是表现手法:

详见上文11条。

四是表达方式详见16条

26.评价、分析人物(谈谈自己对人物认识)

评价、分析人物: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这样组成:

由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27.问阅读后的体会、启示、见解?

(主观开放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A+B+C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找出

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现代文阅读几种答题技巧与方法

一、看分值答题法: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

要求的字数。

当然,答案也会有例外,可灵活处理。

 二、用原文答题法:

这种最重要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

“答案往往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

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或原文主题。

具体作法:

把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

有一道阅读试题:

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其它几种答题法

   

(1)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在文中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

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概括文段事例,包含两个要素: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

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

也应概括在内。

    (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千变万化。

答题注意:

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

轻易作答;相信,我们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记叙文散文阅读训练

(二)竹  篾①左建明

⑴那是一个想来

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⑵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阴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阴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⑶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

男孩儿的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

他只穿了有个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⑷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

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⑸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

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根美妙的竹篾。

尽管我只是想跟那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⑹我是终于将那竹篾踩住了。

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⑺“啊呀!

”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

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

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⑻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⑼老婆婆却说:

“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⑽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

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⑾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

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儿误踩上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呀!

⑿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⒀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⒁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⒂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

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着眉头。

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

“他不是故意的。

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⒃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⒄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

那条长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⒅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

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

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⒇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注释】①竹篾:

竹子劈成的薄片。

1.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他不是故意的。

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第⒂段中,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

(3分)

 

3.从全文看,“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作者主要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的性格特点的?

(3分)

4.将选文最后两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5.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四)远去的乡村李汉荣

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

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

我妈说:

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

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

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

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

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

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

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

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

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 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

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

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

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

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

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

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

这写的是什么?

为啥不连在一起写?

多费纸啊!

我说:

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

父亲说:

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 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

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

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

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

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

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

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4分)乡村的诗意在哪里?

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她在         中,她在         里,她在         中,她在         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