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02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docx

普通生物课后习题讲解

第2章 生命的化学基础

1、动物是以氧气氧化糖产生CO2和H2O而获得能量。

假设你想知道所产生的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还是氧气,试设计一个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的实验来回答你的问题。

答:

用18O标记糖作示踪原子供给动物的有氧呼吸,质谱分析测定生成物CO2的放射性,如果CO2中的氧具放射性说明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对照组中18O标记O2进行实验,分析测定CO2是否具有放射性,如果没有,进一步清楚地表明CO2中的氧来自糖而不是O2。

2、有人说:

“不必担心工农业所产生的化学废料会污染环境,因为组成这些废料的原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你如何驳斥这种论调?

答:

工农业化学废料进入环境中不易被分解,通过食物链可进入人或动物体内造成疾病,可通过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来证明。

3、兔子吃的草中有叶黄素,但叶黄素仅在兔子的脂肪中积累而不在肌肉中积累。

发生这种选择性积累的原因在于这种色素的什么特征?

答:

叶黄素是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

被吸收后容易在含脂肪等非极性器官中积累,肌肉中容易积累的是水溶性色素。

4、牛能消化草,但人却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胃中没有。

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

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样?

答:

动物消化道中没有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

牛、马等动物胃中寄生着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具有能分解纤维素的酶,使纤维素水解产生纤维二糖,再进一步水解而成葡萄糖。

纤维素是牛、马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如果用抗生素将牛胃中所有的微生物都消灭掉,牛将缺乏营养物质死亡。

5、有一种由9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用3种不同的酶将此多肽消化后,得到下列5个片段(N代表多肽的氨基端):

丙-亮-天冬-酪-缬-亮

酪-缬-亮

N-甘-脯-亮

天冬-酪-缬-亮

N-甘-脯-亮-丙-亮

试推测此多肽的一级结构。

答:

此多肽的结构是:

N-甘-脯-亮-丙-亮-天冬-酪-缬-亮

第3章 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1、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大小在哪一范围内?

怎样理解细胞的大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答:

原核细胞的平均大小 在1-10μm之间,细菌类的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直径只有100nm。

而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为3-30μm,动、植物细胞一般为10-100μm。

同类型细胞的体积一般是相近的,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

生物体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细胞必须维持合适的表面积/体积,细胞靠表面接受外界信息,与外界交换物质。

表面积太小,这些任务就难以完成。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

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由膜包围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比较简单,内含有细胞质和类核,外面包有质膜,多数在质膜外还有一层硬的细胞壁,使细胞保持了一定形状。

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细胞内有膜把细胞区分成了许多功能区。

最明显的是含有单位膜包围的细胞核,此外还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

植物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2)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3)植物细胞有中央液泡,动物细胞没有中央液泡。

4、动物细胞有哪几种膜围绕形成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图示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核膜都是动物细胞有膜围绕形成的细胞器,统称为生物膜结构体系。

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脂类、各种分泌物质、由内质网膜围裹,从内质网上断开而成小泡,移向高尔基体,由高尔基体加工排放。

溶酶体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溶酶体的酶合成之后不仅立即被保护起来,而且一直处于监护之下被运送到溶酶体小泡。

5、细胞核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答:

细胞核由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等部分组成。

细胞核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细胞分裂保持细胞世代间的连续性;二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控制细胞的活动。

所以细胞核可说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6、简述细胞质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答:

细胞质膜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中有以不同方式镶嵌其中的蛋白质分子,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称为膜糖。

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性,即有选择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方式出入细胞,从而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进行。

此外,大多质膜上还存在激素的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其他有关细胞识别的位点,所以质膜在激素作用,免疫反应和细胞通讯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物质跨膜运输有几种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物质跨膜运输有4种形式: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单纯扩散。

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到低浓度的一侧。

物质的运输速度既依赖于膜两侧的运输物质的浓度差,又与被运输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电荷、在脂双层中的溶解度等有关。

易化扩散。

葡萄糖等顺浓度梯度扩散,有专一蛋白的结合。

有饱和效应。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由膜蛋白参与的耗能过程,有专一性。

固体颗粒,液体等通过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运输。

8、细胞之间有哪几种连接方式?

其生理机能是什么?

答:

脊椎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桥粒”、“紧密连接”、“间隙连接”三种类型。

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连接。

桥粒与胞质溶胶中的中间纤维相连,使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间接地连接成骨架网。

上皮组织中的紧密连接完全封闭了细胞之间的通道,使细胞层成为一个完整的膜系统,从而防止了物质从细胞之间通过。

间隙连接在两细胞间隙之间有一系列通道,是离子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物质,如蔗糖以及AMP、ADP、ATP等迅速运输的通道,在细胞通讯、细胞间相互协同方面十分重要。

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连接,提供共质体运输途径。

第4章 细胞代谢

1、人体的细胞不会用核酸作为能源。

试分析其理由。

答:

核酸在细胞体内作用很重要,是遗传物质,同时有DNA和RNA,细胞核和细胞质内都有。

如果可以利用核酸作为能源那么就必须有核酸氧化酶,这样的情况下,遗传过程中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很容易被水解。

2、乳糖催化的是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反应。

某人进行了两项实验。

第一项是用不同浓度的酶作用于10%的乳糖溶液,测定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产生半乳糖的速率),结果如下:

酶浓度

0%1%2%4%5%

相对反应速率

02550100200

第二项是用相同浓度的酶作用于不同浓度的乳糖溶液,其结果如下:

乳糖浓度

0%5%10%20%30%

相对反应速率

025506565

试分别解释反应速率和酶浓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提示:

以反应速率对浓度作图。

答:

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一定时,酶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随着酶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增加。

反应体系中酶的浓度一定时,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直至底物过剩,此时底物的浓度不再影响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最大。

3、曾一度认为二硝基酚(DNP)有助于人体减肥,接下来发现此药不安全,因此禁用。

DNP的作用是使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增加,因而磷酸化与电子传递不能耦联。

试说明DNP何以能使人体重减轻。

答:

二硝基酚是解偶联剂,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

DNP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因而无ATP产生,氧化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的形式散发。

用二硝基酚虽然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因为人体获得同样量的ATP要消耗包括脂肪在内的大量的燃料分子。

当P/O接近于0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4、人体内的NAD+和FAD是由两种B族维生素(烟酸和核黄素)合成的。

人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小,烟酸每天约20mg,核黄素约1.7mg。

人体所需葡萄糖的量约为这一数值的千万倍。

试计算每一分子葡萄糖被完全氧化时需要多少个NAD+和FAD分子,并解释膳食中所需要的维生素何以如此之少。

答:

糖酵解:

C6H12O6+2NAD++2ADP+2Pi→2丙酮酸+2NADH+2ATP+2H2O

柠檬酸循环:

丙酮酸+4NAD++FAD+ADP+Pi→3CO2+4NADH+4H++FADH2+ATP

呼吸链:

NADH+H++1/2O2+2Pi+2ADP→NAD++2ATP+3H2O

一分子葡萄糖被完全氧化时需要10NAD+和2FAD分子,NAD+和2FAD分子在糖代谢中不断氧化还原,循环使用,合成它们的两种B族维生素(烟酸和核黄素)需求量少。

5、柠檬酸循环中,由琥珀酸到苹果酸的反应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步是琥珀酸脱氢变为延胡索酸,第二步是延胡索酸加水变成苹果酸。

现在用菜豆的线粒体悬液研究此反应。

已知此反应进行过程中能够使一种蓝色褪色,琥珀酸浓度越高。

褪色越快。

现在将线粒体、染料和不同浓度的琥珀酸(0.1mg/L,0.2mg/L,0.3mg/L)进行实验,测量溶液的颜色深度,你预期应分别得到什么结果?

以颜色深度对时间作图表示。

解释为什么。

答:

此反进行过程中间产物能够使一种蓝色染料褪色,琥珀酸浓度越高,也就是底物浓度越高,酶促反应速率越快,中间产物越多,所以褪色越快。

6、某科学家用分离的叶绿体进行下列实验。

先将叶绿体浸泡在pH4的溶液中,使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

然后将些叶绿体转移到pH8的溶液中,结果此叶绿体暗中就能合成ATP,解释为什么。

答:

叶绿体浸泡在pH4的溶液中,基质中摄取了H+,并将摄取的H+泵入类囊体的腔,使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

将此叶绿体转移到pH8的溶液中,类囊体膜两侧建立了H+质子电化学梯度,驱使ADP磷酸化产生ATP。

7、有一个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将一枝伊乐藻浸在水箱中,计算光下该枝条放出的气泡数(氧气),以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气泡数作为光合速率。

他们用太阳灯作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与水箱的距离不同,从而改变光强度。

结果发现,当太阳灯与水箱的距离从75cm缩短到45cm时,光合强度基本无变化。

只有从45cm移到15cm时,光合速率才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计算,当太阳灯从75cm处被移到45cm处时,照在水箱上的光强度增加了278%。

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结果?

小组的成员提出下列4条可能的解释。

你认为哪一条有道理?

为什么?

A在距离大于45cm时,光太弱,植物根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伊乐藻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较好,强光则抑制光合作用

C灯距离太近时,光已达到饱和

D伊乐藻是利用室内的散射光和从窗户进来的光进行光合作用

答:

B有道理。

实验中以“枝条放出的气泡数作为光合速率”,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观察到的光合速率为零。

太阳灯从75cm处被移至45cm处时,照在水族箱的光强度增加了278%,但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

光能不足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从45cm处移动到15cm这一距离时,光合速率才能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当移动到一定距离时,达到光饱和点,光反应达到最大速率,再增加光强度并不能使光合速率增加。

8、热带雨林仅占地球表面积的3%,但估计它对全球光合作用的贡献超过20%。

因此有一种说法: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给其它生物供应氧气的来源。

然而,大多数专家认为热带雨林对全球氧气的产生并无贡献或贡献很小。

试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个方面评论这种看法。

答:

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是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但温度高,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也多。

特别是晚上,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依然消耗O2,所以整体上看热带雨林对全球氧气的产生并无贡献或贡献很小。

第5章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何谓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分为哪几个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期(M期)和一个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包括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或有丝分裂准备期(G2期)。

2、细胞有丝分裂期分为哪几个时期?

细胞核及染色体的行为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答:

(1)前期:

细胞核胀大,核内染色质最初表现为极细盘曲的染色丝,以后染色丝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2)前中期:

核膜破裂成小泡,每一条染色单体的动粒,各与一组纺锤体纤维动粒微管相结合。

(3)中期:

纺锤体形成。

染色体排列在纺锤的赤道平面上,处于动态平衡。

(4)后期:

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每一染色体的二条单体成为二条独立的子染色体。

(5)末期:

两组子染色体分别达到两极,染色体逐渐伸长变粗,分散在核内成为染色质;纺锤体逐渐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两个新核。

3、何谓染色体组型,何谓染色体带型,对染色体组刑和带型的分析有什么意义?

答:

不同生物有不同数目、不同形态和不同大小的染色体。

也就是说,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型。

将分裂中期染色体加热或用蛋白水解酶稍加处理,吉姆萨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染色出现横带,称为G带。

如将染色体用热碱溶液处理,再做吉姆萨氏染色,染色体上就出现另一套横带,称为R带。

吉姆萨氏染色显示的G带是富含A-T核苷酸的片段,热碱溶液处理后,吉姆萨氏染色则显示富含G-C序列的R带。

各个染色体的带型形态是稳定的,因此根据带型即可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不同的物种,染色体的带型各有特点。

从生物进化上看,带型又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特征。

染色体带型变化往往是某些遗传疾病和肿瘤疾病的特征和病因。

4、何谓细胞分化?

其主要调控机制和方式是什么?

答:

多细胞有机体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实质在于细胞合成特异性蛋白;特异性蛋白合成的基础在于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生物体细胞中含有决定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全部基因信息,按其与细胞分化的关系可分为奢侈基因和管家基因。

奢侈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编码细胞特异性蛋白,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定性状直接相关;管家基因的表达产物为细胞生命活动持续需要和必不可少,但与细胞分化的关系不大,在细胞分化中起协助作用。

从分子层次看,细胞分化主要是奢侈基因中某种特定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组合调控是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方式。

5、怎样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答: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的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基因,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恢复分裂,如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动物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有些细胞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但是它的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这是因为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

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受精卵、早期的胚胎细胞。

6、何谓细胞衰老,引起细胞衰老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答: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内生理和生化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细胞萎缩,新陈代谢变慢,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衰老的因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衰老因子的积累引起细胞衰老。

另一方面来自于细胞内“衰老钟”的程序表达。

可能机制有细胞程序性死亡,自由基、DNA损伤理论。

7、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主要区别在于:

(1)细胞凋亡有典型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

染色质凝集与边缘化,DNA在核小体间发生降解。

细胞膜内陷,包裹各种细胞器等胞内物质,形成凋亡小体,然后,凋亡小体被邻近的细胞吞噬,整个过程无胞内物质泄漏。

(2)细胞坏死过程中,细胞质膜及膜系统破裂,DNA随机降解,常常引起细胞膜渗漏,并导致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普遍存在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使生物体得以清除不再需要的细胞,而不引起炎症反应,维持组织、器官细胞数目相对平衡,保证个体正常发育,更新耗损细胞。

其生物学意义:

(1)发育过程中幼体器官的缩小和退化;

(2)细胞的自然更新;(3)被病原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在个体发育和组织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8、简述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及细胞衰老等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细胞生命活动中的生物学意义。

答:

细胞繁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

细胞生命活动是建筑在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

而这一切均受控于生物体的信息系统。

对细胞而言,则直接受细胞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它不仅将物质和能量代谢与细胞生命活动紧密关联,而且也将细胞繁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等生命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成为一个有序的、严格调控的有机整体

第7章 营养与消化

1、什么是“三高”膳食?

有什么危害?

答:

三高膳食指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由于过量摄入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加之又缺少运动,结果导致高血压、肥胖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文明病”流行。

2、为了身体健康,在膳食方面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答: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多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3、什么实验可以证明人从口腔吞咽进食管的集团是由于食管的蠕动向胃推移的,不是地心吸引力拉动的结果呢?

答:

将食物放入口腔,现在舌头不搅拌,食物不会因地心引力向胃推移。

吞咽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动物实验证明使食团由口腔经食管入胃,主要动力是食管的蠕动。

箭毒是横纹肌松驰药,注射箭毒到食管上部,食管停止蠕动,食物不会向胃推移。

4、为什么胃液不能消化胃壁自身呢?

答:

这是由于胃黏膜的屏障作用。

因为胃黏膜表面有一层由上皮细胞产生的脂蛋白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胃表面的胃小凹分泌胶冻样的黏液,稠度是水的30-260倍。

这些黏液好像机器的油封,有1mm以上的厚度,涂于黏膜表面,作为有效的屏障,保护胃免受遭损害。

5、哪些营养素可以在胃内吸收?

答:

胃仅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胃的作用如下:

(1)暂时储存;

(2)消化依靠胃的蠕动和胃腺分泌胃液完成;(3)分泌内因子。

6、试述小肠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

小肠长5-6米;小肠上有大量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等,增大吸收表面积;被分解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小肠的多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小肠。

第8章 血液与循环

1、为什么成年女性人体内的水比成年男性体内的水要少一些?

答:

这是由于成年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稍高造成的。

我国成年男子体内平均脂肪含量约为13.3%,女性稍高一些。

在脂肪中不含水,但是身体的其他组织中则含有大量的水。

2、简述组织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答: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血液。

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均可滤过毛细血管壁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3、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出现水肿?

答:

血液渗透压的维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共同完成,若蛋白质不足(即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液的水分向组织渗透,导致水肿。

4、为什么适量献血有益健康?

答: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抽取10%左右的血液,会引起心脏活动加快加强,血管普遍收缩,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中的大量血液加速回流,因此对循环中的血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失血后1-2h内,血浆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由组织液渗入血管中来补充血量得以恢复。

经过一天左右,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恢复,一个月内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恢复,甚至可以超过抽血前的水平,这是由于失血造成缺氧,引起肾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加速红细胞生成的缘故。

5、Rh阴性妇女结婚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

如果Rh阴性妇女与Rh阳性的男子结婚,由于Rh因子是显性遗传,胎儿将是Rh阳性。

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上的Rh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进行母体血液,会使母体产生抗Rh凝集素,抗Rh凝集素又经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使胎儿的红细胞凝集破坏,这可以导致胎儿严重贫血,甚至死亡。

因此Rh妇女结婚后注意第一胎的生育。

6、为什么心脏病患者不宜洗蒸汽浴?

答:

蒸汽浴时产生的热刺激,会使心脏病患者体内血流加速,进而增加血液对血管的压力。

当血流通过某些局部病变部位时,容易发生血管破裂。

7、微循环在体内起什么作用?

答:

微循环是指在封闭式血液循环系统中介于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一套微细的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循环。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来进行的。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供给细胞能量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8、人体毛细血管一般长约1mm,遍布全身,形成一个庞大的毛细血管网。

在体内很少有细胞与毛细血管的距离起过25μm的。

试计算一个体重60kg的人全身毛细血管的总长度。

答:

体重60kg的人,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可达6000m2,毛细血管管径一般为7-9μm,长度可达96000km。

第9章 呼吸:

气体交换

1、人体肺泡的直径为75-300μm,总数约为3亿个,试计算人体呼吸表面的总面积。

答:

S球面=4лR2

总面积可达50-500m2

2、为什么吸烟危害健康?

答:

损坏呼吸的结构,吸烟引起呼吸道 炎症反应,长期引起终末端细支气管阻塞和肺泡破裂发慢性肺气肿。

3、为什么运动员要到高原去训练?

答:

高原缺氧,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心肺功能会比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更强。

在高原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让心肺功能得到极限煅练。

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人体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因病切除一叶肺的人还能正常地生活吗?

为什么?

答:

不会,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分通气量约为6-8L,而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70L以上。

人体的通气功能有很大的生理贮备。

切除一叶肺后,剩下的正常肺组织能够维持较好的肺功能,仍可正常生活。

第10章 内环境的控制

1、试述人体是怎样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体温的稳定的?

答:

体温恒定是通过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实现的,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下丘脑中存在调定点机制。

恒温动物有一确定的调定点的数值,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送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来自外周和体核的温度感受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调定点相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稳定。

2、为什么在高温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常饮用含食盐0.1%-0.5%的清凉饮料?

答:

在高温环境中从事过量体力劳动的人,为调节体温,会排出大量的汗液,这时饮含食盐0.1%-0.5%的清凉饮料能很快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钠盐,降低血液浓度,加速排泄体内废物。

3、大量喝水则引起大量排尿,不喝水或少喝水则尿量减少,试述其调节机制。

答:

肾具有强大的根据机体需要调节水排泄的能力,以维持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

从肾小球滤出的水分近80%在近曲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

大量喝水,溶质的渗透势小,水大量从终尿排出,则引起大量排尿;不喝水或少喝水则反之。

4、在海上遇难的人为什么不能靠喝海水维持生命?

答:

海水中有大量盐分,平均盐度是3.5%,高于人体盐度的4倍,人喝后不久就会大量排尿,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