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311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一环节:

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外甥(shēng)敷衍(fūyǎn)撮土(cuō)

窘(jiǒng)刮痧(shā)私塾(shú)

供给(jǐ)廿(niàn)惦念(diàn)

3、解释下列词语

敷衍:

做事不负责任或待人不诚恳,只表面应付。

殷勤:

热情而周到。

刮痧:

明间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颈、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内部炎症。

廿:

二十

筹划:

想办法,订计划;筹措

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

1、读完全文,同学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

思考一下作品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2、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流下了四滴眼泪。

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流下的四滴眼泪。

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流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流下的眼泪——9自然段

我升学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违背母亲的愿望时流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出——“无私的母爱”的主题。

3、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

下面同学们一边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第三环节:

课堂训练

1、阅读文中第13自然段,完成下列习题

(1)这一自然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请各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出来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去吧,小子。

(2)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

(3)“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了一口气。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么样的内心世界?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

1、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否让你想起母亲曾经为你做过的事情,你打算以后怎么做,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

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

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以“我的母亲”为话题写一篇周记。

冰心:

巴金这个人……(教师版)

吴泰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

学习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1.赠汪伦         问刘十九          别董大

2.李白           白居易          高适

3.李白乘舟将欲行,   绿蚁新醅酒,       千里黄云白日曛,

4.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

5.桃花潭水深千尺,   晚来天欲雪,       莫愁前路无知己,

6.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简介冰心、巴金的生平事迹。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福建长乐人。

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

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

 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

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

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第一环节:

预习检查

一、作者:

吴泰昌(1937——    )安徽当涂人,当代作家,曾任《文艺报》主编。

二、生字词:

应酬(chóu)  滞(zhì)留   吴文藻(zǎo)胡絜(jié)青    靳(jìn)以

三、词解: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界。

四、名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冰心)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

一、感知把握:

    阅读全文,掌握大意,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

第一部分:

“好好休息,尽情享爱”——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

第二部分: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

第三部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二、分析研讨: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放弃工资,大公无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无私捐物;对冰心十分敬重,破例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讲真话,写真话,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爱;内向,忧郁,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

总之,巴金是一位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富有激情,忠于“知己”,纯真坦诚,大公无私的著名作家。

 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

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

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第2题答案。

可写成大作文提纲。

第三环节:

课堂训练

1.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冰心  谈  巴金这个人  高尚的人  纯真友情

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

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

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第2题答案。

可写成大作文提纲。

第四环节:

总结应用

一、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

二、掌握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三、朗诵或歌唱。

见课文第4页《三、真情告白》

 

《论握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以抓文中关键句来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

2.学会从细节中去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重点难点:

1.分析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的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去探究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趣味小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他人握过手吗?

•现在,请你起立,跟你的同桌、你周围的同学握握手。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亲疏(shū)殷(yīn)勤挚(zhì)友泾(jīng)渭分明

尴尬(gāngā)肺腑(fèifǔ)晤(wù)见笑容可掬(jū)

拙(zhuō)笨和睦(mù)溃(kuì)烂受宠(chǒng)若惊

窘状(jiǒng)模(mú)样履(lǚ)行敷(fū)手

2.要求:

请给段落标上序号,品读全文,划出各段落的关键句,并梳理全文结构。

重点句

①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

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们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献丑。

③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状其实都可避免。

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

结构图

(一)(1-2)列举两种失态的握手情状①一概热情式②欲伸还缩式

(二)(③)引出作者观点——热情友善应为为人处世的至理。

剖析不愿握手的根源——为人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三)(④)举例:

两位先生对握手态度的处理。

3.语言特色——关联词的使用

(1)诚然……,但是……

(2)倘若……,那么……

(3)况且……,应当……(4)无论……,还是……,也……

(5)……,可是,……

——(语言客观准确,体现理性与智慧。

三、议论交流:

细读论点,详品思路

1.品读全文,对应表格填写相关内容。

(1)“握手”(与人交往)两种失态现象

失态现象

言行举止

给人印象

实质

一概热情式

神态:

一脸殷勤、笑容可掬

仿佛密不可分的密友

萍水相逢之人

(过于张扬外露)

语言:

“幸会”

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似为肺腑之言

欲伸欲缩式

神态:

维诺谦卑、欲伸欲缩

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谨言慎行)

与他人格格不入

(过于内敛畏缩)

(对待别人的握手)

好像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让你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2)两位先生待人接物处事方式(态度)

态度

先生甲

先生乙

改变前

表象:

胸襟宽厚谈笑风生、乐观自信

实质:

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冷淡无味

改变后

握手频频、热情亲切

不以为然、更是冷傲、我行我素、旁若无人

对比

(1)两人前后态度对比;

(2)两者对人们对其握手态度不满采用不同处理方式上的对比。

3.对作者最后一段中提及的两位先生,你更支持哪一位先生的做法?

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支持前一位先生的做法。

因为他善于变通,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及时调整与人相处的方式,以适应环境。

(或:

支持后一位先生的做法。

因为他有个性,不被他人所左右,倒也显得堂堂正正,还免去许多非议妄言)

小结:

本文对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之清——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二)选材之妙——以“握手”得出与人相处之道。

(三)语言之美——关联词使用严谨准确;成语及四字短语幽默形象,充满理趣。

(四)手法之巧——巧用比喻、善用对比,生动形象,言行举止,跃然纸上

四、课堂训练:

比较阅读

阅读提示:

虽然两篇议论性散文题目相同,但两位作者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请快速找出第二篇《论握手》的观点句,并理清行文思路。

综合两篇文章谈谈对写作选材、组材、论证方法的体会。

 

论握手(有删节)

林语堂

⑴东西文化不同之点甚多,而握手居其一。

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我想西人最可笑的习惯,就莫如握手这一端。

西方文明,我能了解,西方习俗,我也很多赞成。

外国哲学美术都还不错,甚至外国香水丝袜以及战舰,我都承认比中国货强。

只有西人何以今日尚保存这握手的野蛮习惯,我至此不能了解。

我知道西方社会也有人反对这种习惯,如同有人反对带帽带领一样。

但是这只限于一部分人,于普通社会无甚影响;大部分的人总以为这种小事,听之罢了,何必小题大作?

我就是喜欢注意这种士君子所不屑谈的小问题的一人。

西人行之,尚有则可,东施效颦,真可不必,但事已至此,积重难返,已有万难挽回之势了。

所以实际上,虽明知这习惯之野蛮不合理,也唯有吾从众,只不过每握手时心里委实难过,在此地说说罢了。

⑵稍为研究西方风俗史的人,都知道免冠握手是发源于中世纪野蛮时代。

其时绿林豪杰及封建勇士,天天比马赛剑,头戴的是铜盔,腰佩的是利剑,手带的是铁套。

铜盔之前有活动的面部,叫做VIZOR,仇敌来面部便放下,朋友来便掀起,或者全盔免去,以示并无敌意。

免冠之源始于此。

再仇敌来手便按剑,朋友来便脱去铁手套,与之握手,同样的表示我右手并不在按剑想杀你。

握手之源始于此。

现代人既不戴盔,又不佩剑,兼无铁手套,见面还是大家表示并不准备相杀,实在太无谓了。

社会礼俗本来是守旧性的,以故沿袭至今,不思之甚也。

⑶我所以反对握手,大约可分卫生上、美感上及社交上的三种理由。

你想两人相遇,出手为质,或者男女授受,这其中有多少不同的疾徐、轻重、久蜇的变化。

假使有人要取美国博士学位,尽可写一篇以“握手种类之不同及时间状态之比较的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可就时间之久暂,用力之重轻,干湿之程度,心理之反应,肉感之强弱,作种种分析比较,再研讨两方性别及高度之不同的配合(分“第一类甲和之三C”。

“第二类丙种人之五E”等),皮肤之粗细与其人职业上之关系,于湿之程度与情感之敏钝等等。

假如某君记得多算几个百分之几,多画几张高度表,博士固囊中物也,只要他肯写得十分艰涩无味。

⑷先说我反对握手之卫生上的理由。

你看西人坐上海电车,看见铜板,避之若浼;《字林西报》上通信栏我就看见有人说这臭铜墙铁壁板简直就是病菌之源,致病之媒介。

然而西人何以见了阿猫阿狗便不妨与之拉手?

难道他敢相信阿狗阿猫没有摸过这臭铜板吗?

甚焉者,有时看见痨病鬼咳嗽时很卫生将手掩口,咳完即伸手与你握手。

所以吾中华各人自握其手实较合于科学原理。

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⑸其次,美感上及社交上的理由。

手者人身上最灵活最敏感之一器官也。

故握手之变化极多。

你把一只手交给对方,对方要握多少时,要使多少劲,都不得由你自主,一概在对方之掌握中了。

最重的莫如青年会干事之握手式。

他左手拍你肩膀,右手狠狠的握你一把,握了之后,第二步便是所谓“顿”,顿得你全身动摇,筋酸骨散。

假如他会打棒球(青年会干事很有这可能,)那手便更可怕,只要轻轻一顿,叫你啼笑皆非。

顿了之后,第三步,他得意的向你微笑,呼你老林老陈,其意若日:

“现在你打算怎么了?

你逃得了么?

还是好好买一张什么入场券吧,不然我这手定然不放。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如是识时务之俊杰,荷包自然就掏出来了。

由青年会式以至于闺媛式,其间等差级类,变化多端,无庸细别。

有的不轻不重不疾不迟,只是奉行故事而已,全无意义了。

有的手未伸而先缩,未握住而先逃,若甚不自然。

有的闺媛坐在沙发上,头也不转,只轻轻举起两只指末,毫无待握之意,只是叫你看她的蔻丹指甲罢了。

总而言之,此中光景时新,世态毕露,有示威者,有留之不放者,有急、有缓、有干、有湿、有久、有暂、有刚、有柔、有率直、有圆滑、有诚挚、有虚伪、有爱情、有冷淡、有电流、有汗秽、有人情冷暖、有世态炎凉、有几年相思,尽在一掬缠绵之内,有万般缱绻,全寄放还留之中,微乎其微,感不胜感,何故于日常应酬,露此百般形态?

⑹人类习俗相沿,多不可以理喻。

况乖谬不通之事,大如外交政治,小如学校教育,比比皆是,不仅限于应酬小节。

人类之聪明,原有限的很。

现代文明人之智足以发明飞机无线电,而不足以避战争,必至互相吞食而后止。

所以在这种小节之愚笨乖张,何足介意,还是笑笑完事听之而已。

——林语堂《幽默人生》

请快速找出第二篇《论握手》的观点句,并理清行文思路。

•一、

(1)西方人与东方人在握手上的不同之处——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从而提出观点——我反对握手(握手是西人最可笑、野蛮的习惯)。

•二、(2-5)阐述反对握手的理由。

(2)握手的起源:

从历史的发展看,以前握手是为了表示无敌意,而现代人既不戴盔,又不佩剑,兼无铁手套,见面还是大家表示并不准备相杀,实在太无谓了。

•(3-5)从现实来看,握手既不卫生,也没有美感,同时也不符合社交需要。

•三、(6)握手是人类相沿的习俗,作者说何足介意,只是笑笑完事而听之。

(实质是借此引起人们对自身恶俗的反思,从而引起警戒,进而改正,以便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

五、总结应用:

•综合两篇文章谈谈对写作选材、组材、论证方法的体会。

•选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细微处著文章,材料源于生活,亲切平实。

•组材(结构):

总分分总,说理条分缕析,严谨明晰。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

一向外,一向内,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一个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一个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

这就十分有趣了,一个是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个是交际方式(握手、作揖),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

——《看不懂的中国人》易中天

【附:

相关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莱·亨特(LeighHunt,1784~1859)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诗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1801年就发表诗集《少年诗集》。

亨特和他哥哥约翰共同创办了当时最著名的报纸《观察家》(TheExaminer)。

他以《观察家》为园地,阐述他的自由观。

而这些观点却给他带来了当局对他的政治迫害。

1813年,两兄弟因“诽谤摄政王”被判处两年监禁。

因此,亨特兄弟被称为是新时期改革的烈士。

但对于莱·亨特来说,他的文学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的成就。

通过《观察家》他向世人介绍了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济慈和雪莱。

亨特的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创作,他的诗歌主要包括叙事诗《里米尼的故事》(TheStoryofRimini,1816),短诗《安博·本·阿戴姆》(AbouBenAdhem),《珍妮吻了我》(JennyKissedMe)。

但他真正的成就在散文。

他天生就是一个记者和散文家,他为很多期刊编辑和写作。

1822年,雪莱和拜伦邀请他去意大利创办季刊《自由主义者》(TheLiberal),不幸的是他刚到意大利一周,雪莱就被淹死了。

拜伦也无心再办,四期之后,《自由主义者》便告流产。

亨特回到了英格兰,继续为各类期刊写作,直到1953年。

亨特主要的文学批评作品包括《想象与幻想》(ImaginationandFancy,1844),《智慧与幽默》(WitandHumour,1846),其他杂论收集在《女人、男人和书》(Women,MenandBooks,1847)、《乡镇》(TheTown,1848)、《闲谈集》(TableTalk,1851)和《郊区老法庭》(OldCourtSuburb,1855)里面。

亨特有着伯乐的眼光,是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创作天才,他对济慈的早期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晚年的亨特和狄更斯、卡莱尔和布朗宁都是好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一)知识积累

1.形近字辨析。

掬(笑容可掬)庞(庞然大物)擎(高擎)诺(诺言)

鞠(鞠躬尽瘁)宠(受宠若惊)挚(挚友)偌(偌大)

辨(分辨)晤(晤见)(泾(泾渭分明)

辩(辩论)捂(捂住)胫(不胫而走)

瓣(花瓣)悟(醒悟)径(大相径庭)

2.近义词辨析

①.肺腑之言由衷之言

肺腑之言:

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

如:

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望你三思。

由衷之言:

指发自内心的话。

如:

看得出,他的一番话都是由衷之言。

②点头之交泛泛之交

点头之交:

点点头的交情。

指交情不深。

如:

他们只能算是点头之交。

泛泛之交:

一般的交情,指普通朋友。

如:

他这辈子还真是没交下几个能掏心窝子的朋友,全是公事公办分泛泛之交。

③履行践约

履行:

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如:

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践约:

履行约定的事情(多指约会)。

如:

张延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践约。

④.格格不入方枘圆凿

格格不入:

形容彼此抵触,不相投合。

如:

他的看法和大家格格不入,因此争论得十分激烈。

方枘圆凿:

方榫头和圆卯眼,两下合不起来。

形容格格不入。

如:

他有数学方面的才华,却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显得方枘圆凿。

⑤.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我行我素:

指不受外界影响,按照自己平素的做法行事。

如:

他这个人一贯我行我素,你再劝也没有用的。

一意孤行:

形容不听任何劝告,固执己见行事。

如:

你不听群众意见,这样一意孤行,必定会失败。

(三)趣味生活常识

握手礼仪

握手,是交际的一个部分。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

握手的基本要求

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