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58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发展

1、识记社会心理学的性质【5】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和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一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识记思辨期的两大思想起源及典型事件、经验期的三大心理学思潮及典型事件、实验期的重要影响事件【11】

思辨期起源一: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爱弥儿》典型事件: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社会分类观点

起源二: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典型事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的动物”的命题,都对社会心理学后来的诞生有一定影响。

经验期1859年前奏是德国的拉扎鲁斯和斯汤达尔创办了杂志《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10月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诞生

1875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社会心理学”

实验期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

3、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的差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主要接受心理学训练的学者倾向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1、识记图式【28】

图式的基本概念:

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图式的功能:

有助于回忆与推理;有助于信息加工;

2、识记镜像自我p【33】

库利认为,儿童总是观察别人的脸色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像是把别人的表情当成镜子,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他认为,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念——自我意向,是由别人对于自己的观点和反应来塑造的。

这种途径形成的自我意象为镜像自我。

3、识记角色偏常的概念【37页】

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4、识记社会学习论(提出者,主要思想)【21】

提出者:

班杜拉

主要思想:

交互决定论-个人自身因素与行为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行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按照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3)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替代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

指个人针对自身行为是符合社会标准而进行的奖惩。

5、识记社会交换论(提出者,主要思想)【23】

提出者:

霍曼斯

主要思想: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识记档案法【50】

档案法定义: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它无须被研究者做出反应,没有实验效应问题,也没有其他涉及人与人相互作用问题

缺点:

它是相关性的研究,难于作因果判断

2、识记模拟实验的概念【53】

模拟实验是指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第四章社会化

1、识记社会角色【66】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2、识记社会化的主要内容【63】

社会化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可以是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也可能是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主要内容;

(1)政治社会化狭义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政治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向公民灌输政治上的信息,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广义个人逐渐接受和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

(2)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3)民族社会化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4)法律社会化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行为。

(5)性别角色社会化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号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3、理解、运用家庭教养方式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71】

鲍默琳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容忍型、权威型

专断型社会化特点是控制、限制以及过分保护。

这种父母不鼓励他们的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和主动行为,倾向于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不做说明,甚至用惩罚来强制执行。

这种家庭的教养方式下的子女,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都相对较低

容忍型父母倾向于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控制,不提要求,也不惩罚。

这种没有干涉的方式,同样意味着不鼓励儿童去探索、争取成就和尝试,也不指导儿童判断自己是否胜任,行为是否恰当。

权威型父母似乎综合了前两种类型父母的优点。

权威性家庭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较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具有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温和关心,他们鼓励孩子争取成就、独立和探索,他们虽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提出的规则,但会加以说明,并且会随着儿童对它们的反应而显示出灵活性。

4、识记再社会化(例子)【85】

(1)较大的角色变换需要社会化。

例如作为移民、出家者、新兵、要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社会化不完全或称为顺应不良者,需要用在社会化矫正其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

(3)无理性反社会化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在社会化,如对惯偷、黑帮、破坏分子等进行改造。

对特殊角色的改造需要用在社会化手段,如对战犯、恐怖分子、邪教头目和参与者进行改造。

第五章态度及其测量

1、识记态度的概念【87】

态度是个人指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具体:

(1)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2)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或能动性作用。

(3)将态度笼统看成是认知、情感和意动成为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的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方式。

2、理解偏见的定义及消除途径【148】

偏见的定义: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消除途径:

(1)对抗刻板印象在人们认识特定对象过程中,如果被提示特别注意对象的个人特性,可以成功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的效应,此时知觉者会做出更精确的基于事实信息的判断。

(2)平等接触产生偏见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某一类人形成刻板印象之后,由于缺少平等的接触、了解的机会,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一直得不到更正。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偏见是后天习得的,要减少偏见,就需要从减少学习偏见的机会入手。

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对个体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

第六章社会知觉

1、识记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主体。

认知者本人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人格或个性特征等等。

都会影响其他人认知。

(2)被认知者因素姿势以及行为方式及风格、谈吐、服饰表情。

主题与背景,线索突出。

(3)交往情景空间距离背景参考人际空间

2、识记印象形成的模式【119】

(1)加法模式

心理学费希本人认为,人们的总体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

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

(2)平均模式

安德森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

(3)加权平均模式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极特征、消极特征自身的明显程度,而且还逻辑地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

(4)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点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3、识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23】

首因效应:

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前提:

(1)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2)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注意

4、理解、运用社会认知的各种偏差【127】

(1)表征性启发

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2)可用性启发

哪些信息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

(3)调整性启发

锚定启发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判断方法。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1、识记基本归因错误的概念【157】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

2、识记归因与成就动机【154】

3、理解凯利的三度理论【155】

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斜变的立体框架。

凯利的三位理论将外界的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这时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区别性又称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

只是对这一刺激客体做出这样的反应,还是对所有此类客体都作出同样的反应。

我们需要考虑:

究竟是这部电影真好而让他说好呢,还是凡是美国电影他都说好。

(2)一致性又称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做出相同反应。

我们需要考虑:

其他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他们也说好吗?

(3)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我们需要考虑:

朋友只是

对我们说电影好,还是对所有人都说好;是正好他特别高兴时才说这部电影好。

第八章自我概念

1、识记同一性的概念【171】

所谓的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在自身的形象、角色、价值、目标等人生重要方面建立起成熟的自我意识,并且达到个人的内部认识与自身外部特征相一致。

在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或关于自我特征的清晰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任务。

2、识记习得性无助的概念【179】

习得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面对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现象。

第十章沟通

识记身体语言的概念【226】

所谓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上的装饰等。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1、识记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244】

2、识记人际吸引的规则与影响因素【252】

(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与人际吸引居住环境临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2)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才能美貌与外在吸引力个性品质

(3)相似规则

(4)互补规则

(5)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

1、识记人际关系的定义【27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影响。

2、识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3、识记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277】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1、识记利他行为的概念【299】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

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2、识记社会规范论【300】

社会学家古尔德纳提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也就是说,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3、识记旁观者效应【302】

4、理解提高助人行为的途径【317】

(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2)示范作用

(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4)助人技能学习

(5)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

1、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323】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2、识记侵犯行为的分类【323】

(1)从侵犯的方式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动机

(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3)根据侵犯的动机上看,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

3、识记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332】

(1)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

(2)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去个性化

(3)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文化与侵犯媒体暴力暴力视频游戏

4识记武器效应【329】

5、理解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成熟个性培养(3)宣泄(4)社会公平的建立

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1、识记从众的概念【351】

从众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主要形式。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2、识记从众行为的动机【356】

(1)行为参照

(2)偏离恐惧(3)人际适应

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

1、识记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论【378】

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成三个阶段实现的。

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1)依从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

(2)认同是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3)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地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态度改变。

2理解霍夫兰德的劝导模型(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劝导说服力【375】

3识记过度理由效应的概念【397】

过度理由效应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

它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去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的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第十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识记冒险偏移【418】

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激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与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

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

2、识记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407】

社会助长是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为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

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成为社会干扰或社会干扰作用。

3、识记性别助长效应的概念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存在会导致特殊行为效率增加;而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