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25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docx

《外国教育史》333背诵版

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

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

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

2)阶级性; 

3)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①教育的目:

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

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

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①美德即知识:

 

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

养有完善道德的人。

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

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

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

 

1)讽刺:

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2)助产:

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归纳: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

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

 

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①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

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②“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

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③《理想国》:

 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

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2)教育作用:

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3)教育内容:

七艺 

4)教育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

3.军人教育阶段; 

4.哲学家预备阶段; 

5.哲学家教育阶段 

5)评价:

 

积极:

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训练,扩大教育科目,第一次提出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注意早期教育,强调男女平等,身心协调发展 

消极:

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改变。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①吕克昂:

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 

②灵魂论:

 

1)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2)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应有一个发展顺序。

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

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

因此,对儿童应实施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3)意义:

1.说明人也是动物;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与动物;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③自由教育:

有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

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①共和前期:

主要是家庭教育; 

②共和后期:

受希腊的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主要包括:

 

1)初级学校; 

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改革。

 

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的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论雄辩家》。

 

①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教育的目的:

培养雄辩家; 

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②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③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模拟演说.勤于写作等。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

在该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①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

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 

②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1)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 

2)可培养和发展儿童间的友谊; 

3)激励学生趋善避恶; 

4)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知识。

 

③学前教育思想:

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 

④教学理论:

 

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2)提倡因材施教; 

3)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5)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6)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

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①修道院学校:

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额机构; 

②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的课程; 

③教区学校,也称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宗教化; 

②教育内容神学话;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世俗教育 

3.宫廷学校:

 

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2)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3)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 

4)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4.骑士教育:

 

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 

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3)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

7岁后,送入高一级的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 

    3.侍从教育阶段:

十四五岁进入。

学习“骑士七艺”,侍奉领主和主妇。

此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授以骑士称号。

 

4)评价和意义:

 

    1.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重视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匮乏;  

    2.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5.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1)含义:

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2)领导权:

最初大多属于行业和商会,随后逐渐由市政府接管; 

3)教学内容:

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以地方语教学;

4)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5)性质:

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6)意义:

 

    1.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2.打破教会对教育的独占权,有很强的生命力;  

    3.促进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6.中世纪大学 

    1.含义:

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的知识教育。

 

    2.兴起原因:

 

    ①城市发展的需要; 

    ②东方文化的影响。

 

    3.教育目的:

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4.领导体系:

“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前者学生主管校务;后者教师掌管校务; 

    5.学位制度:

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制度; 

    6.课程设置:

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7.教学方法:

讲演和辩论; 

    8.意义:

 

    积极:

①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教育普及; 

     ②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

     ③对于后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局限:

教会势力过于强大,宗教色彩浓厚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7.

(一)主要教育机构:

 

 1)拜占庭 

①初等学校; 

②中等学校; 

③高等教育机构; 

④隐修院学校和坐堂学校。

 

2)阿拉伯:

 

①昆它布:

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的读写,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语法、诗歌、算数等,教学重背诵; 

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 

③学馆; 

④清真寺; 

⑤图书馆与大学。

(二)历史影响:

 

1)拜占庭 

①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 

②最东欧、西欧、意大利文艺复兴、阿拉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2)阿拉伯:

 

①实施文明的文教政策,广泛吸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

形成了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 

②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

外国近代教育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1. 弗吉里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

 

① 实践:

 

1) 他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进行注释,引起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关注; 

2) 并发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全面概括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3) 对“七艺”做了较大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② 主要观点:

 

1) 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 

2) 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

3)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平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2. 维多里诺:

 

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① 实践:

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

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② 主要贡献:

 

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 

3)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3. 伊拉斯谟:

 

16世纪早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欧洲的导师”,代表作为《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主要观点:

 

1)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后天教育充分地、完美地实现; 

2)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和教会应重视教师培养; 

3)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和羞辱。

 

4. 莫尔: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是《乌托邦》。

 

主要观点:

 

1)实行公共教育制度; 

2)教育内容方面,莫尔阐述了德智体美劳和宗教教育:

   

① 学校应设广泛的学科; 

② 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③ 重视德育; 

④ 重视美育; 

⑤ 在体育方面,重视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 

⑥ 宗教教育仍占重要地位; 

3)教育应试终身的。

 

5. 蒙田 

16世纪法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和教育家,代表作为《论学究气》和《论儿童教育》。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培养一种“全新的绅士”,反对经院哲学的学究。

这种全新的绅士深谙生活的真理,具有较

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掌握对生活有益的知识,表现出谦虚、忠勇。

爱国、追求真理的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 

2)提出应实施一种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的“适当教育”主要特征是对实际行动的重视。

;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1.人文教育的特征:

 

① 人本主义; 

② 古典主义; 

③ 世俗性;

④ 宗教性; 

⑤ 贵族性。

 

2.影响和贡献:

 

① 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② 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③ 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 

④ 复兴了古典的教育理想; 

⑤ 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 

⑥ 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⑦ 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⑧ 教育与劳动结合及共产主义的教育思想; 

⑨ 建立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教育机构; 

⑩ 促进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 

11.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12.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1) 教育作用:

教育具有宗教目的也具有世俗目的,宗教目的是使人虔信上帝,世俗目的是有利于           

国家安全兴旺和人才培养; 

2) 教育原则:

 

① 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 

② 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 

3) 教育内容:

以《圣经》为主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体育、历史和音乐等; 

4) 教学方法:

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儿童求知和活动的兴趣,主张废除体罚。

 

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新教教育的实践,促进了教育的国家化和近代西方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

  

2.加尔文派的教育思想:

 

与路德类似,不过更为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

政权教权和一,强调天职观念:

 

1)教育作用:

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 

2)教育原则:

提出普及免费得教育主张,并进行了教育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

3)教育内容:

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教学方法:

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并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日内瓦学院,影响了西方

高等教育发展。

 

天主教教育 

3.耶稣会学校:

  

为了反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也加强了自身的变革和对教育的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耶稣会。

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先锋和中坚,创始人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1)教育目的:

不仅是教育组织,更是宗教团体,传教和教育都是其使命,并且将教育视为其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 

2)设置:

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

 

①初级部:

讲授人文基础学科; 

②高级部:

哲学和神学的高等教育; 

3)管理:

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以《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 

4)师资:

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 

5)教法:

班级授课制,实用讲座、辩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6)局限:

耶稣会学校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与历史潮流相背离。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英国

1.公学:

私立教学机构 ;贵族学校 

①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但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一般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 

②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因为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 

③教学质量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④ 最著名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2.贝尔-兰开斯特制:

导生制 (11陕师  名) 

① 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 

② 目的是为了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③ 基本方法:

教师现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

后由他们去教其他的学生 ; 

④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匮乏的压力,因此,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 ; 

⑤ 但这种方法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最终被人们抛弃。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福斯特法)(11东北 名)19世纪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规 

(1)主要内容:

 

①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②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③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④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⑤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等

(2)意义: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该方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00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4.《巴尔福教育法》  20世纪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1)主要内容:

① 设立地方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学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 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2)意义:

是英国进入20世纪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1)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

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成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

育纳入地方管理。

 

5.《哈多报告》  20世纪 

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青年教育的报告,也被成为《哈多报告》, 

(1)主要内容:

 

① 小学教育应重新成为初等教育; 

② 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 

③ 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

 

(2)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

这个过程中,11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 

(3)意义:

  

① 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

②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③ 报告中反映的主张,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即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双轨制的影响。

 

6.《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20世纪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

 

(1)主要内容:

 

①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全国的教育; 

② 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③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④ 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意义:

  

① 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地方为主的管理方式; 

② 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 

③ 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7.《1988年教育改革法》(10 天津 名) 

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是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

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

 

(1)主要内容:

① 实施全国同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② 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 

③ 规定所有中小学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

这一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 

④ 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