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386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docx

必修三第一单元周周清

临清三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周周清一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子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

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天人感应”

2.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

“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A.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B.“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从”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5.《老子》说“郅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体现出老子

A.认同社会发展进步B.对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向往

C.对社会现状的不满D.“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主张

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7.“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其利。

”这反映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

A.老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都

A.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超到了奠基的作用

9.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10.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主张

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伦理纲常D.君主专制

11.《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

12.《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3.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14.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

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

这反映了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人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15.王阳明曰: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说明心学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先行后D.主张人性本恶

16.晚明思想家李贽认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因此他提出了“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

这表明李贽在思想上A.超越了传统儒学范畴B.反对历史保守主义

C.局限于传统义理之争D.践行工商皆本思想

17.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这说明黄宗羲

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

18.顾炎武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

19.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

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这反映了实学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2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1.《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

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②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大一统”思想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25.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26.(2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4分)分别列举一个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思想和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4分)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

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4分)并指出儒家学说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措施?

(4分)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分)

 

、、

材料四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

(4分)

 

(5)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2分)

临清三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周周清一试卷答案

1.A结合题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的是以德治国。

故选A。

B强调仁爱,排除;C强调恢复奴隶制统治秩序,排除;D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认为人事与上天是相关的,排除。

2.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含义是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含义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3.B依据材料“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等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正确;先秦时期处在百家争鸣状态,没有明确的治国思想,排除A;C说法片面,故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准确解读,联系所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知识分析解答。

4.A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

孔子主张的“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故本题选A。

5.C材料体现了老子消极避世的心态,这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反映,故C项正确;消极避世不是社会发展进步,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错误。

6.A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A项。

儒家学派主张仁、礼,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项。

7.C根据题干“当兼相爱,交其利”可知反映的是墨家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故C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的是“无为而治”,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民贵君轻”、“礼法并施”,与题意无关,故BD项错误。

8.D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

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选D。

9.C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合道家思想对于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C正确;新儒学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取代儒家思想,故A错误;董仲舒是神话君权思想,故B错误;D是理学思想体系。

10.B“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伦理纲常指的是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故D项错误。

11.D根据材料可知,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

“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

“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

“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

12.A试题分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13.由“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和“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可见在阐发佛教的社会功用,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政治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问题,排除B;材料无关儒佛道三教合一,排除D。

C

14.B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崇尚孝顺和忠心,材料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影响,故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思想主张,故C错误;D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

15.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调格物致知是朱熹的理学而非王阳明的心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知先行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而非王阳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B

17.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是在强调“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非皇帝一个人,这是典型的反对专制皇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反对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个人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没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治社会也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非黄宗羲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D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反映了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反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公平法治的主张,故C错误。

故选D。

19.D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选项任确。

20.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指的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这些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即“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故C项正确;“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说明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虽然对传统思想和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还没有达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的地步,故D项错误。

21.A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比较微弱。

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微小。

A正确;B、C和D从思想、个人和政治角度阐释,不是根源。

22.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法家等理念改造成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宋朝时期在儒学基础上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这是历史上对儒学的改造,正确的选项是③④,①②属于早期儒学的思想,没有经过改造,排除即可。

23.A儒家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

题文中体现的是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A的意思是:

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

正好与题文意思相符,所以A正确。

B的意思是:

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样可以评断明白义(适宜)与不义形成的区别吗?

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文关注民生无关;C是法家思想,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的理念;D是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

24.D

25.D

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核心词语主要是“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形成一种专制力量钳制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中“君为轻”的局面。

随着秦汉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出现“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主张维护封建秩序,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到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其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了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儒学主张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和加强的过程。

D项符合题意。

26.

(1)原因:

①经济: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

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

(4分,任答2点4分)

主张:

专制主义:

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分)

以民为本:

孔子以德治国;或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等(2分)

(2)原因:

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②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

③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4分,任答2点4分)

措施:

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②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③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4分,任答2点4分)

(3)发展:

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分)

表现:

①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②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③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④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分,任答2点4分)

(4)表现:

①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强调唯物主义哲学观;④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4分,任答2点4分)(5)原因:

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②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分,任一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