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81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docx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教案

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以“词”闻名于文学史,和“唐诗”后面的“元曲”成为文学史上一代文学的代表。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其中就有文学全面开花的意味。

当然言过其实了一些。

思考这些问题:

1.为什么“宋诗”就没有“唐诗”有名呢?

其实宋诗的数量也不少。

而宋代人又是怎么看他们写的诗歌的?

2.小说在唐代是以传奇出名,那么为什么宋代的小说我们常常和元代放在一起讲,“宋元话本”,为什么宋代人写的小说到了元代才蔚为壮观呢?

3.再者我们思考一下,“词”宋代人写得好,那么在这些已经接近阴性文化的后面(除了爱国词,边塞词,豪放词以外,我们能不能从词的字面,辨识出作者?

),这个时代的文人是否真的快乐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文学而文学?

4.或者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宋诗”不如“宋词”有名这个问题?

这些文学的问题,要把宋代放在文学发展的一个整体走向中来看。

总体而言,宋代文学相比于唐代文学,文人的思维更多是内向式而不是趋于外向和开放式。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

○国土不全,强敌环伺的外围环境

宋代的国土相比于以前的乱后一统,是不具备完整性的。

宋太祖: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一塌之外皆他人家也”

钱钟书:

“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

○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对策

高粱河之战——“守内虚外”的国策

○时代对文人心理的影响:

一方面是因爱国而生成忧患意识贯穿始终

一方面是因高度集权而深受打击形成的自我人格完善建构

○忧患就是宋代文人主要的深层心理意识

因此“富国强兵”成为有宋一代士人的共识,在南宋转为强烈的收复故土,抵御外寇的爱国精神。

既然外向式的事功无法达成,那么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建构尤其是平和内心世界的架构就成为这个时代的文人主要心态。

学会如何在面对有许多抱负的自己和有很多问题的朝代间获得心灵的超然,是他们的主要课题。

学会如何在时时心力有余却无从下手,看大好河山一日日陆沉中,将慷慨激昂化作悲愁进而平和清冷的心境,是他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走向。

词的阴性写作和诗歌的理趣横生都是文人这种心态的一种反映。

宋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宋代文人的内向思维空间是多维且深广的,这种建构与宋代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思潮又紧密相连。

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印刷术对知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北宋文学好学问的特色,以及对文学新体裁的催生上。

而社会思潮则主要体现在新禅宗和新儒学(理学)上。

经济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北宋印刷术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出版业,而出版业又带动了文教的兴旺普及。

全国书院的建立也是这种经济带动文化的效应。

这使得宋朝人对典籍和今人学说的涉及超过前朝。

崇尚学问的风气也大大超过前朝。

这对文学风气形成了有别于以前的特色,就是严羽总结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其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宋代中国的城市才真正进入到与现在相近的模式中而

宋代修文偃武的政策为国内的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

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HYPERLINK"

城市的放开对商业和娱乐业都有了促进,就是人们物质生活丰盛的同时,对精神娱乐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词在都市文化和文人压抑的心态中得到应运而生的蓬勃发展。

而话本小说就是另一种适应市民的思想行为和审美趣味的城市文化。

这些以说话的方式讲述故事的目的就是娱乐大众,走向了雅化小说之外的大众文学

新禅宗对宋文人思想的影响

宋代的禅之所以叫“新禅宗”,就在于禅宗在中国的本土化之后的新面目。

六代以后,三教在中国得到进一步融合。

而这其中,主要是儒家和释家的融合,或者说老庄和释教的融合。

苏轼这位将三教思想融合得很好的大家,就以为,这三教无不可融合处,表面上的对立在深层目的处无不是指向世界和内心的安定。

“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

”《上清储祥宫碑》

而佛家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来“觉悟群生”,这点与孔子仁爱世间一切的观点是相同。

宋代的僧人士大夫化“修身以儒,治心以释”,而士大夫阶层则流行着道家式的新禅宗。

这种新禅宗也在北宋得到世俗化,不讲求外在的形式和经典的解读,而是讲求在红尘俗世中的顿悟和心思的清醒,就是无处不是佛。

这其中提到三家都很重视“静”。

在清净空明的心境中,体察一种宁静而细微幽远的人生觉悟。

“静故了群空,空故纳万境”。

士大夫多外儒内佛,或者两家兼取。

这种新禅宗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融合儒家“独善其身”道家“自然素朴”的思想在北宋形成一种以内心宁静和精神解脱为核心追求平淡清远的文学思想。

重内轻外。

在诗歌创作和诗话评论上,好以禅论诗或以禅喻诗。

(“江西诗派”的宗派、活法等)

理学对宋文人思想的影响

理学在与心学的对抗中,逐渐取得了主要地位。

(新儒学)(对老庄新禅宗吸收后的一种学说)

朱: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

要求维护封建纲常和社会秩序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并反对作诗为文,

在诗文中引入“理趣”

他们引入了一个“理趣”的概念,就是用诗文的方式把一个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感动人心。

但是达到这一点的很少,有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语录式的诗文流行于世。

而且在南宋的中后期形成崇性理而抑艺文的特点。

在文人和文人表达中形成一种“中和”式的理想人格和表达之美,暗合了这个时代士人的心理需求。

这种中和之美以及“理趣”与宋文人压抑进而求圆融的心理暗合,绚烂之后归于平淡却意蕴悠远,余味深长的美学追求。

这就是宋人内向式思维对文学的影响。

宋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文古文运动理学对为文的渗透

古文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以经世致用的精神发展了唐古文运动

同时理学以为作文害道,道德为人生要义。

二程重“义理”轻“辞章”蔚为风行

南渡之后永嘉学派(叶适)重新开始重视文章的理论和评点

朱熹确立新的道统(北宋五子:

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

新的文统(以韩、柳、欧、苏等文)

文体多样化,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

诗始于晚唐——终于晚唐(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宋初唱和摹唐三体“白体”(学白居易)、“西昆体”(宗李商隐)、“晚唐体”(宗贾孟)

欧阳修诗文运动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等人的宋诗异能见出“平淡”和个性为诗的宋诗别调

苏轼成为新的文坛领袖以散文笔法入诗走的是李白天纵英才的路子

黄庭坚则以“江西诗派”有法可依的路子,重视学问和技巧入诗。

“江西诗派”将师法诗法都固定死,于是在南宋有了“中兴四大家”,别开生面,对“江西诗派”进行了反拨。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都不满江西诗风的板正,走向崇晚唐的路子,与时代暗合。

虽然与唐有区分,但总结为宗唐(严羽《沧浪诗话》)

唐诗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

两种人,两种诗;一以丰神情韵见长;一以筋骨思理见长。

(钱钟书)

词承唐五代而来初为艳科,后来文人化雅化(欧阳修、晏殊、张先等)

对词体制创作的重视(柳永)范仲淹以诗入词别开一家苏轼协律兼美词的音乐性和体裁性周邦彦把词“别是一家”与诗分开李清照承接苏轼而来辛派后劲爱国格律派吴文英姜夔(出入江西晚唐)

从这些代表诗家和词家来看,体现出北宋文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个性化”,不仅要求一代文学独立于唐,而且在同时代人中都要有个性的特点。

宋代初期文学

时间: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宋仁宗天圣(1032)前后七十余年

特点:

创作心态的向内收敛追求平淡清远的思想倾向

表现:

1.作品体裁狭窄;2.思想内容单薄;3.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缺乏创新,摹仿痕迹很重。

但在初期宋代文学的很多特点已露端倪。

内在原因分析:

A.时代原因。

政治保守,军事无力延续了五代以来的柔弱文风和芜鄙之气。

五代旧臣进入新朝,一方面趋炎附势不敢放言;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加强忠臣节义的统治需要,优待文臣的同时,对山林中隐士的推崇和表彰,都使得文坛风气趋于内向和清冷。

B.统治者推广的文治(放宽科举/编辑整理图书)。

使宋代文人知识丰富之余,有一种理性的自觉,用儒学来包容或者来融合老庄、佛释两家的思想,并希望在异代复兴儒学,建立新的“道统”和“文统”。

具体表现:

诗:

白体-西昆-晚唐。

白体王禹偁(重韩柳文,老杜诗)。

西昆杨忆、刘筠、钱惟演、晏殊(轻老杜,不喜韩柳文)。

晚唐九僧\潘阆、林逋(隐士诗歌)\寇准。

这三家基本上都属于唱和诗。

这与北宋初期台阁重臣的组成有关,也与统治者对这种风气的提倡有关。

北宋初期很多文臣都是从五代入宋的,比如徐铉就是南唐旧臣,李昉则是后汉旧臣。

一是他们进入北宋时,思想和创作早已成型,这些五代旧臣旧时就多为奉和御制诗。

他们把这种风气也带入到新朝之中。

同时宋初三帝也多好为吟咏。

这种唱和风最初或是君臣之间的唱和;或是臣子之间的唱和;再后来这种风气延续到朝外(晚唐体诗的作者)。

这些臣子并不缺少济世之才,因为北宋朝政治的保守,加上是以旧臣事新主,所以这些文臣的唱和俱是君臣相娱或是自娱自乐。

李昉在与李至唱和的作品中有《辄歌盛美献秘阁侍郎》中自陈其志道:

济世才略本纵横,翻向文章振大名。

政事堂中辞重位,图书阁下养闲情。

高高节行谁将比,的的襟怀向我倾。

吟得新诗只相寄,心看轩冕一铢轻。

此诗说的就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心态。

一、“白体”(流行了近五十年)

学习对象:

白居易

代表作家:

李昉,李至,王禹偁

代表作品:

《二李唱和集》

风格:

这其中主创者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

王出入白体之外,有自己成就。

二李的唱和被李方收集在他自己遍定的《二李唱和集》中,序言中称“南宫师长之任,官居重而身闲;内府图书之司,地清而务简。

朝谒之暇,颇得自适,而篇章和答,仅无虚日。

缘情遣兴,何乐如之。

……昔乐天、梦得有《刘白唱和集》流布海内,为不朽之盛事。

今之此诗,安知异日不为人之传写乎?

这段话一则表明这种唱和诗是消遣时日之作;二则明白道出他们学习的对象是白居易;三在形式上也是学习元白二人酬唱,表达的也是独善其身的意愿,走的也是情俗词浅的路子,所以他们的诗歌被称为“白体”。

另最高统治者对白居易的重视,以及白氏遗迹对活动在洛阳一地文人集团的浸染,均与白诗在宋初的影响有重要关联。

“白体”诗在宋初流行了近五十年。

这其中主创者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所以学白只是皮毛。

而真正有所成就的则是先学白后转入学杜的王禹偁。

但王对白的学习,不限于那种纯粹为酬唱优游而作的作品,还注意吸收白诗中关心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的精神。

他写“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就是对流行白体诗的一种反省。

从“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阻。

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到对白“新乐府”手法的摹仿。

但这些诗句却很缺乏白居易好的乐府作品那种感人的力量。

一则因为王多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诗,缺乏白进入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二则王的主体性太过强烈,诗歌最后叙事表达意义的功能被强化,情感被弱化。

【对比《卖炭翁》】当然这些也是白居易新乐府的不足之处。

但王的走向已经有宋诗的特质。

另王因有“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句被其子觉得与杜甫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他慨然自得有“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句。

可以看到他又转师杜甫。

(王安石:

“世间好言语,都被老杜言尽”)

杜甫开启了一个阔大的诗境,而王师法杜甫也是学习这种胸襟,学习对象并不限于一家。

他对李白和民歌也多有学习。

这种思想在他的文论中也有反映。

能反映王禹偁诗歌艺术造诣的,还是那些描绘山水景物、抒发内在情怀的作品,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诗作于商州,王禹偁希望在自然中忘记政治性的打击。

整首诗意脉清晰,但已有刻意安排的主观导入,呈现出浅易流畅的风格。

这点与他的文论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西昆体(流行四十余年)

学习对象:

李商隐和唐彦谦(本朝学习李商隐的优秀者)

代表作家:

杨亿、刘筠、钱惟演

代表作品:

《西昆酬唱集》

特点:

1.这三个方面为诗歌主要表达内容。

A.怀古咏史,如《汉武》、《始皇》;B.咏物,如《泪》、《鹤》等;【这两者多为闭门造诗之作】C.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如《直夜》、《夜燕》、《别墅》(馆阁生活)

2.艺术特征。

以李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形式美为主要摹仿学习方面,呈现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丽的典丽艺术特征。

3.缺陷:

缺少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概;题材上过于狭窄;虽然对北宋的开国气象有所反映,但毕竟是摹仿,缺乏时代和当下性;所以所行不远和开拓性。

“西昆体”的由来:

馆阁文臣唱和之风至于真宗朝极盛。

真宗景德二年,学士杨亿和其它17人共同奉命编纂《册府元龟》一书。

在编书的过程中,杨亿和其它学士相互唱和。

杨将其整理为集。

因为编书的地点在国家图书馆秘阁。

而在先秦神话中,昆仑山之西有群玉山,相传为帝王藏书之所。

因此命名。

西昆体对于先前的白体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这个首先体现在审美风格上:

《六一诗话》说:

“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

”他们的诗作“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

”这种代表开国气象,相对富丽典雅的审美倾向对于浅易平俗的白体诗更贴合诗歌精致含蓄的特征一些。

【杨亿反对过头,不爱老杜诗,觉得村父子语;也不洗韩柳文,走的完全是娱乐和贵族趣味】

其次杨亿率领的西昆风虽然也是唱和诗,但不同于白体诗有颂圣之声。

杨亿常常以汉代扬雄和唐代韩愈为效仿对象,不屑于以文字媚君上。

第三杨忆作为西昆体的号召者,他比起白体的效仿者,深得李商隐诗歌美学“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

但是因为学习者和效仿者所处时代,个人身世以及创作环境不同。

更何况,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写诗而写诗,如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所说:

  “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

”因此,他们诗歌的弊病也就很明显。

首先对李商隐的摹拟,仅仅是对形式的摹拟: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失宠、忆远)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感逝、怀德)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悲秋、伤败)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

杨亿《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怨别+伤情)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漂泊远离)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深宫失宠)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伤时)

杨亿的《泪》用典没有李商隐丰富,同时落脚点的情感有“为诗而诗”的矫情感,故没有李生命之感的深与悲。

杨亿等七名馆臣以《汉武》为题的唱酬诗,即是针对真宗妄信符瑞、东封泰山之事,而以汉武故事借古讽今。

刘筠一首如下: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变,匏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此诗多用典故,但喻示切实,包涵丰富的内容,并无堆垛之病;语言典丽,组织细密,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

除此以外,他们的咏史诗和交游赠别之作中,也有写得比较有意思的。

西昆体诗人因为这些诗还曾经遭到真宗的禁止,但并非是对文风的禁止。

这点与唐初年“上官体”的流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两派的文学目的都是娱乐性质重,和传统文学中以维护道德和纲常的道统文学观是相抵触。

所以一旦朝廷意向有变,便成为新文学集中讨伐的对象。

从中已经能得见宋诗好用典用事的倾向。

三、晚唐体

学习对象:

贾岛\孟郊

代表作家:

九僧诗派(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潘阆,林逋\寇准

特点:

苦吟的写作方法,“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

这些作者或是因禅悦之风的盛行,僧人文人化;或是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除了寇准是在高官宦海之余表达的愁闷以外。

这派诗人好炼字,即在语言上好为尖新语,多是经过诗情理智化之后的冷静处理。

这是宋人为诗为词不同于唐人之处。

但从总体上说,他们大多有以下几点毛病:

一是意象单调。

《六一诗话》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个叫许洞的进士和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之类字眼,“于是诸僧皆搁笔”,由此可见他们生活情趣的偏狭。

二是形式呆板。

他们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为多,且大都把功夫用在对仗的中间二联上。

三是诗中情感单一,多半是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而且这些情感多局限于个人所得,格局不大。

但此派中多“秀句”,“好字”,如“照水千寻炯,栖烟一点明”;“云去竹堂空,鹭下秋池静”

林逋(968—1028)最为著名,而《梅花》(一作《山园小梅》)则是他的代表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全诗完全沉浸在个人的表达之中,故美则美,格局偏小。

寇准则在不能完全忘怀时事而在平淡中隐含伤感。

夏夜闲书

雨蒙村落野梅黄,茅阁长吟水气凉。

幽鸟远声来独树,小荷疏影占前塘。

闲心终不忘鱼钓,澹水真宜习老庄。

报国自知无世用,烟蓑何日卧清漳。

三家虽然诗歌主张不同,学习摹拟的对象不同,但总体都是学唐,而且在创作心态和创作规律上是相通的。

使诗歌不再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智力或者才学性质的文字游戏,以来消遣应酬。

所以,这三家诗歌写作的本质基本上是相通的,不同的主要在于语言风格或者审美情调上,或浅近,或华美,或悠远。

2.词:

沿袭了西昆体的路子,以及五代以来的词风,追求幽约细美的情致,书写细腻深微的内心情感。

晏殊是这个时期词成就较高的人,虽然后人把他归到“西昆”一路,但他并没有参加到这个酬唱活动中,但他的注意力已经从外表的辞藻、声律以及用典转到了幽约深婉的内心抒发上了。

他的审美品位和杨亿有接近出,对美极重含蓄和写意:

理性的观照以及节制且澄净地抒情

浣溪沙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玉楼春(又称木兰花•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阳关引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

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3.文分成两派。

A.过于注重“道统”的柳开穆修编辑韩柳文集姚铉《唐文粹》,把道德本体直接当作文学的本体,视道统和文统为一,把道德和文章等同起来,并反对排斥文学创作中非道德的情感因素。

这点对宋代散文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开了后来理学家文论的先河。

穆修编辑韩柳文集姚铉《唐文粹》对《西昆酬唱集》的颉颃

B.对道统和文统持开放包容态度的田锡、王禹偁。

“夫传道而明心”“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北宋变革时期的欧阳修古文运动。

宋代初期文学

时间: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宋仁宗天圣(1032)前后七十余年

特点:

创作心态的向内收敛追求平淡清远的思想倾向

表现:

1.作品体裁狭窄;

2.思想内容单薄;

3.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缺乏创新,摹仿痕迹很重。

但在初期宋代文学的很多特点已露端倪。

内在原因分析:

A.时代原因

政治保守,军事无力延续了五代以来的柔弱文风和芜鄙之气

五代旧臣进入新朝,一方面趋炎附势不敢放言;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加强忠臣节义的统治需要,优待文臣的同时,对山林中隐士的推崇和表彰,都使得文坛风气趋于内向和清冷。

B.统治者推广的文治(放宽科举/编辑整理图书)

使宋代文人知识丰富之余,有一种理性的自觉,用儒学来包容或者来融合老庄、佛释两家的思想,并希望在异代复兴儒学,建立新的“道统”和“文统”。

具体表现:

诗:

白体-西昆-晚唐

白体王禹偁(重韩柳文,老杜诗)

西昆杨忆、刘筠、钱惟演、晏殊(轻老杜,不喜韩柳文)

晚唐九僧\潘阆、林逋(隐士诗歌)\寇准

这三家基本上都属于唱和诗。

这与北宋初期台阁重臣的组成有关,也与统治者对这种风气的提倡有关。

北宋初期很多文臣都是从五代入宋的,比如徐铉就是南唐旧臣,李昉则是后汉旧臣。

一是他们进入北宋时,思想和创作早已成型,这些五代旧臣旧时就多为奉和御制诗。

他们把这种风气也带入到新朝之中。

同时宋初三帝也多好为吟咏。

这种唱和风最初或是君臣之间的唱和;或是臣子之间的唱和;再后来这种风气延续到朝外(晚唐体诗的作者)。

这些臣子并不缺少济世之才,因为北宋朝政治的保守,加上是以旧臣事新主,所以这些文臣的唱和俱是君臣相娱或是自娱自乐。

李昉在与李至唱和的作品中有《辄歌盛美献秘阁侍郎》中自陈其志道:

“济世才略本纵横,翻向文章振大名。

政事堂中辞重位,图书阁下养闲情。

高高节行谁将比,的的襟怀向我倾。

吟得新诗只相寄,心看轩冕一铢轻。

此诗说的就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心态。

一、“白体”(流行了近五十年)

学习对象:

白居易

代表作家:

李昉,李至,王禹偁

代表作品:

《二李唱和集》

风格:

这其中主创者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

王出入白体之外,有自己成就。

二李的唱和被李方收集在他自己遍定的《二李唱和集》中,序言中称“南宫师长之任,官居重而身闲;内府图书之司,地清而务简。

朝谒之暇,颇得自适,而篇章和答,仅无虚日。

缘情遣兴,何乐如之。

……昔乐天、梦得有《刘白唱和集》流布海内,为不朽之盛事。

今之此诗,安知异日不为人之传写乎?

这段话一则表明这种唱和诗是消遣时日之作;

二则明白道出他们学习的对象是白居易;三在形式上也是学习元白二人酬唱,表达的也是独善其身的意愿,走的也是情俗词浅的路子,所以他们的诗歌被称为“白体”。

另最高统治者对白居易的重视,以及白氏遗迹对活动在洛阳一地文人集团的浸染,均与白诗在宋初的影响有重要关联。

“白体”诗在宋初流行了近五十年。

这其中主创者接受白诗的核心只表现在闲适、唱和两端,平易浅狭、缘情遣兴是其诗作的基本特点,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在艺术上亦欠新颖度,所以学白只是皮毛。

而真正有所成就的则是先学白后转入学杜的王禹偁。

但王对白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