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131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怎么写呢?

下面是XXXX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的文章,欢迎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

?

/日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

?

(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

?

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

?

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

?

26'S向南北降低

  23?

?

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

?

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

?

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

?

,时间相差1小时,每1?

?

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

?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

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

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

?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

?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

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

?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

?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

?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

?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

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

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环境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

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

)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3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耀斑

  

(2)影响:

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