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57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7—2018学年(上)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2017.11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从长远来看,而且周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项错误,符合设问。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2006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回大陆时参拜了连氏宗祠。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选官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祭祖的习俗、“认祖归宗”的情结都是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宗法制作为一个制度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井田制

D.行省制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建邦”自己的亲戚,以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达到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的目的。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选项。

B选项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C选项是经济制度,故排除;D选项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

4.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干预各诸侯国内部事务,各诸侯国共同奉周天子为共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B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

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商代政治制度

6.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小明的妈妈在家中摆起了香案,供奉家人的祖先。

这一风俗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春节等传统节日家庭祭祀祖先的习俗与西周初确立的宗法制有密切的关系。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和血缘关系,提倡尊老爱幼,不能忘记祖先等。

故答案为B。

A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7.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

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8.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西周的一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C正确。

分封制没有起到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和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排除AB。

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周天子势力越来越弱,诸侯权力上升,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D错误。

9.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才得以形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汉朝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称之为“汉承秦制”;宋代和明代都是在秦朝政治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完善。

10.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不再是世卿世禄制,因为秦朝的官吏是由皇帝任命的,所以本题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而皇权的确是至高无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受命于中央的确都没有独立性,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的确都由皇帝任免,①③④又均是正确的描述。

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的特点

11.“……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指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为A。

BD两项是汉代和元代的地方制度;C是隋唐的中央官制。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2.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以法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是分封制的存在,导致了诸侯割据、争霸称雄的局面;秦朝统一后,吸取分封制被破坏的教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

秦以郡县制革来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而不是以法治理国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3.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

【答案】B

【解析】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丞相是百官之首;C选项掌管军权;D选项是丞相之下的各个部门。

1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的策略,例如,唐朝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15.我国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元朝是我国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所以,我国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天仍然在推行的省级行政机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6.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元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能提高行政效率,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但是,三省六部制度的本质却是皇帝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一个产物,所以既要看到三省六部制度的优点,更要看到三省六部制度的本质。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

1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把相权一分为三,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非追求民主,排除A。

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相权受到削弱,并未完全被剥夺,排除B。

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执行和审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精细的分工,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项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8.史书记载:

“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

”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

C.中书门下三司

D.中书省枢密院

【答案】A

【解析】从“对持文武二柄”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掌管行政和军事权力的部门。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掌握行政、军事两大权力的中央机构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故选A选项。

三司主要掌握的是财权,所以排除B、C选项;中书省不是宋代的机构,故D选项错误。

19.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朝制度属于汉代,三省六部制属于唐代,军机处属于清代,明朝的中枢机构应该是内阁,故空白处应该填写内阁制,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属于宋代,故C项错误;一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的史实,同时,根据题干的朝代限定“汉、唐、明、清”,学生可以对号入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设立丞相一职是为了让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了让皇帝能更好地控制和运用好手中的权力;而废丞相是为了防止丞相专权,也是为了皇帝最大限度地控制权力;故设丞相与废丞相,是在不同时期为达到强化专制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

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B。

国家统一的需要与丞相的设立与废除无关,排除C。

丞相的设立与废除,与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与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BC正确,A错误,符合设问要求。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22.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明朝废丞相,为了缓解全国政事的压力,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后来发展成内阁制度,故选A。

B项为清雍正时期所设;CD项是宋太祖时期为削弱相权而设。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名师点睛】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

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23.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24.下列事件属于近代中国民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事件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

③刘永福黑旗军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基本的历史知识。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的是中日国家政府间的战争。

因此②项不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

①③④都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相关史实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大线索:

外国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就抗争史而言,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除此之外,外国侵华史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把握,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

这些都需要考生多多识记。

2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反映的是

A.清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台湾抗击日军

【答案】B

【解析】这首诗歌颂的是左宗棠率领湖湘军收复新疆的失地的伟大功绩,全诗的意思是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所以答案是B项。

A、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D选项不符合“湖湘子弟”。

26.《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说明了列强侵华已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赔款原来也有,所以不是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是指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27.“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台湾)丘逢甲《往事》)使诗人“夜夜梦台湾”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丘逢甲《往事》表达的是失去台湾的心情,而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以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B选项都没有涉及到台湾问题;D选项时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

28.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相关进步意义的认识。

要抓住关键信息“反帝爱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导致了”,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阻止了”,不符合史实;D项针对的是“打击清政府”,与题干“反帝爱国”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C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29.19世纪末的民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杀尽东洋兵,再跟大清闹”,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斗争

A.体现出朴素的反帝精神

B.完全认清了封建政府的反动本质

C.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谣中可以得知讲述的是义和团,他们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也因为他们没有认清请政府的反动本质,最后被消灭,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说法正确,当时人民对外来事物往往是盲目的认识;D选项说法正确,这是义和团运动的间接影响。

30.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

故选B。

A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C项是以反对清政府为主要的目标;D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二.材料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20分)

31.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

“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

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答案】

(1)时期:

战国时期

职权:

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变化:

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参议政事、监察百官等方面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本题根据材料二“明太祖……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被罢除,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等方面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英国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日本

1900年—1901年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中国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

(2)根据表格栏目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

【答案】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1840—1842年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40—1900年(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

(阅卷时要注意学生在时间范围、国家类型等方面叙述是否准确)

【解析】

(1)本题完全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几次侵略战争要有很深刻的记忆。

对战争的时间、发动国家以及战争主要影响都要熟悉。

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

(2)根据表格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涉及到的是近代中国的史实,主要是与侵略战争有关,因此我们在起名称的时候要抓住时代特征和内容特征这两点来回答,可以概括为1840—1900年(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

3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377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的人中有42%来自下层社会。

这种流动作为一种吸纳机制,增强了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对社会的驾取与整合。

有学者把科举制度看作是古代联系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四民社会的解体与封建等级制的消亡,提高了农工商的地位。

人们纷纷从“读书做官”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

1910年江苏省旧式士人从事实业者占比30.4%,新学堂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从事实业者更是占比37%。

一些士大夫开始办厂经商,如状元出身的孙家鑑、张春等在各地F击续投资办厂。

科举制废除后各级各类学堂的大期実兴办,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