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232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十册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

(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

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

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

不值:

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

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

大概,表示推测。

  怜:

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

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

这里指鞋底。

  苍苔:

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

是屐齿还是苍苔?

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

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

“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

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

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

(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

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

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

“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

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设计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语文应聘说课稿模板: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来应聘小学教师的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惟一的听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冀教版小学教材是新课改后的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唯一的听众》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做人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在《惟一的听众》一文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极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我终于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那些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

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预习课中也已扫清字词障碍,我现在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交流。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

基本能在预习中读通课文,独立学习字词,运用已掌握的一些方法自主理解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重点词语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感悟。

  

  本课中学生对如何通过朗读理解体会老人说的话,如何从我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语句中来感悟老人语言背后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受到的激励与震撼,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句质疑理解、适时想象说话,通过语言训练来揣摩老人语言背后的美好心灵,体悟文章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因学而教。

  

  四、说教学过程

  

  1.谈话解题,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当我们的听众,(相机板书听众)是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们要不要好好表现?

  

  曾经,有一位演奏家在最初演奏时,他只有唯一的听众。

(相机板书:

11唯一的)

  

  板书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要读流利。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

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

分别流露出哪些心情?

(用此问题既帮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师生合作表演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开始说他十分沮丧,虽然拥有两个亲人听众,但这两个听众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

  

  引导学生扮演爸爸、妹妹对我进行评价“像锯木腿”“简直是个音乐白痴”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灭了我练琴的热情。

但后来一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温暖了我的心。

  

  然后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住老人的语言变化,让学生细细体会。

二是抓住我碰到老人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2)分组合作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问题

  

  默读课文,画出老人的语言。

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

对作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3)全班交流。

  

  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

  

  第一次对话:

她说了什么?

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理解溜走。

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

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对话:

她说了什么?

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

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

理解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第三次对话:

她又说了什么?

课件出示语句,她为什么这样说?

我为什么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

  

  找出关键词语和语句,同桌交流感受

  

  多媒体出示描写眼神的三句话

  

  课文三次反复出现老人平静的神态描写,可见看似平静的眼神实际上是意味深长,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揣摩,品出其中的内涵并填空。

  

  多媒体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然后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她慈祥的眼神为什么像深深的潭水?

  

  (5)分角色朗读9、10自然段。

  

  (6)配乐朗读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不了那唯一的观众?

  

  板书:

真诚无私 敬佩感激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我

  

  敬佩感激

《赶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

樊萍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

   2、通过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

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

[板书:

15赶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2、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2、交流:

  

(1)读词语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表示地点、花儿的词语(随机板画解释地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问题:

“天南海北”是什么意思?

板书-齐读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出示句子]

  问题:

“马不停蹄”是什么意思?

板书-齐读

  三、再读课文

  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方面内容的?

  1、自由读12-14自然段,按要求做上记号:

地点花名花时

  2、交流:

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的句式说[学生说到什么就出示什么,最终形成如下.课件显示:

    初夏

    延安   榆林绥米一带  吕梁山

    槐花   紫苜蓿花    荆条花

         春节      七八月

    秦川   四川盆地    三边一带

    油菜花  油菜花    荞麦花

  3、看着大屏幕,请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赶花的过程。

能说出赶来更好,能说出马不停蹄、天南海北地赶更好。

[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说,板画突出“天南海北”]

  4、齐读12、14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师读时间]

  5、小结过渡: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养蜂人带着蜜蜂不停地赶、赶、赶,就是唯恐误了花时。

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6、了解了养蜂人赶花的经过,你有什么想对养蜂人说的呢?

  7、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

[出示]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1)“震惊”是什么意思?

读出“震惊”来[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2)“艰辛”体现在哪里?

[联系板书](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提示:

文章的前面部分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说明养蜂人艰辛的,请快速地找一找。

(千里迢迢)

  [板书-说意思-述:

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形成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句子:

读出“艰辛”来]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过渡:

他们的生活艰辛岂止这些呢?

  述:

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过一首纪实诗,真实地记录了养蜂人的生活,诗中不但写了他们脚步匆匆,还写到他们吃的是熏黑的腊肉,喝的是山泉和溪水,住的是山洞和简陋的帐篷,脚上穿的胶鞋已经破了,身上的中山装是没有口袋的,照明用的是废旧的沼气灯,甚至干脆靠月光照明,交通工具是闷得死人的闷罐子车,而且还得提防野兽、强盗的袭击。

  问题:

听了老师的讲述,你又了解到养蜂人的什么呢?

  [生说感受,引导说出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起早摸黑、四海为家、冒酷暑顶严寒……]

  [读词语-再读句子:

读出“艰辛”来]

  8、小结延伸:

但是,作者却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15赶花

            千里迢迢 天南海北 马不停蹄

             [板画]

                   (其他词语)

《赶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望岳》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

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

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

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

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

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