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90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docx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1、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这】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

“子欲逃名者乎?

而屡易【更换】其号。

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

“其乐如何?

”居士曰:

“吾之乐可胜【尽】道哉!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

“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

”居士曰:

“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

”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

“置之,区区【小,少。

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

“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

“六一,讲的是什么?

”居士说:

“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

“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

”居士说:

“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  

客人笑着说:

“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

”居士说:

“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客人说:

“你的乐趣怎么样呢?

”居士说:

“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

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

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

客人又笑着说:

“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

”居士说:

“不是这样。

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

“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不久,居士叹息说:

“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

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

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

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我)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诮:

讥讽

B、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极:

尽情享受

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哀:

怜惜

D、累于此者既佚矣            佚:

散失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居士之乐”的一组是(3分)(       )

①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②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③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            

④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⑤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⑥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自己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边颐养天年时给自己改号为六一居士。

B、作者将自己的号改为六一居士既是为了逃避名声,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的乐趣。

C、身体上的劳累和内心的疲惫使得作者面容憔悴,精神衰竭。

D、五种物品给作者带来了乐趣,但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作者认为也应该离职了。

6、D(佚:

安逸)

7、B  ①是说欧阳修的任职情况;

⑤是一般读书人的情况;

⑥是欧阳修的去职理由。

8、B(作者改号不是为了逃避名声。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3分)

                                ▲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4分)

                                ▲                                             

(3)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3分)

                                 ▲                                            

9、

(1)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状语后置、是、“岂……乎”各1分)

(2)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虽、响、状语后置、喻各1分)

(3)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

(被动句、讫、判断句各1分)

2、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练习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

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

只有

B.所惜者名节               惜:

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

黜退

D.可以鉴矣                鉴:

借鉴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之              则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之黄河             则天下治矣

故为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为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8.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分)

9.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

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

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150字。

(12分)

 

答案:

 

4.(3分)A     5.(3分)B    6.(3分)D    7.(3分)A

8.(4分)

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9.(12分)(略)

 

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自古就有,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人所爱的,是利禄;小人所贪的,是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

所以我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

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

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

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

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

“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

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

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

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