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docx
《扬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
扬州市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8亿元,年均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95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比如在用地方面,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利用的土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左右,但受招商引资放宽土地门槛政策影响,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仍较普遍。
在环保方面,一些地方和园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引进了部分高污染项目,市域环境承载力面临挑战。
本文通过对当前扬州市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对扬州市如何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布局和发展经济提出建议。
一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指标体系选取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临界值。
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实际上是由大量指标构建成的n维空间向量。
这些指标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
根据这些环境指标各自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分解为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供给能力,是指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极限,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某区域的自然资源可开采利用量。
这方面我们主要考虑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暂不考虑流通性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其他资源。
二是污染承受能力,是指在保证社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消纳污染物的能力极限。
我们在测评环境污染承受能力时,除了考虑大气、水体、声音环境之外,还着重评估了生态环境质量。
其中用扬州市水体中的氨氮、氟化物以及溶解氧含量测评水体环境;用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作为衡量空气环境质量的指标;用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分析声环境情况;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以及碳排放强度表征生态环境的情况,其中碳排放强度指每万元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三是社会支持能力,是指通过人类社会进行的改善环境系统的活动,从而得到提高的环境生态的支持极限。
这方面我们考虑工业固体废物、二氧化硫、烟尘、废水的处理能力。
整个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扬州市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二单项环境承载力计算
(一)扬州市资源供给能力计算
资源供给能力包括淡水资源供给以及土地资源供给,分别以2006~2011年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作为限制值,以当年的用水总量和已利用土地量作为当前指标值,其中2011年为预测值(如表1所示)。
表12006~2011年扬州市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供给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水资源总量中包含了过境水资源。
扬州市的地表水资源不算充裕,但过境水资源丰富,每年平均过境客水大约提供了扬州市70%的用水,按这个比例计算,包括可利用的过境水的水资源总量大约在70亿立方米以上。
(二)扬州市污染承受能力
1.水体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方面,对氨氮、氟化物含量,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标准要求为限制值,以水源地检测数值为指标值;对溶解氧含量,由于国家标准是给出下限,因而以Ⅲ类水体标准要求为指标值,而以实际检测为限制值(如表2所示)。
表22006~2011年扬州市水体环境承载情况
2.空气环境承载力
表3中选取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作为限制指标,指标值则来自历年的《扬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表32006~2011年扬州市空气环境承载情况
3.声环境承载力
声环境承载力考察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
其限制值选取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其中区域环境噪声取1类环境功能区标准,道路交通噪声取4a类环境功能区标准(如表4所示)。
表42006~2011年扬州市声环境承载情况
4.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良级生态环境状况为限制值,森林覆盖率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目标为限制值,而碳排放强度以全省平均水平为限制值(如表5所示)。
表52006~2011年扬州市生态环境承载情况
(三)扬州市社会支持能力
如表6所示,对于各项工业废料废水废气处理,以各年的处理达标量作为限制值,考量当年的处理能力;而以需要处理的总量,包括处理量和排放量,作为限制值。
表62006~2011年扬州市社会支持能力情况
三单项环境承载力情况分析
(一)资源供给能力
得益于大量的过境水资源,扬州市的淡水资源相对丰富,其承载能力保持在72%以下。
但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弱,目前仅剩约17%的土地未被利用。
实际上,土地方面的供给能力较弱已是制约扬州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17%未利用的土地之中,还有一部分是河流滩涂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因而实际情况可能还要更加严峻。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经济,并保证该区域的环境改造维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已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污染承受能力
1.大气、水体、声音环境污染承受现状
扬州市污染承受能力整体良好,大多数指标都处于适载乃至弱载的状态。
其中,水污染承载能力较强,且数值基本趋于稳定,这部分得益于扬州市过境水流量大的地理优势。
空气污染方面,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含量都远远低于国家限制要求,主要影响空气环境承载力的是可吸入颗粒物,其主要来源是车辆尾气和工业废气。
声环境方面,状况基本满足国家规定,但承载力不强,基本处于超载边缘。
这可能与社会上对噪声污染等新的环保概念认识不够有关。
必须指出,若这样的噪声环境长期不能得到改观,将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2.低碳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方面,随着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扬州市的生态环境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49%,生态环境质量也始终维持在很高水平,接近优级生态环境水平。
但必须要注意到,扬州市的碳排放强度近年来始终远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且从2008年以来有逐年提高趋势。
在碳排放总量中,主要部分是能源消耗,其折算的碳排放量占据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
因而,碳排放强度过高从一个侧面表明扬州市能耗过高。
这一方面说明扬州市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对能源需求很大。
据江苏省2007年根据各地市情况测算,碳排放强度与第二产业比重相关系数达到0.786。
若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服务业和新型产业,将有力扭转碳排放强度过高这一形势。
另一方面,也说明扬州市工业建设较为粗放,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有研究表明,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引入精细化管理,可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建设优质生态城市。
(三)社会支持能力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扬州市的社会支持能力近年提升较大,尤其是工业二氧化硫,从2006年仅有29%得到处理,到现在仅剩约30%排入大气,处理量的绝对值提高了1.4倍。
其他指标如工业固体废物、烟尘、废水,几乎全部都能得到综合处理,且处理率呈逐年提高趋势。
社会支持能力的提升体现了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有效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可以从根源上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综合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1.扬州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在上文求出各个因素的单项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给出各个因素在整体环境中的权重因子,就可以求得总体的综合环境承载力。
若各因素的单项环境承载力为Ei,对应权重为Wi,则根据向量法,综合环境承载力Ek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权重分配时,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
首先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根据1~9比较尺度为aij赋值,如因素Fi与因素Fj同等重要,则令aij=1。
若相对于Fj而言,Fi因素极其重要,则令aij=9。
而当重要性介于这两者之间时,则根据Fi相对于Fj的重要程度,令aij取1~9之间的数值。
当aij的值取定后,令其在矩阵中对应的元素aji=1/aij。
逐个比较各因素对,即可得到整个成对比较矩阵。
得到比较矩阵后,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并求出所对应特征向量[u1u2…un]T,并进行归一化,即得到各因子的权重分配: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环境因子的权重(如表7所示)。
表7扬州市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权重
计算得到2006~2011年扬州市综合环境承载力得分(如表8所示),其中2011年为预测值。
表82006~2011年扬州市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
图22006~2011年扬州市综合环境承载力
2.扬州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初步分析
一般来说,根据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值,可将环境承载状况划分为弱载(Ek<0.6)、适载(0.6≤Ek<0.8)、高载(0.8≤Ek<1),以及超载(Ek>1)。
当环境承载力处于弱载时,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经济活动还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当指标处于高载时,则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基本达到了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当达到超载阶段时,则表示已经超出环境的承受范围,长此以往将对环境产生极坏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载状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比较理想的状态。
从“十一五”期间环境承载力变化情况来看,扬州市的环境承载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由2006年的高载,已经逐步达到目前的适载状态。
根据“十一五”期间扬州环境状况的发展趋势,并考虑到2011年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成功和国家生态城市的积极申创,预计2011年扬州的环境承载力将有进一步的改善,估计数值为0.7708。
在各单项承载力因素中,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是当前扬州市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瓶颈,其次是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造成的碳排放强度过高。
污染承受能力当中,空气环境承载力最弱;声环境虽然在指标体系中权重不高,但由于单项承载力状况已近超载,对整体承载力的制约也很大。
而水体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支持能力则相对良好。
五针对扬州市环境承载力现状的发展对策
1.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契机,完善环保规划,落实责任机制
通过总结环保工作经验,紧跟国际国内环保法规标准发展,以创建生态城市为契机,结合扬州本地情况,进一步完善扬州市环保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
同时切实依法执行,维护规划政策的权威性。
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上进行发展创新,建立环保责任制。
包括工厂排污治理的具体责任;政府监管过程中各机构的责任;针对一些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破坏的项目,也要明确其相关方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执行不力时,应严格追究相关方责任。
2.以严格环保监管为抓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环保部门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并以此为抓手,将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项目和工厂调整出局,从而加快扬州市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严格监控,可以明确扬州各地区、各企业的主要污染废料,从而因地制宜引入循环经济,既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并使产业链更加完整。
3.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热情
要提高公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形成上下合力,营造环保氛围。
一是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宣传、讲座等活动,在公民中普及环保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二是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中开展环境法规、排污标准教育,提高治理污染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为群众监管举报提供便利,对被举报并查实的污染企业和项目要坚决曝光;四是放开市民通过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开展自下而上的环保活动。
4.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切实保障环境建设成果
尽管扬州市在“十一五”期间环境承载力状况有所改善,但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的危险时时存在。
为保障现有的环境建设成果,必须要始终保证环境治理资金配套到位,且要随着经济总量的逐年增大而提高。
在规划环保治理预算时,可参照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保证环境治理实际投入占当年GDP的2.5%以上,并作为长期政策加以坚持,稳定投入,高效利用,以期改善扬州市环境状况。
5.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推进土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
一方面,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应通过加强土地规划、清理空壳项目、集聚配置土地等办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加快向占地面积较少,单位产出较高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同时加强城区改造,以高效利用居住土地,有效缓解土地紧张状况。
6.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形成低碳经济建设倒逼机制
在低碳社会建设中,扬州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利用率不高。
具体表现为:
一是主要依靠高耗能产业拉动发展;二是企业粗放生产,没有有效地利用能源。
考虑到建设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针对这一现状,建议通过征收资源税,设计递增式能源价格,通过市场机制限制能源消耗,从而调动现有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主观意愿,也限制高耗能产业的进入。
通过优化能源配置,有效促进扬州市低碳经济建设。
7.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有的放矢改善环境水平
环境承载力为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科学的评价方式。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当前承载状况良好的指标,应总结经验,在将来的发展中加以保持;而对环境状况的主要短板,则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对于空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应严格尾气排放,在污染源地安装电除尘等治理设施。
由于当前对于燃煤烟气等颗粒物污染尚无成熟的治理技术,因而在引入相关污染企业时应特别慎重。
针对声环境长期处于超载边缘的现状,应加强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力度。
可参考西方国家经验,将噪声治理分为源头、路径、影响点(居民区)三个地点去除。
在源头上,对噪声超标项目不予审批,对施工项目可以加装隔音房;在路径上可以通过植树减小噪声;在受影响较大的居民区可以加装隔音玻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