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683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docx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学校的最终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和教师的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思考过去,谋划未来,我们深切地感到我们任重道远,但也信心百倍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为养成活动和心理疏导。

拓展德育渠道,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始终不忘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开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再次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家长和社会评价,使评价多元化,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使量化考核和奖励机制更加合理。

不断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观念,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要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更新学校和班能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有多种,而管理方式和目的各有不同,有侧重也有缺陷,要寻找适合各自学校或班级的综合的管理模式,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把别人或外单位的先进管理体系引入到自己学校或班级的管理中来。

改善办学条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实践和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设备及相关条件,提高网络水平,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探索、新题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全局,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人民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2009.4

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为一生奠基”

(2008-08-3009:

41:

32)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素质教育乱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为一生奠基”

张贤平                   

难把旧桃换新符

——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训是“为人生奠基”。

中学阶段怎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最根本的要求是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所以,“为人生奠基”其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义语。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从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来说,接受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生奠基。

当前,全世界都在思考怎样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

如果13亿人口的素质提高了,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将是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

所以,说到底是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为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

要看到,中小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纠正应试教育的基本对策,又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它不仅是为了克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更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个转变已经有了可喜进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有的人对素质教育还有抵触情绪,甚至说他是个伪命题。

把基础教育搞成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

他们认为,教育的唯一任务就是教知识,就是要考分高、升学率高。

有的人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薄弱,不关心或者不太关心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他们并没有真正懂得,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

有的人本事很大,业务水平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这不能认为是好的人才。

只会书本知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会动手,也不能认为是好的人才。

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是不行的。

只有全面发展,思想健康,思路宽广,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做出较大的贡献。

任何改革要想成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抓起。

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也在转变观念。

没有能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所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将步履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

什么是素质?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哪些区别?

应试教育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造成了哪些恶果?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推行素质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只有弄清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深刻理解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既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对学生的将来负责”的办学理念,才能认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才能努力贯彻“为人生奠基”的校训。

 

璞玉顽石金与沙

——对几个概念的诠释

素质

"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一贯性的品质。

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遗传因素或天赋;教育学上的“素质”概念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

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素质教育

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应试教育的特征

  一是课程的难度、深度成为各国之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生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开始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但步子还不够大,我国中小学教材过高的难度、深度仍然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是机械训练、题海战术。

考试科目的减少,并不会明显减轻考试的压力和强度。

只要到教室里看一看桌面、桌肚、座位底下以及宿舍床头成堆的“资料”,学生课堂上疲惫不堪的面容,就可以亲身感受到考试的威压。

  三是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热。

在中小学设立重点学校制度,曾有过其历史合理性;在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它已经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这一制度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推动了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现在择校竞争已经下移到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

各种花样的学科竞赛,各种名目的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证考级,其实都是应试教育的衍生物。

 

泾渭清浊两分明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看:

从指导思想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从教育目的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的教育。

   从教育对象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从教育内容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从课程结构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从课业负担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从师生关系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

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从教育方法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从教学途径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从评价标准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的、死板的,“一刀切”的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道之歧者多亡羊

——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把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扭曲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异化为单纯的升学教育,危害莫大。

在1997年1月16日前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领导人就指出: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

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对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偏重智商,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应试教育重视智育(不完全的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严重忽视学以致用。

   应试教育僵化学生的思想,扼杀创新潜能,造成不少学生视野闭塞,高分低能,身体心理素质脆弱。

应试教育使基层教育工作者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工作上大打疲劳战,白天满负荷,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累了,瘦了,病了,以至最后垮了。

应试教育还造就了"学习第一、分数第一"的家长群体。

学生成绩好,皆大欢喜,学生成绩不好,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和应试教育关系密切,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应试教育还带出许多“副产品”。

“名校”“名师”“名典”就是应试教育结出的三个怪胎。

这里说的所谓"名校",是指积极搞应试教育、升学率高的学校。

这些“名校”,在对外宣传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学校内部念的却是应试教育的“歪经”。

这里所说的"名师",指的是靠自我炒作加媒体广告炒作出来的老师。

他们或许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或许也曾出过一些教学成果,或许在当地教育界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他们经不起“名”与“利”的诱惑,在应试教育的歧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放在有偿“家教”、课余“办班”、编写各类“资料”上。

“经典”、“题典”、“宝典”、“兵法”、“秘籍”、“内部讲义”、“考试圣经”、“考题猜想”等等,是时下一些考试复习资料书名的常用词,怪而又怪,玄而又玄,说穿了,无非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搞得不明就里得学生不堪重负,晕头转向,使本已精疲力尽的学子雪上加霜。

 

飞瀑之下出深潭

——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需求

高科技发展引发知识经济的出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远景,对人才素质的内涵提出新的强烈要求。

这些要求概括起来有三条:

(1)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必须有继续发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及时反应能力,新知识的及时吸收能力,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高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为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发展远景。

   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西在《人类素质》一书中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被动地接受自然支配,转变为主动的支配自然。

但是人类未能够正确使用这种知识的力量,导致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影响全球持续发展。

只有懂得正确使用这种力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类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提高全球50多亿居民的一般素质。

   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们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

要以世界的发展前途为前提,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

人们必须看到自然界受到野蛮劫掠,农田、牧场、森林、渔场受到过度开发,全球生态导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从这个视角出发,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的素质的内涵首先是树立全球环境意识,并首先从青年抓起。

因为占全球60%的青年人的责任感更为容易建立,效果更为明显。

     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时,新加坡却没有卷进风暴中心,它的政治家们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使他们的生产提前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因此其产品不与其他国家的低级术产品争夺市场。

尽管如此,它的总理吴作栋仍然高度重视这场浩劫对教育的挑战。

他提出,建立“勤于思考的学校,善于学习的国家”的目标,以确保新加坡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在发达国家,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性。

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教授泽伊说:

“尽管工人们依旧坐在装配线上,但是,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开关、滑轮和控制杆,而是一块计算机线路板,等待着由他们发出指令。

”“这些工人已经由装配线上的操作人员转变为革新者和设计者。

这一转变亟待他们提高创造技能,而创造技能又是他们现在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所不能及的。

因此教育体制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这个现实。

”高技术密集要求具有全新素质的产业工人。

在探索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我们面对的时代特征。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人的整个灵魂的产物。

人的素质诸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是以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石,全面整合素质的诸因素的结果。

      高科技发展,要求人们具有不断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继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手段的综合产物。

没有必要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新知;没有必要的学习方法难以汲取大量的新知;不掌握获取信息的现代认识手段就不能了解世界变化。

教育必须是授人以渔竿,而不仅仅是鱼。

这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挑战,是教育无法避免的挑战。

学生不但应该善于利用课堂和完成作业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应该善于利用讨论会、电视节目、内容形式良莠不齐的文章汲取信息的能力。

他们还应该熟练的利用图书馆,熟练的使用电脑和利用网络搜索并加工信息。

他们必须学会评价信息的意义,洞察信息的内涵,捕捉信息新的价值,观察在变化中隐含的规律。

学校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天风直送海涛来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素质教育”是“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产物。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头。

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都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

要求全党“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继涛同志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以上引述说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党和国家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任务。

经过多年实践,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

 

山阻石拦江流曲

——推进素质教育难在何处

推行应试教育祸国殃民,实施素质教育利国利民,但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中,为什么素质教育却很难落到实处呢?

社会用人盲崇学历。

  虽然现在社会用人趋势正逐渐向实用、实际、实效过度,但崇尚学历的风气远未在人们内心深处改变,具体表现在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相对较好的岗位依然把学历放在第一位,这无形中助长了人们对学历的片面追求,为大学盲目扩招培育了的市场。

这样的社会需求必然为应试教育营造出社会氛围,于是出现了"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响、应试教育行动做得实"的现象。

这是当前捆绑素质教育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隐性绳索,也是最难以割断的一条隐性绳索,。

  管理思想急功近利。

  虽然许多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热恋着应试教育。

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

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

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

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乱收各类择校费、考试费、资料费、办班费,助长教育腐败。

许多学校管理者的思想中被急功近利左右,不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东张西望,东学西借,朝令夕改;不考虑师生的长远发展,只考虑如何让师生当下为学校争光;把学生成绩当作学校工作唯一的“实在工作”,以“分”炫耀,以升学率炫耀,而把考试以外的一切当作"虚功",只耍嘴皮功夫,注重“轰动效应”,却不去真抓实干。

  教育评价新汤旧药。

  教育评价是关系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略的关键问题,教育评价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具体特色。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一套评价体系,教育机关对学校的评价,社会舆论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内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无不渗透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而且年代久远,根深蒂固,坚不可摧,成为捆绑素质教育的隐性钢绳。

  家庭观念钟情龙凤。

  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甚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传统心理。

希望孩子成名成家,荣宗耀祖。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狭隘的家庭教育观。

在这种家庭观念的背景下,家长的目光必然集中到升学率高的学校,于是升学率越高的学校越能得到家长的拥护,并且,家长为了孩子心甘情愿地把大把钞票送进这样的学校,当学校看到有利可图,也必然更下工夫,于是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应试教育循环。

 "专家""当家"求利商家。

尽管我们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非常明确,为什么为应试教育摇旗呐喊的人却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许多都是一些小有名气的"专家""名师"?

从多如牛毛的考试资料中人们会感悟到:

如果彻底改革了应试教育、实施了素质教育,大概许多人的发财致富梦就要毁灭了。

   一些所谓“专家”、“名师”是依靠应试教育发迹的,他们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发家资本;一些商家也是靠贩卖考试资料大发横财的,他们当然不愿失掉这种商机,商家用钱买“专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人也半公开办隐蔽地侧身其中,他们也从中获利非浅。

大家互惠互利,形成了利益同盟,成为保护应试教育的铜墙铁壁,成为捆绑素质教育的隐性绳索,而且这个绳索是用权力、金钱和智力拧成的,厉害得狠啊!

 

柳绿花红迎燕归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涉及许多方面,但当前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才能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要从转变观念抓起。

志要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改革的紧迫性,严格地按教育规律办事。

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不能急功近利,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希冀立竿见影。

提高教育质量,眼睛要看着全体学生,必须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校舍环境、充实仪器设备、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管理、改善社会大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离开了这些方面的扎扎实实的努力,没有能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所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宣传舆论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多,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要适当减少课程门类,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切实防止一些不切实际的甚至有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拔苗助长的错误做法,例如到处办“奥校”和以各种名目的变相办“奥校”,应认真予以纠正。

要集中力量,积极慎重地组织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和更新。

建设“校本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定要抓实抓好。

要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

实行小学生就近免试升入初中,高中阶段的招生指标与初中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