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2 《答谢中书书》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
《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2 《答谢中书书》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2 《答谢中书书》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2《答谢中书书》实战训练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略无:
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
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
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
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
【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
【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答案】
(1)D。
(2)D。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康乐: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
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BC.正确;
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句意: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二、(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4分)
⑴五色交辉( ) ⑵四时俱备( ) ⑶青树翠蔓( ) ⑷俶尔远逝( )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2分)
【答案】
8.C
9.
(1)交相辉映
(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
10.示例:
(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11.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
【8题详解】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A项,晓雾将歇(xiē)。
B项,沉鳞竞跃(yuè)。
D项,佁然不动(yǐ)。
【9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四时”:
四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同时注意双音节的词语,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交辉”对应的是“交相、辉映”。
“翠蔓”对应的是“翠绿、藤蔓”。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欲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
仙境。
“可”:
大约。
“许”:
左右。
【11题详解】
题干要求说说两文作者笔下的水的共同特点。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清流见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等句,通过正侧面描写,刻画出水清澈、透明、纯净的特点。
(甲)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三、(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A.①古来共谈 共:
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
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
都
C.①猿鸟乱鸣 乱:
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
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分)
【答案】
16.D
17.(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8.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
16.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
①盖竹柏影也。
盖:
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
也。
“寝”:
睡觉。
“相与”:
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8.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四、(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解下面加线的词。
(2分)
(1)四时供备()
(2)沉鳞竞跃()
11.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10.(每小题1分,共2分)
(1)季节(时节、时令)
(2)鱼
11.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昧;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3分)
【解析】
10.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在此处的意思为季节,在现代汉语中翻译为时间;
(2)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鳞借代“鱼”。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
在结构上,每句都是四个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在景色描写上色彩鲜明,景物和动物一静一动,相互结合;内容上,阅读全文可知,前半部分描写山川之美,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喜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2019年北京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列选项中每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B.素湍绿潭/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C.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虽欲言无可进者
2.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
(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理解:
一年四季这里都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理解:
这句话既传达了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又隐含了自己愉情山水、归隐山泉的志趣。
(丙)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翻译: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理解:
引用渔人的歌谣想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佳作。
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动静结合、俯视仰视结合的写景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结合两则材料进行赏析。
【答案】
1.D
2.丙
3.动静结合: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耸入云霄为静,清澈水流,直视水底为动;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写出了山川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写出山川秀美,盎然生机。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急流的水,回旋的清波为动;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为静。
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景色秀美的特点。
俯仰结合: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耸入云霄为仰视;直视水底为俯视。
写出了山高水清、景色秀美的特点。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写水为俯视;写山(山、树、瀑布)为仰视。
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景色奇美的特点。
【解析】
1.A如果;自从;在,从。
B白色的;无修饰的琴;一向,平时。
C连接;相同;类。
D都是“即使”。
2.丙错误,引用渔人的歌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3.从动静结合、俯视仰视中选择一种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如俯视仰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
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
“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耸入云霄为仰视;直视水底为俯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译文】
【甲】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
六、(2019年广西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鱗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者中,弈者胜射:
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B.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C.晓雾将歇歇:
消散
D.五色交辉辉:
光彩
8.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儿开放而散发出微弱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荫。
B.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上的野味,胡乱地摆放在前面,原来是太守在宴请百姓。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D.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甲文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正如《尚书》所言: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乙文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体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B.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同是写山水,甲文用“蔚然而深秀”写山之“秀”,用“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现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的气势。
乙文用“高峰入云”写山之“高”,用“清流见底”表现水清水净的特点。
C.甲乙两文体裁不同,表现的主旨也不同。
甲文是一篇“记”,突出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乙文是回复朋友的一封书信,表达的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D.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凝练生动的特点。
甲文的“翼然临于泉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和态势。
乙文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笔洗练,从时空两方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
【答案】
7.D
8.C
9.A
【解析】
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
D:
辉:
辉映。
故选D。
8.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A: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荫;B:
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D: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故正确的是C。
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A:
“天人合一”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故选A。
【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七、(2019年北京平谷中学中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修(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