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3106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docx

安徽省公务员选拔考试热点

2010-2011公选热点

材料参考

 

改变政绩考核方式

【背景链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涉及“十二五”规划时,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并没有设定GDP指标和能耗下降指标,而是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五次提及改善民生,告诫各级地方党委要树立科学政绩观和民生政绩观,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把民富程度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

这也意味着,各级政府要加快完成由传统型政府向现代型政府的转变,要加快完成从经济建设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更多的工作,要放在市场公平环境的维护上,放在职工收入的提高上,放在法制环境的改善上,放在社会安全的保障上,同时,也要放在各种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上。

  [深度剖析]

  GDP自身有许多缺陷,它既不关心经济活动的效率,也不考虑环境后果,同时也不在乎发展差距问题,只要总量上去了,有没有差距并不重要。

  所以,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须调整官员政绩的考核方式,事实上,考核方式的变化也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推进———如果仍以GDP为经济工作的中心,那么大量的投资仍会投向生产性领域,而不是用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淡化GDP,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在处理各种经济事务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坚决把原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在发展方向的把握上,要平衡环境保护、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全面考虑需求、投资与出口的整体拉动,统筹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并尽快改变过度倚赖资源消耗的不良嗜好。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进一步实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所有的经济性公共服务,也都要以市场主体是否便利、是否满意为惟一准则。

  [基本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突出考核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绩,引导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促进干部的工作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注重群众公认,充分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注重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增强干部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力求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对策措施]

  首先,完善考核内容。

  在已有考核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

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又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情况,既考核显绩,又考核潜绩,注重考核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实绩;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注重综合分析局部与全局、效果与成本、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其次,改进考核方式。

  坚持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加强平时考核,健全年度考核,完善换届(任期)考察,改进任职考察。

  最后,扩大考核民主。

  加强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丰富民主形式,改进民主方法,提高民主质量。

以扩大知情权为重点,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采用民主公开的方式确定考核项目的目标值与权重,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对那些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对群众意见较大、不胜任现职岗位的,要进行工作调整;对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损失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必要时进行组织处理。

提升城市民众幸福感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6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20座城市获得了“幸福”殊荣。

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及以上)为:

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

近45%的民众对当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有或强或弱的幸福感,但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真的能够反映现实情形,成为引发争议的焦点。

  [深度分析]

  城市的幸福感,来自于品质化的生活,更来自环绕在每位市民身边的安全感。

对于社会主流民意而言,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出现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市民幸福指数反而越低的现象。

今年以来的物价飞涨,也让百姓体会到通胀预期时代生活的艰难。

  市民的尊严,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自于各个层面的平等和保障,来自于整个社会赋予每一个人享有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

而拥有这些保障、权利的市民,才有尊严,才能体会到城市生活的幸福。

  [措施]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生活,积攒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积累精神财富,自然重要,但民众的尊严更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建立在有尊严生活的基础上,民众的幸福感必会逐渐提升。

同时,社会财富分配的命题、地方治理的改善、公权力的约束,以及司法有时会被权力绑架的现象等,都需要逐步推动解决。

  第二,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

  一个能够给民众带来较强幸福感的社会,唯有在一个政治清明、法治进步、经济科学发展、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民众的幸福感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

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经验感受出发,民众的幸福程度与政府的治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每一个人都渴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体验真实的幸福感,由此,政府的治理与努力,都应该朝着以人为本,眷顾个体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最为关键,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基本指标。

这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

同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好“蛋糕”,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

发挥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安其居方能乐其业,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稳定物价抑制通胀

一、社会背景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针对该问题提出16条措施,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2011年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来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针对该问题,温总理给出四点指示。

  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控物价稳民生》的文章,再次就百姓牵肠挂肚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期望。

  因此,物价上涨已是民众切肤之痛,已是社会无法回避的热点,已是申论不得不全面透视的社会问题。

  三、可以采取四项措施控制通胀

  温总理指出,应采取四措施管好通胀,具体内容如下:

  控制通胀,第一是控制货币流动性,管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第二是要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政府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把米袋子和菜篮子记在心里,作为自己头等的大事,加以管理。

只有农业搞好了,农业丰收了,整个物价的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搞好流通。

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搞得不好会使物价上涨,流通环节过多还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

  第四,我们要管好市场。

管理市场当然主要是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但也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整个市场有序地发展。

只要坚定不移地采取这些措施,一定能够管好通胀。

多元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的一年中的成果及展望,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

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

大力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开展1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普查工作,启动5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实现“三增”。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

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44万,解决23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1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省财政转移支付252亿元,增长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

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

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足要增加投入。

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申论热点: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总书记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

农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

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

平原区域重点是发展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和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丘陵山区发展坡改梯和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生态循环农业;要科学指导,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并逐步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并加大对沼气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

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

培训可采取农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进行;要推广关键技术,重点是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预测和控制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关键技术等,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企业和大基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还要抓示范引导,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

第三,积极研发品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农业招商引资中,要优先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境外资本;对内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整合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订单方式,解决好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

用工作化理念管理农业;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信息化引领农业。

第四,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功能,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确保中央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

要加强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积极转变农业部门职能,重点强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行政执法等关键环节。

借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做法,以主产区为重点逐步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地方政府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责任。

申论热点:

生态安全与节能环保

1.基本情况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令人担忧,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生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生态赤字扩大,消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物种资源破坏,制约人类社会长远发展。

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一些地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2.近年来,重要文件的相关论述: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主要论述为: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提出: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比2000年翻两番。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3.我国生态安全面临危机主要有以下5方面重要的表现:

    1.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的首要元凶。

    2.水资源匮乏,利用率低,水体污染严重。

?

    3.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

    4.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

    5.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生态失衡。

?

    4.在节能环保方面,重点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

    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必须依法停产关闭。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今年要关停1000万千瓦;五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今年力争分别淘汰3000万吨和3500万吨。

加大淘汰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

    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以及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等重点节能工程。

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节能环保工作。

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五是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

    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六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增加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

继续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

禁止污染企业和城市污染物向农村扩散,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七是强化执法监督管理。

    八是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

    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申论热点:

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从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看,已完成调查的6个省份中,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

湿地资源数量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不只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珍贵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危机表现

  第一,湿地面积依然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二,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的速度很快;第三,湿地过度利用带来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二、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而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三、前进中的一缕曙光

  江西是我国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丰富。

在湿地生态建设方面,江西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

  总结反思江西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加强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

要把湿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湿地生态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健全机构,明确各自责任。

湿地工作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应由各级林业局牵头成立监测体系和具体实施体系,各个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联合共同严格执法。

  (三)开展湿地普查、调研,做好统一规划工作。

详尽的普查是高起点规划的基础,应按广义和狭义湿地分别进行普查,有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把湿地保护、湿地地产、污水处理和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四)全民动员,普及学习湿地知识。

领导应带头学习,消灭“湿地知识盲”。

集中一段时间,采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办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全面普及湿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知识,做到人人都有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四、重要论述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申论热点:

小城镇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在实施福建省新一轮创业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