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63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docx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1206

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委会同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外资委、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汇区政府等有关单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与工作班子,并明确了工作重点与分工,分开展国际战略咨询、委托国家计委组织研究和由本市有关委办局及研究机构进行深化研究三个层面开展工作。

在国际咨询公司提交中期报告、国家计委课题组完成课题报告、本市有关委办局完成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规划选址与布局、产业定位、环境评估报告、相关配套专业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方案。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遵循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上海依托空港和深水港,依托浦东铁路与内河航运中转港,依托海港新城,拟规划建设一个面积80-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具有制造研发、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现代物流与服务等功能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

这将作为一个实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亚太航空枢纽与制造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充分发挥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通过与海港新城的一体化建设,争取建立国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使之成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成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成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核心区。

(一)必要性

1、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的需要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产业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

9.11事件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转移势头。

美国商会调查表明,87%的美国企业欲扩大在华投资;科尔尼公司最近在对100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调查后称,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正成为对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来自日韩及欧美的制造业,极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

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上海构建一个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层次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长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成长的核心与基础。

要有效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必须要有一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全新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大项目集聚。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上海建立临港开发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真正走上强国之路。

2、有利于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的放大效应、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临港开发区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整体优势。

作为我国改革开发开放的龙头,浦东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性和功能性开发,已经成为大都市发展的新亮点,其带动与示范作用日益显著。

目前三个产业区已进入开发成熟期,两个服务区已基本成型。

进入新世纪,总投资累计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已达1000亿。

目前,浦东国际机场建设进入第二阶段,深水港开发已经启动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越江工程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都在全面推进中,为大浦东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建设临港开发区,是推进“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对浦东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的有利抓手,增强了上海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优化与结构调整,从而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构成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3、是推进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提升上海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建设21世纪制造强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需要这样的综合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发展是关键制约因素,尤其是国家一度“以市场换资金”、“鼓励进口设备”的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装备制造业的成长机会与发展空间。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

《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为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手段,作为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核心领域。

因此,在上海建设临港开发区,是贯彻十六大关于“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精神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思路的需要。

是提升上海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加速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从上海产业战略转换期的阶段特征出发,上海的二产也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技术落差与能级位差,实现产业加速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上海的长足发展,无疑将对此目标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正是实施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导思想的需要,是实现上海产业发展新突破,提高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与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家战略叠加效应。

临港开发区的建立,作为部分集装箱吞吐地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基地,在有利于充分发挥两港作用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的同时,依托国际航空枢纽港和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产品的加工出口,加速产业与人才集聚,实现临港开发区与两港的互动发展。

地区功能的配套、优惠政策的聚焦以及服务能级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而且使两港在港口竞争与航运中心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形成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二)紧迫性

1、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时间有限

1992年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大约持续了四年,1996年以来步入相对平稳期。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

据权威经济专家称,新一轮转移呈现目的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高潮时间不会超过3-5年。

如果不能抓住这段机遇期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在外资的强大竞争压力下,国内市场将面临被外资蚕食,国外市场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制造业强国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历史机遇难得,稍纵即逝。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竞争激烈

据麦肯锡、科尔尼等国际咨询机构分析,上海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上面临着新加坡、香港、台湾、吉隆坡、汉城、曼谷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国内有5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保税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1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竞争;近年来,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通过大量接纳台湾、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长三角周边地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上海形成水平分工。

党的十六大之后,昆山准备在紧贴上海嘉定区建立一个180平方公里的吴凇江开发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沈阳、德阳等地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最近,北京、广东等地纷纷提出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据不久前由广东省和广州市计委组织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来沪调研小组称,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已把加快广东省和广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当前的一个重点是建设南沙开发区。

面对国内外地区间的激烈竞争,必须加快临港综合开发区的建设,要抢速度、抓时机,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地区竞争激烈,速度制胜。

3、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项目准备入驻上海

振兴装备制造业已排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国家计委等国务院有关部委正在全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项目,利用我国燃汽轮机、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吸引外资、加大引进技术与对外开放力度。

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如果在上海建设临港开发区,将会有一大批正在推进中的项目要落户开发区;同时,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外商以及江浙地区不少装备企业的总部,都希望入驻上海。

因此,在保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前提下,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加快启动先期开发地块变得十分紧迫。

商机已经来临,时不我待。

(二)可行性

在对国际产业转移条件、地区承接能力、区位特点以及潜在风险等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层面和三个国际咨询公司的深入论证,临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是可行的。

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创建临港综合开发区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技术与项目来源

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升级与联动态势。

转移的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制造环节的转移,带动研发、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转移。

如微电子、技术装备型产业的转移,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

与产业转移相应的是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动。

据估计2005年全球金融资产的总量近1000万亿美元,与产业投资有关、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多达500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临港开发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来源。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竞争格局,让跨国公司把高端技术逐步释放出来,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把临港开发区建设成为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是完全有可能的。

2、上海的综合优势为成功建设临港综合开发区提供了有益的市场、人才、技术和体制支持

上海人才荟萃,科教密集,基础雄厚,体制先行,这些综合优势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上海-苏州-昆山-无锡的工业密集走廊业已成型,上海的四大基地建设都为临港开发区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与全面配套能力;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与国内基础建设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上海的国际空港建设、国际集装箱航运中心建设、信息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和越江工程建设等,将为临港开发区提供广阔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空间。

3、独特区位优势为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规划建设中的临港开发区毗邻浦东空港与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往北与外高桥开发区,往南与金山开发区,往西与张江—金桥开发区联成一片,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两港,形成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三角”。

这一独特区位为临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

临港开发区可依托金三角的科技优势,建成“世界工厂的研发中心”;借助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物流中心”;通过内外联系优势,建立“世界工厂的采购中心”。

可以说,以“金三角”龙头的整个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国际转移产业进入中国的桥头阵地,共同打造中国的“世界工厂”。

4、国际上成功开发区的有益经验与先进理念,使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有望通过创新,形成后发优势

英国“硅池”、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菲律宾苏比克湾经济特区、马奎拉多拉出口加工区都都毗临空港或海港,并且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建设的,对临港综合开发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9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的开始,越南、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又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热潮,为临港开发区提供了体制示范效应。

临港开发区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外已有开发区的先进开发理念和建设经验,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相结合,构筑政策优势与综合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效应,积极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综合开发区。

(三)风险分析

临港开发区建设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区内产业发展的波动性。

三家国际咨询公司对此都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通过主观努力,有些风险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些则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外部环境风险:

包括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开发区竞相推出新的优惠政策,这使得上海临港开发区在吸引领先的国际企业投资方面将面对更大的难度。

但是,如果临港开发区能在硬件设施、优惠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有力执行、国民待遇的保障、财务优惠政策以及其连贯透明性)、人才供给(包括语言技能、管理能力、技术熟练程度、劳动力成本)、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外部环境风险是可以降低的。

产业风险:

包括资源风险和稳定性风险。

具体来讲,资源风险是指高资金密度的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商业风险、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将很快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和地区、原材料对进口的高度依赖将导致对价值链缺乏控制;稳定性风险包括产业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将随机影响发展前景、外部市场的波动影响出口导向性的产业的发展,外部确定的行业标准对中国某些行业的影响。

临港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中要根据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降低不同行业的风险,并积极致力于建立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可以将整体产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

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加入WTO的契机,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与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进程相一致,借鉴国际国内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作为新世纪推动大浦东开发的新举措,开拓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局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错位互动、集约发展的新突破,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开拓发展新空间。

(二)总体定位

凭借“规划起点高、开发模式优、配套条件好、发展环境佳、商务成本低”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开发区中最有吸引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引擎。

依托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支持性产业,集先进制造、研发服务、自由贸易、教育培训、出口加工和现代物流于一体,形成若干产业生态系统,发挥进口替代、出口加工、产业创新和集聚辐射等基本功能,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基地、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的供应基地、“高、精、尖、新”现代装备的集成基地和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基地。

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进入,企业自身的内生拓展,企业间网络化协作与竞争关系的建立,形成产业生产系统。

互补的技术、行业和基础设施集中在一起,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彼此关联,通过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综合产业生态系统。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行业生态系统,才能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竞争所需的自我动态发展。

重点引进关键控制点行业:

生态系统拥有自身的关键控制点。

从行业的角度讲,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带动效应强,有利于其他产业能级的提升与行业融合的实现,加速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发展速度;从公司的角度讲,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赢利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可以进一步吸引同类公司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集群经济效应的发挥。

大力发展支持性产业:

生产支持先进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业。

通过在该区引入支持性产业,不仅要支持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形成垂直分工,发挥支撑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

(三)发展目标

建设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综合经济开发区,既要保证战略上的整体性,又要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大致可分为先期启动、加速推进和全面建设三个阶段。

在启动阶段要抢抓机遇,引入关键控制点有效启动;在加速推进阶段要致力于配套,强调规模;在全面建设阶段要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1、先期启动阶段(2003—2004):

先期启动3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吸引15家以上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先期入驻;先期启动制造与出口加工区与现代物流园区,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期末形成1000-1200亿元的产出能力。

2、加速推进阶段(2005—2007年):

第二期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公司超过40家;期末累计形成2500-3000亿元的产出能力。

制造与出口加工区形成规模,现代物流园区基本成型,自由贸易区全面建设,启动研发与教育区和综合服务区。

3、全面建设阶段(2008—2010年):

五大功能园区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初步形成开发区的品牌和知名度;自主研发能力强大,形成一大批优势明显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品的精密化、成套化与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期末累计形成3500-4000亿的产出能力;产业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乃至世界相应标准,使该开发区成为良性循环、自我动态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给临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临港开发区应着眼于紧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依托临港区位竞争优势,根据体现上海世界级城市功能、发挥上海产业优势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产业选择原则,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高科技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集先进制造、研发教育、自由贸易、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区。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原则

(1)与国家装备业发展战略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使开发区的定位、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的体现,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产业技术高地,缓解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服务瓶颈制约。

(2)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枢纽港的区位优势的原则。

充分发挥两大枢纽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有选择地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

(3)符合产业动态演进规律的原则。

产业的选择要从动态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持续增长的产业演变格局。

发达国家开发区的产业选择就体现了动态性的特点,以爱尔兰为例,1969-1990的产业选择为医药和电子制造,从1991-2000年则发展成为以IT支持服务为主导产业,从2001年至今,又演变为生物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新的增长引擎。

(4)体现上海世界级城市功能的产业发展原则。

产业的选择应有利于上海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构筑上海高层次产业体系,形成参与国内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竞争优势。

(5)发挥上海装备业与高科技产业优势与引进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引进与上海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需求相结合的国际产业资本,有利于上海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2、国际咨询公司的产业选择方案

科尔尼公司根据FDI的增长、总体位置的适合度、政府法规的影响和与已有行业的潜在重复度,从107个细分行业中筛选出22个细分行业作为目标分析行业,研究提出了临港开发区在八个方面具有显著拓展机会:

(1)IT设备制造业——是在该行业建立稳固的生态系统的关键点;

(2)存储器和电池制造业——应得到大力加强,增强对装配企业的吸引力;(3)IT元器件(如芯片)生产设备制造业——增强对已有元器件生产商(如芯片生产商)的支持;(4)医药生产设备制造业;(5)化学流水线生产控制工程公司;(6)工业气体供应商;(7)环保服务与设备制造业;(8)物流服务业(如包装、仓储、物流服务供应商等)。

野村研究所通过分析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产品进出口状况,认为未来的临港开发区有必要重点发展四个支持性产业:

(1)零件产业:

是支撑上海以及周围地区正在集中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特别是移动电话的产业,尤其是要引入汽车零件产业和电子零件产业两个产业群。

(2)原材料产业:

与上海宝钢、上海石化、SINOPEC以及BPAmocoChemicals的乙烯中心合作,将汽车产业和电子器械产业必需的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引入开发区,重点发展特殊钢制造和高机能树脂制造两个产业;(3)生产支持性的产业:

为保证上海以及周围地区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顺利聚集,有必要发展制造、维护管理生产设备所必需的机械装置,如产业机器制造产业;(4)环境装置产业:

为减少制造业对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的污染,有必要发展制造降低环境负荷装置的产业,如脱硫、脱氮的环境装置产业。

麦肯锡公司在对所选行业的吸引力和落户临港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海临港开发区的增长引擎主要有以下几类行业构成:

(1)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物流与运输(尤其是仓储、增值再包装,定位为“亚洲拼装与分拣中心”)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出口);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电子元件制造、高端电脑硬件组装及其设备制造业(尤其是工厂自动化设备、化学/钢铁机械、纺织机械);(3)为领导早期市场,发展医疗器械与产品(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和远程业务外包服务(电话服务中心、后端服务外包,定位于“服务中国和亚洲的业务中心”);(4)选择恰当时机,发展航天与飞机制造业中的短程喷气飞机制造及零部件出口。

3、产业选择

按照上述产业选择原则,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结合国家和上海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装备类产业,在吸收三家咨询公司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按照“一个核心、两大板块、一个基础”的产业构建思路,选择了如下图所示的产业体系:

高新技术核心层

类装备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与主体与

中坚层

现代装备制造业

配套与

基础层

高附加价值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

临港开发区将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两大产业板块以及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重点产业

从对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需要出发,结合上海的基础和优势及园区的总体定位,提出重点建设以下8大产业:

1、以微电子制造设备为重点的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专用设备,包括6″~12″硅材料制备设备,实用线宽0.5~0.13μm前工序设备,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包括全自动贴片机、高精度大尺寸全自动印刷机、全智能视觉检查测试设备;彩色TFT-LCD生产设备;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

2、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

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包括嵌入式中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信息安全和IC卡芯片、移动通信芯片组、微机电系统和生物芯片;液晶显示器(TFT-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等新型显示器。

3、通信和网络产品制造业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系统与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光通信系统、IP交换系统、宽带接入设备;中低端服务器、高性能安全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高性能交换机、嵌入式计算机。

4、应用类数字化产品制造业

重点发展数字化汽车产品;数字化交通产品;数字化物流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金融设备;数字化监测及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设备

5、数字化、智能化测量与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程序控制系统(PLC)、以PC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现场总线功能的控制系统、智能变送器及其传感器;在线分析仪器;电子和通信测量仪器;精密、大型、智能化分析仪器和电子光学等科学测试仪器;汽车测试仪器及装置。

6、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冲压成套设备和冲压生产线、数控板料加工成套设备和板料加工生产线、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精密加工及精密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加工中心、多轴联动NC机床、数控大型磨床;激光加工及其它特种加工和表面处理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